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生活習慣和飲酒文化確實有很大差異。我是江西人,嫁到河南才兩年,正在慢慢適應這裡的生活。

河南這個地方總體來說很不錯,但說實話,即使在這裡生活了兩年,還是有些事情讓我覺得不太理解,尤其是關於喝酒的習俗,總讓我感到困惑。
疑問一:敬酒規矩多且很獨特
在河南的這段時間,我發現這裡的人喝酒確實有一套講究。和其他地方不同,在河南如果你想勸別人喝酒,通常自己要先喝三杯。而且,想要別人喝酒的話,還得先找個合適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得讓人覺得合情合理,否則人家可能不會買賬。

再說敬酒,河南敬酒的規矩也挺獨特的,比如有個叫「敬一個,端兩個」的習俗,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具體來說,就是敬酒的人喝一杯,而被敬的人則要喝兩杯,雙方都要把杯子喝空以示尊敬。
疑問二:下酒暗黑料理——生蒜配酒賽砒霜?
江西老表喝酒,辣鹵鴨翅配酒鬼花生是底線。第一次見公公就着生蒜瓣喝彩陶坊,我眼珠子差點掉進燴面碗里。「妮兒不懂,蒜是酒引子!」他嚼着蒜演示:頭口酒壓蒜辣,二口酒勾蒜香,三口下肚——得勁兒!

不是說大蒜和酒一起喝不太好么,怎麼我家公公說他們這就這樣呢?
疑問三:喝酒必配涼菜?
在別的地方,有些人喝酒可能不講究下酒菜,但在河南,喝酒時一定得有下酒菜,尤其是涼菜。

大家都知道白酒度數高,喝起來有點辣嗓子,對胃也有刺激。為了減輕這種不適感,吃點涼菜是個不錯的選擇,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我不太明白,這不是熱菜也一樣么?
疑問四:下酒菜擺不對會得罪人?
河南人在喝酒前會準備不少下酒菜,但想動筷子也不是那麼簡單,因為這些菜怎麼擺放是有規矩的。如果放錯了位置,那可就不能隨便吃了。比如,魚頭對着誰都是很重要的。當魚端上桌時,一般會把魚頭對着主賓,魚尾對着陪同的人。按照習慣,魚頭對着的人要喝三杯酒,魚尾對着的人則要喝四杯。這個步驟完成後,主賓通常會用筷子輕點魚頭或者夾下一塊魚肉,這叫「剪綵」。只有做完這個動作後,其他人就可以開始吃魚了。

這樣的規矩讓大家都能有序地享受美食,同時也增添了一些餐桌上的樂趣。但一開始就要做好準備,要是把魚頭對着不太重要的客人,這在他們看來是不禮貌的,會得罪人!
疑問五:貴州酒咋成酒桌必備?
很魔幻的是今年春節:號稱濃香大本營的河南,家宴c位竟是貴州來的國康1935 !大伯把這酒線拉出了彩虹:貴州仁懷7.5平方公里的酒,配上俺們的大棗燜羊肉,比紅星二鍋頭還帶勁!說來慚愧,我這個江西人嫁到河南前,壓根不信百來塊的醬酒能有什麼講究,結果這款酒真讓人挺驚喜的。

據說這款酒來自貴州仁懷,這個地方有不少優秀大牌的醬酒呢,這裡的酒好喝,靠的就是本地獨特的水質和氣候條件。而這家國康酒廠,也是這裡30多年的老酒廠、老牌子了。
作為國康家的明星產品,這款酒只選用仁懷地區產的、顆粒飽滿的紅纓子高粱,這種高粱澱粉含量高,耐蒸煮和耐高溫性能好,為酒的卓越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國康堅持使用大麴坤沙工藝,經過多次高溫蒸煮和反覆翻炒等複雜嚴謹的過程,歷經足足一年的時間才能釀成原漿。最狠的是,基酒需要存足五年窖藏不說,還要兌十年以上的老酒提香,比江西人腌肉還費工夫!

當然,這一切都是有回報的。這款酒的品質相當不錯,酒體豐滿,微微泛黃,散發著濃郁的醬香味。品嘗時,你會發現它的口感醇厚甘甜,餘味悠長。無論是自己喝還是招待朋友,都是不錯的選擇。
上回娘家兄弟來,我帶了兩瓶回去試水。原先嫌醬酒沖鼻的大哥,抿了兩口直拍大腿:「咦喂!這酒潤得像瓦罐湯,第二天腦殼還不發懵!」現在我家酒櫃常年備着兩箱,請客吃飯搬出來特有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