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我們這片土地政權更迭頻,仍然有一些家族世代延續,不但血脈流傳,家風家訓也印刻在後代子孫的血液里,成為一個家族的文化。他們總能在紛繁的社會裡保持住獨有氣質,立於不敗之地,成為比較優秀和成功的那一個。
外在,體現的是福祿,內在,體現的是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後代的教育理念里。
其實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認知的差距,而認知,更多地取決於家庭教育,取決於從小接受什麼樣的價值觀,怎樣看待群體的人和個體的人,對人性有着怎樣的認知,然後樹立什麼樣的做人做事準則。
人,是社會的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一個人會成什麼樣子,本質上取決於和他人的關係。學校和社會給人的教育幾乎是一個範式的,沒有大的區別,真正的區別,在於家庭教育,在於有一個什麼樣的父母和什麼樣的家族,告訴這個人,如何認識人和認識社會。
富有的人家和貧窮的人家對於孩子的教育觀完全不同。同樣是富有的人家,讀書人家教育孩子和暴發戶教育孩子也有天壤之分。而世家教育子弟和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家對於孩子的教育有着更大的不同。否則,千千萬萬者來來往往,大浪淘沙,只有這些極少數興旺了一代又一代。比如非常典型的曾國藩家族,家族裡的人只要當官,廳級那都是最小的,若是做生意,資產上億的有幾十個。曾家後人一百多名人無不是將家風家訓刻進骨髓里的。
其實不僅是曾氏,許多望族也都是一樣,他們能一代代興旺發達,無非掌握了最核心的做人規則和處世哲學。總結起來,最重要的有三條 :
一、懂得讓步
讓步,就是有時候自己吃些虧、受些委屈、收回自己的情緒等等,總之就是將便宜、舒服讓給他人。
他人可能從中感受到了讓步,也可能沒有。但是有些事,如果你覺得平等了,互不相欠,對方很可能就覺得已經吃虧了。這就是人性。所以,讓、受、收,本質是是一種不與人對立的處理方式。其實我們身邊很少有人真正能做到的。能做到的人,時間長了,口碑就出來了,和他打交道,大家都知道,這人不會佔便宜,這人厚道,這人修養好。反而好事都會成你的了。
這是感覺上的,內里其實是這是一個惜福之家才能有的見識,有福氣的人家才能真正懂得教育孩子懂惜福,佔了便宜,爭了輸贏,不過是一時之氣,失人心則失天下,是帝王之家講的,失人心則失福祿,是仕子之家講的,本質都是一樣,失了人心就傷了長遠之福。
二、懂得讓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適用所有的人。區別只在於想要什麼利,要多大的利。
有帝王之志的人不要金玉之利,他要的是整個天下。所以那些財物之類就不在他眼裡了。劉邦為了奪取天下,上來就給韓信封齊王,給他封的土地比他的胃口還大,韓信最後卻被劉邦呂雉殺掉了,韓信是貪婪又講利的,只是胃口越來越大,忘了自己的本分,最後命都丟了。
宋江沒有大志氣,其實他就想當一個有實權的地方官,連封疆大吏都不奢望,他為了增加自己的實力,也是將金銀視為工具的,他要的利是籠絡弟兄們的忠心。所以他才能當大哥,被贊是「及時雨」。
見一點蠅頭小利就眉開眼笑的,一般只能是食物鏈的最底層。
還有一層,一般志在高遠或有能力獲得較大財富的人,他們的單位時間都是很值錢的,不但不願糾纏於小節小利之中,當然這樣對方也會很舒服,連旁人看來的大利他們也都有可能主動放棄,因為如果小目標妨礙了大目標,短期利益妨礙了長期利益,一次性利益妨礙了可持續利益,他們就會做出長遠和最有價值的選擇,這一點,也是很多人看不懂的,常常將他們理解為淡漠名利。
淡泊名利者其實常常會在一個群體中獲取比較大的利益,因為淡泊名利往往給人感覺會是公平的、正直的,有利於更多數人的,大家當然會選擇他。
三、懂得讓德
德才兼備,一個人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其實是非常難得了。事實上,德才兼備的人也不見得必須成功,還需要機遇、還需要高人指點和貴人提攜。
才是可以學習的,德也是可以修為的,這兩件事理論上自己都可以做到,但僅有這些還不夠啊,缺的怎麼辦?機遇這個東西自己怎麼製造呢?又如何識得貴人和獲得高人的指點呢?
這就需要讓德。
啥叫讓德?一個人如果志在高遠,如果心懷大志,如果有着衝天的情懷和抱負,那麼他對待別人的不恭、諷刺、挖苦,他就會比較淡然,他不太會計較;他在面對中傷、造謠、刻意的傷害時,他也都能淡而化之,對待小人,他會敬而遠之,不招惹,他很淡然,不會輕易動氣,更不會回擊,其實也不是忍耐,而是他不會將自己寶貴的時間投入瑣碎和無聊之中。能支撐起這個東西,是情懷的堅定和目標的遠大。
他如此做,表現出來的,給人的感覺,就是道德水平非常高,非常的虛懷若谷。一個這樣的人,貴人自然就來相助了呀,機遇它會自動就來了。其實,一個人他可以創造自己的風水的,很多就是這麼創造出來的,在一個人的品質中體現。
能富且能持續富的人家,祿常在的家族,都深深懂得這個道理。而窮人,還有暴發戶,常常不惜福而無福,貪財而財散,不修德而德虧,縱然有萬貫家財也守不住,所謂富不過三代,不給子孫積德,子孫也就碌碌無為、茫然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