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這個詞,我相信大多數人可能跟我一樣,其實從來沒懷疑過?也許這個詞自始至終存在於我們的文化基因和傳承中。不過,這些年隨着80後90後的覺醒,【原生家庭】這個詞忽然就火起來了,到處是控訴【原生家庭】和【父母的PUA】的帖子。從而造成【孝順】這個詞開始被懷疑。
一、你不妨也看看各類帖子,積累一些案例,來幫你理解這個問題:
我自己業餘時間也經常看這類帖子,倒不是說我多麼愛看家庭類戲碼,更多的可能是想了解別人家發生了什麼事情,積累一些數據量和樣本數,來輔助我認識這個社會;輔助我理解我的原生家庭;輔助我走出我的信息局部最優區間。
感謝看到的這些帖子,後來在我自己真正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沒有崩潰和歇斯底里,更多的是能夠理性看待和分析背後的原因。我能夠理解父母一代人的選擇和困惑,也盡量站在一個更理性的角度去理解我和家人之間發生的很多事情,包括他們的愛、控制欲、幾代人之間的衝突等。
看這些帖子,類似於數學建模,或者說類似於深度學習,你得有大量的數據來輔助你【建模】、輔助你(或者你建的模型)去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然後你才能正確地運用這個模型。感謝這個網絡時代,能夠提供給我這個機會去獲取大量的數據,從而建立我腦海中的模型;也感謝我受的教育,能夠讓我去有意識地建立這個模型,而不是直接崩潰直接歇斯底里。但是建模是簡單的,真正套用到自己身上實例的過程是困難的。因為前者是別人的故事,後者是自己和家人的故事。你會很難絕對100%地去理性分析與做好隔離。
二、為什麼這幾年【原生家庭】的問題忽然成為熱點?
見識了上一代的家庭困局,尤其是養老方面、兄弟姐妹分工、感情、衝突之類,我逐漸能夠意識到幾點:
1. 上一代人很少提到【原生家庭】,並不是他們的原生家庭多麼幸福,更多的是他們其實沒有這方面的認知。沒有這種規律性的東西作為媒介or輔助,有的一生搭進去了;有的【愚忠】【愚孝】一輩子;有的則是走向另一個極端——所謂的「不孝」。
2. 這一代人感謝網絡的存在,逐漸意識到【原生家庭】的不絕對完美,能夠讓自己更理性地去看待一些問題,做一些合理的切割,父母和子女雙方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尋找一種【平衡】,關係反倒可能更平和。
三、【原生家庭】和【孝順】類問題的解決方案?
問題一:全世界是只有中國才有這個問題嗎?
經過我搜索很多資料,發現其實不是這樣的。整個東亞尤其是受儒家文化傳承的國家,可能都有這個問題,比如日本、韓國、越南之類。朝鮮也有,不過我們好像不太關注這個國家。過好像國內比日韓這個現象更嚴重。
問題二:孝順是中國(或者說東亞)僅有的嗎?為什麼西方很少提到【孝順】這個詞?
後來我搜索的時候,也看到有人在問這個問題。總結一下就是說:孝順其實並不是東亞僅有的,西方人也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長輩。但是不太一樣!東亞要的是孝順,也就是【孝】和【順】得兼顧,其實很多的東亞家庭問題和養老衝突就來自於這裡!
這幾年隨着年輕人意識的覺醒,這個問題開始逐漸被解決了。答案其實挺簡單:孝和順不是一回事,你可以孝,但是不能一直順。一味地順,其實會出問題,比如得寸進尺,父母的掌控欲過於強讓子女沒了自己的人生,父母和子女之間會出現嚴重的衝突等等。我很感謝這個答案,在我和家人出現衝突的時候,能夠去理性客觀地分析一下問題究竟是什麼?如何解決。解決方式其實很簡單,孝——尊敬父母贍養父母,但不能順——你得有你的人生,不能一味聽從於上一輩。
問題三:西方人難道不【孝順】父母嗎?
Well,這個是個好問題。以前的媒體經常鼓吹西方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父母只管子女到18歲,子女也是獨立的,不用給父母養老。這個說法其實很有問題,現實不是那麼回事。西方的父母和國內父母一樣,管子女的大學學費、甚至(尤其這些年)「幫」子女買房的,這一點都一樣。子女也會在父母年邁的時候,管父母的。不過和國內的【孝順】不是一回事。具體見問題四。
問題四:【孝順】對應的英文是哪個詞?
英文沒有哪一個很特別的詞,專門指【孝順】的。如果真要找的話,其實是love 和respect。翻譯過來就是:愛和尊重。父母對子女是love & respect,子女對父母同樣也是love & respect。這裡不用太敏感好像崇洋媚外似的,並沒有這層意思。其實年輕一代逐漸覺醒並意識到的——【孝】尊敬父母贍養父母,但不能【順】你得有你的人生,不能一味聽從於上一輩,其實整好對應於love & respect。
解決之道
(理性地看待這個答案,這裡也僅代表我個人看法)
父母愛子女,可以管教子女,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子女;子女愛父母,你幫忙父母養老,照顧他們,但是你過你的人生,父母過父母的人生。也就是:
1) 父母年紀大了以後,不要控制欲太強,過多插手子女的人生;
2) 不要做很掃興的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見。
3) 同樣,子女也尊重父母的人生,不要要求父母一定按照你的要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