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
又說:「人性本惡。」
似乎,古人的話,是自相矛盾的,讓人犯迷糊。
如果你懼怕被「人性」所傷,就堅持獨行,會因此孤立無援。
人到中年,就別迷糊了,要學會看穿人性,藉助別人的力量,成就自己。
01
「一念是魔,一念是佛」:人性有兩面,別只看一面。
人性是很複雜的,除了善惡,還有堅強、軟弱;微笑、憤怒;喜歡、討厭等。並且所有的特點,都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就像作家劉墉說的:「我從來不相信世上有聖人,只知道無論賢人、偉人、好人、壞人、大人、小人,大家都是『人』。脫去外衣,每個人都是『雙肩承一喙』的生命。」
孔子在聖人,但是他也有多面性。
有一天,他去武城,看望學生子游。
在城裡,到處都是音樂的聲音。當時,音樂是治理國家的方法,小地方是很少用的。
孔子批評子游:「殺雞焉用牛刀。」
也就是說,太小題大做了。
子游反駁:「治國、治城,不是同樣的道理嗎?怎麼不對呢?城是小小的國......」
孔子意識到自己錯了,馬上改口:「開玩笑,別較真啊。」
可見,孔子一開始是「犯錯」了,但是後來他及時改正了,善莫大焉。
孔子去楚國的時候,要渡河,就派之路去問,渡口在哪裡。
當地的隱士瞧不起孔子,就說:「孔子他自己知道啊。」
對於隱士的話,孔子反駁:「天下大亂的時候,有能力的人都隱居了,怎麼才能安寧?」
很多人把隱居當成幸福的生活,但是從天下大局看,隱居是逃避現實,並不可取。
人也好,事情也好,都有多個面。但是我們總結起來,就是兩個面——正面、反面。
當我們難受的時候,說明看錯了一面,要從反面看問題,自然就順了。
看到抽煙喝酒的人,不要指責,他們善於社交,吃喝之中,也能遇到貴人;被你厭惡的同事,只是對你不友好,但是對其他的人友好,也能為單位考慮;小偷,也可以在關鍵時候,下水救人......
看人長處,不揭人短,不言人惡,你的修養就高了
02
「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藉助人性,你可以迅速成事。
常常聽人說,借力使力。
藉助別人的力量,自己就能有很大的力量,做什麼都容易成功。
前提是,你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可以借用的力量。
人性有兩面,對於智者來說,都是可以利用的。存在的,就是有用的,有其合理性。
《三國演義》里,周瑜有才華,但是氣度不夠大。諸葛亮抓住周瑜的特點,來了三氣周瑜的套路,導致周瑜過世,吳國的力量少了,蜀國就安逸多了。
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貿然出兵的特點,並藉助薄霧的掩蓋,搖旗吶喊,導致曹操只能安排士兵射箭。
赤壁之戰中,周瑜打黃蓋,導致黃蓋遍體鱗傷,就有了投靠曹操的想法。曹操帶着一點點的憐憫心,收留黃蓋,但是黃蓋卻在曹操面前,放火燒船。
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很多可以利用的「人性」。
比方說,甲同事很討厭你,總是去上司面前,數落你的種種不是。你可以在上司面前給甲同事點個贊,這樣一來,他就臉紅了,反而會有幫你的想法,回報你的「大度」。
還比方說,你的鄰居家養了雞,並且雞會跑到你家門口,弄得很臟。你就告訴鄰居,撿到了很多雞蛋,就在門口。鄰居不希望你「免費得到雞蛋」,自然把雞趕到另外的地方去了。
通常,我們與人打交道的時候,看到的是人品。而人品往往是真誠、善意的,會變成一種假象。
你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人品背後的人性。這樣你再琢磨一番,就找到了與人相處的方式,合作、對抗,都是對你有利的。
03
「想要正人,先要正己」:守住自己的真善美,遲早會遇見春天。
當我們看清人性的時候,還要守住自己的人性,別什麼都依託別人。
自己有價值,是中年人和社會打交道的根本。
若是你沒有價值,起碼不要做虧心事,讓日子戰戰兢兢。你的心是安寧的,那就做什麼都不怕,還是會進步。
明朝時,唐伯虎在科考舞弊案之後,生活窮困潦倒。
有一天,寧王朱宸濠派人請唐伯虎去做官。
唐伯虎到了寧王府,發現有人造兵器,還有人秘密訓練軍士。他想了很久,得出一個結論——寧王要造反了。
通過裝瘋賣傻,唐伯虎被寧王辭退。
雖然唐伯虎的後半生,都沒有大的作為,但是他仍舊被人點贊,畢竟他的人性是好的。
為非作歹得到的本事,比沒有本事更可怕。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要從你自己身上看透。當你一輩子都善良的時候,你的眼裡,看什麼都是風景。
04
在此,分享幾個看穿人性的小方法。
其一,獨自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把別人的判斷,當成自己的思想。敢於打破各種思維的束縛。多幾個角度想一想,就撥雲見日了。
其二,多讀歷史。用歷史上的人物,作為參照物,對比你身邊的人。從人物的結局,可以推斷出身邊人的結局。
其三,借用時間。一時半會看不透的人,不要急着應付,而是等待一點時間,讓其自然暴露本性。人久見人心,也就是這個道理。
人到中年,洞察了世事,管好了自己,諸事易成。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