他曾是《廬山戀》里讓全國觀眾心動的銀幕男主,她是那個年代紅極一時的女演員。
兩人因戲結緣、步入婚姻,被視作「才子佳人」的代表。
然而,一段原本被看好的婚姻,卻在兒子年僅四歲時畫上句點。
一方南下追夢,一方留守撫子。

多年後,兒子郭成成了他們分歧下成長的「夾縫見證者」。
他經歷了對父親的怨恨,也見證了母親的堅強,再到後來,終於學會了理解。
1975年,17歲的郭凱敏從長春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接拍《第二個春天》。一年後,上海本地出身的張芝華也進入同一劇團,兩人成為同期演員。
在《好事多磨》《小將》等劇中,他們被安排合作,由團長張瑞芳一手促成。

排練廳內,張芝華晚自習練台詞時,郭凱敏會主動留下幫她對戲。
劇組拍攝期間,兩人常在食堂一同用餐,彼此遞水送便當的舉動日益頻繁。
1985年,兩人正式登記結婚,在單位小食堂辦了婚宴。
那時,他們還是默默無聞的青年演員,生活簡單而安穩。

1987年,張芝華懷孕。
彼時,郭凱敏正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導演課程,無法返滬陪產。張芝華生產時,手術同意書由劇團同事代簽。
郭成出生後,小家庭一度其樂融融。但郭凱敏的重心,逐漸從演員轉向幕後。
他學習導演課程期間,曾參與孫道臨導演組工作,回滬後明確提出要去海南發展。
面對丈夫的理想,張芝華態度堅決。

她更希望穩定撫養孩子,反對遷居南方或轉型為導演。兩人在家庭與事業之間的抉擇上分歧嚴重。
1989年後,兩人爭吵逐漸頻繁,從片場吵到家中,調解無果。
1991年,雙方簽字離婚,郭凱敏離開上海,獨自前往海南。
離婚後,張芝華帶着4歲的郭成留在上海。
她推掉外地戲約,改做主持、配音、晚會商演,一年之中常換五個錄音棚。

她將兒子帶在片場,找個角落鋪毛毯,讓他在一邊看她演戲。
有時夜間從錄音棚回來,她拎着布袋裝着幾張零錢票據,回到家時已是清晨。
郭成懂事早,六七歲便開始做飯、收拾碗筷,只為讓母親少操一點心。
他在日記本里記錄母親凌晨洗衣、早餐炒飯的聲音,也開始悄悄學畫畫,以圖換得一些獎學金。
1999年前後,畫家查國鈞成為郭成的畫畫啟蒙老師。

一次寫生活動中,郭成主動邀請查國鈞來家裡吃飯,慢慢為兩人創造獨處機會。
查國鈞比張芝華年長15歲,曾離婚,有成年子女。
他性格溫和,為人周到。
下雨時替她收衣服,周末提前煲好湯備好飯菜,郭成生病時夜間親自送醫。
三人漸漸形成家庭狀態。

婚禮很簡樸,在弄堂里擺了幾桌飯,鄰居都來祝賀。
查國鈞搬入後,郭成的書桌上多了調色板,牆上掛起父子合作的油畫。
他不再頻繁問起親生父親,而是以「爸」稱呼查國鈞。
2005年,郭成赴美留學。張芝華和查國鈞一起送行,在浦東機場小聲囑咐他按時吃飯,別熬夜。
數年後,郭成畢業並留在美國,就職於互聯網企業。他成婚、生子,生活穩定。

他雖與郭凱敏鮮有聯繫,但每年春節會發一封郵件,簡短問候。
郭凱敏在海南折騰多年,導演夢未能如願。所執導作品多無聲無息。後與演員劉曉春再婚,並育有一子。
近年回歸影視劇接演配角,
如《大江大河》廠長一角再次為人所識。他與小兒子關係親密,對長子郭成則保持適度距離。

如今,郭成已成家立業,過着平穩安寧的生活。
他沒有選擇父母的演藝之路,而是在互聯網行業紮下了根。每當有人問起家庭往事,他只說一句:
「我沒有缺什麼。」
母親張芝華,依舊活躍在熒幕上;繼父查國鈞,是他最尊重的親人之一;至於親生父親郭凱敏,他早已釋懷。
37歲的他,已是母親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