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半生父母恩,一世兄妹情。
作為一個屋檐下長大的兄弟姐妹,情誼自然是不必說的,作為同輩有着很多的共同點,也有着很多相同的人生任務,當然也能相互參考對方的人生,更能互幫互助共渡難關。
正常來說,兄弟姐妹的情深意厚是無可比擬的。
但人性無常,現實和利益能改變任何感情,有的父子因為利益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有的夫妻因為感情不和而放棄多年的婚姻。
即便是兄弟姐妹間,也有不合的時候。
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利益分配不均,特別是在上一代人的財產分配上,有的子女主張按孝順程度分配,有的子女又要求平均分配,在這個問題上經常是矛盾不斷。
實際上,到頭來可能就是小部分的財產,卻因此破壞了親情。
親情一旦消散,想要釋懷、和解都是相當困難的,畢竟親人之間的感情是本質上的。
要想判斷兄弟姐妹間的感情還有沒有餘地,就要從細節入手,兄弟姐妹在一起聚會時,常說這樣的話,說明彼此緣分已盡。
嘲笑侮辱,嫌貧愛富的話
兄弟姐妹之間產生貧富差距是十分正常的,畢竟大家各憑本事吃飯,有着不一樣的發展成就都在情理之中,甚至於有的人當了大老闆,而他的兄弟姐妹還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有錢歸有錢,但有錢而又愛炫富,並且還瞧不起窮人,那必將引發矛盾,特別是連自己的兄弟姐妹都瞧不起。
無論怎麼樣大家都是一家人,經濟實力雄厚不是看不起別人的理由,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被金錢蒙蔽了雙眼,覺得自己有錢就不可一世,就連同為一個家庭的至親都瞧不上,說明他已經開始將自己當成了主角。
在與兄弟姐妹的聚會上,若是對方總是在以有錢人自居,總是在瞧不起自己的窮兄弟、姐妹,更有甚者甚至百般侮辱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說明對方已經打心眼裡瞧不起窮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
且不說這樣的人最後結局如何,至少有一點是他已經失去了親情,圍繞在他身邊的只有銅臭味。
只談錢財,不談感情的話
兄弟姐妹之間聚會,大概是已經成人成家之後的行為,畢竟在孩童時代,兄弟姐妹是好得能同穿一條褲衩的存在。
長大成人後各自奔波,彼此之間會產生一些距離感,特別是各自成家之後雙方的聯繫會越來越少,聚會也就成了為數不多能交流感情的機會,大家共訴衷腸把酒言歡。
但是有的兄弟姐妹聚會,嘴裏談的、身上表現出來的,全都是利益相關。
比如說聚會的費用要嚴格AA,又比如說一些債務問題等等,兄弟姐妹間聚會甚至還不如外面的朋友聚會來得痛快,總是三句不離錢。
或者說兄弟姐妹之間聚會就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約着聚會表面上是為了聯絡感情聚一聚,實際上是為了解決某些利益相關的問題。
比如說財產分配問題、相互之間的債務糾紛等等,反正就是與感情無關,商討的都是「正事」,大家都板著臉各抒己見不留情面,沒有一點兄弟姐妹的人情味。
相互攀比,相互指責的話
兄弟姐妹之間若是在聚會上經常相互指責,說明相互的手足之情已經沒有了半分,有的只是憤怒與責怪,是對責任的推卸和問題的逃避。
比如說在贍養父母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上來說,作為兄弟姐妹總是相互推諉,不願意多承擔責任,並且相互進行無意義的比較,總是說著自己是吃虧的一方。
贍養父母的重點在於父母開心幸福,而不是兄弟姐妹之間付出了多少。
但在沒有感情的兄弟姐妹這一層來說,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付出有多少,有誰付出得不夠,說白了還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進行着「雄辯」。
若是兄弟姐妹之間一到聚會就相互指責,不僅指責現在,還要將之前的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都翻出來掰扯,這樣的兄弟姐妹儼然已經成了仇人。
並且這樣的關係也是十分難以調和的,最多只能是讓雙方不要再相互指責,要想和好如初幾乎是不可能的,兄弟姐妹走到這一步實在是悲哀。
古人用「手足之情」來比喻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兄弟姐妹就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存在,應當榮辱與共,共同進退,要保持團結協作、同心戮力的原則,要有親人之間的寄託,也要有感情上的交互。
其實不光只是語言上,我們能從方方面面去體會一段關係的好壞。
親人之間也是如此,兄弟姐妹對你的態度就已經說明了一切,本該持續一生的手足之情到頭來無影無蹤,不得不說是一個家庭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