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和迷茫,是生活里最不缺乏的兩樣東西。
我們時常與之照面,每年中總有那麼幾個星期,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會陷入低谷,四顧茫然。
這時,力量該何處尋呢?
年輕時,我會在迷茫里一再沉淪,而現在我會從以下3方面尋求力量,有意識地掙脫。
01
目標感
讀大學時,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到身邊人可以劃分為兩種。
一種是很有目標感的人。
有的人確定要考研,從進大學那一刻就有計劃地去安排學習了。有人決定要考公,大二時就早早開始準備了。
心中有追逐的方向,他們鮮少有迷茫期。
另外一撥人,得過且過是生活常態,渾渾噩噩是內心狀態。
從那時起,我就意識到目標的重要性。
畢竟一艘沒有終點航向的船,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人會迷茫,往往是因為沒有方向。
當你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就不會彷徨無助了。
人生只要有遠方,腳下就有方向,走的每一步就都有意義。
大家都知道,最近大火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已經衝進世界前五了。
餃子導演原本是華西醫科大學的一名醫學生。
大三時,他卻決定重拾心中的熱愛,自學起三維動畫,給自己立下了一個目標:獨自創作出一部高品質作品。
那時的處境其實很艱難,棄醫從影的他受到了很多人的歧視和白眼。
有一次,有一位好朋友來家裡做客,恨鐵不成鋼地對他說:你好自為之吧。
外界的壓力已然沉重,可創作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才是真正的「攔路虎」。
在旁人眼中,一個自學的人想要有出息,幾乎等同於痴人說夢。
餃子卻從未迷惘退縮過。
為了精心打磨一部作品,他甘願三年不工作,在家中潛心創作,哪怕到了依靠父母生活、被他人吐槽乃至唾棄的境地,也毫不動搖。
在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堅定的目標,那就是完成一部優秀作品。
最後的故事結局,大家也看到了,餃子導演名留電影史。
管理學上有一個稱呼,叫「意義塑造師」。
意思是,一個目標感很強,而且能清晰、生動地向身邊的人描繪出來的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意義塑造師。
普通員工的你,可以把晉陞領導作為自己的目標;行業小白的你,可以把成為資深大咖當作奮鬥方向。
當生活有了頭緒,我們就不會再日復一日的重複工作里消磨自己。
心中有目標,生活有奔頭,人生自然有了幹勁。
02
成就感
作家斯蒂芬·蓋斯原本只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宅男,身材走形,生活頹廢。
在他身上,你根本看不到一點精英的影子。
他很是彷徨,不知人生的出口在哪裡。
那到底是什麼成就了後來的他呢?
有一天,蓋斯突發奇想,未來的路還不清晰,那不如從當下的每一件事做好。
他先想到一項運動,來改善自己肥胖的體型。
但鑒於之前失敗的教訓,蓋斯覺得,每天鍛煉30分鐘這樣的目標,他肯定堅持不了。
於是,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目標:每天只做一個俯卧撐。
結果他感覺非常不錯,又繼續做了第二個,第三個。
這份成就感,如同甘霖滋潤了他乾涸的心田。
往後一整年的時間裏,蓋斯很竟然都堅持了下來,並逐漸擁有了自己理想的身材。
後來,他把這個方法沿用到寫作、閱讀方面,他要求自己每天讀幾頁書,寫50個字。
就這樣,在成就感的推動下,蓋斯日復一日地堅持着,寫作能力日益精進。
幾年後,竟寫出了暢銷全球的《微習慣》,成為了享譽世界的作家。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清晰的未來,大部分人抬頭四顧茫然。
我們與其糾結路走向何方,不如專註於手頭的事。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名詞叫:自我效能感。
簡而言之,就是完成每一件事的成就感。
有了「自我效能感」後,我們就不會再深陷迷茫的泥潭,而是動力十足地干好每一件事。
對此,我也是深有感觸。
其實,寫文章這件事,其實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寫着寫着,會覺得自己是一台寫作機器,覺得自己筆下的文字會索然無味。
後來我給自己立了兩項規定。
一是每一篇文章,要收穫點新知,也要寫出新知。
二是每一篇文章,至少有一個亮點,可以是一個有嚼勁的故事,甚至可以只是一句拍手叫絕的好句。
從那以後,我就很少再迷惘,因為我從每一篇文章中都收穫了成就感。
成就感不在於你做到了多大的事情,而在於你能否堅持做一件小事,直到看到它開花結果。
迷茫時,不妨從小事做起,每一步小小的成功,都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它們匯聚成河,終將帶你走出困境。
03
責任感
清華大學高級講師魏書生說:「一個人的頭等大事,就是承擔家庭責任。」
家人是羈絆,也是能量。
大江健三郎的長子出生時因腦部殘疾需要終身照顧,妻子也因精神壓力瀕臨崩潰。
那段時間,他只想着通過稿費來補貼藥費,改善家庭生活,至於作品的反響如何根本沒時間考慮,也不會去迷茫自己的未來。
他白天在醫院陪護兒子,深夜寫作維持生計。
最終,他創作出《個人的體驗》等探討人性與救贖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說:「我寫作是為了讓兒子知道,他的存在讓世界變得更有意義。」
家,是一個人力量的來源。
有責任感的人,只要能撐起整個家庭,顧好妻子,再苦再累都甘之如飴。
他們一旦想到所愛的人,心裏有光,眼裡有活。
作家劉華劍分享過的一個故事。
他家住在24樓,因為卧室玻璃裂了,請了個師傅來換玻璃。
師傅來了以後,一邊非常麻利地把繩子系在腰上,一邊讓劉華劍幫忙拉繩子。
窗外只有半鞋寬的台階,根本站不了人,師傅整個人吊在窗外,費力地扭着螺絲。
劉華劍的心快要提到了嗓子眼,身上直冒冷汗,不斷祈禱着這一切快點結束。
兩個多小時,師傅才完成了所有的作業。
等師傅下來,劉華劍問:你在上面不怕嗎?
師傅回答說:「怕啊,但怕也要做啊,誰不是在為了生活玩命呢?」
最後,劉華劍將師傅送出小區,卻發現他並沒有直接離開,而是跑進小區門口的一家玩具店,買了個紅色的兔子,小心翼翼地放進懷裡。
師傅笑着告訴他:「今天我女兒生日,她兩歲了,送個禮物給她。」
那一刻,劉華劍內心五味雜陳:
「我看到他髒兮兮的褲子,手上暴起的青筋,胳膊被刮傷的血痕,再看到他像寶貝一樣揣在懷裡的那個娃娃,突然有種震撼的感動。」
一個惦記着家的人,沒有時間迷茫,只會卯着勁兒與生活死磕。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
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迷茫時,我們不如想想身後的父母和愛人。
當有了想守護的人,自然不會遲疑徘徊在路口,而是往前飛奔。
▽
人生路遠,各有迷途。
無論在什麼階段里,都會有困頓之時,覺得壓力重重,前路漫漫。
但其實迷茫不可怕,可怕是自己畫圈為牢,走不出去。
茫然自失時,我們最要緊的是要尋到走下去的力量,努力自我救贖。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