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還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
人活着,就是一個不斷與平凡生活打交道的過程。
做個接地氣的人,享一日三餐口腹之慾的幸福,賞一年四季心曠神怡的風景,記一生悠長風霜雨雪的感動!
01
接地氣的人,用身體享受生活
提到相聲演員馮鞏,總會想起那一句「我想死你們了!」
一句簡單而熟悉的話語,充滿着親切感。
馮鞏是常登春晚舞台的著名演員,卻絲毫沒有架子,退休的生活盡顯真實。
在他的社交平台,曾發過這樣一個視頻:
他坐在路邊攤,穿着白色短袖、淡黃色的休閑褲,和一眾好友,吃着燒烤、舉杯小酌。
如此樸素的他,扎在人堆里,幾乎沒人認得出他,但他的臉上,卻洋溢着滿足、浸透着紅潤。
作家汪曾祺曾說:「人生忽如寄,莫辜負茶、湯和好天氣。」
生命短暫。
一個接地氣的人,最能深刻地領悟到:平日里最普通的東西,更應該好好享受和珍惜。
山珍海味也好,烤魚擼串也罷,都是最好的體驗:不貪戀奢侈的餘味,也對旮旯的美好趨之若鶩;
不管是名勝古迹,還是門前小溪,都是最美的風景:既追求山川湖海的壯麗,也對日常景色盡收眼底;
不論是高級健身房,還是鄉間小道,都是鍛煉的最佳場所:不追求所謂檔次,對可行之道都樂意採納。
用身體享受生活,做一個接地氣的人。
好好吃飯,好好鍛煉,好好看景,讓身體的每一個器官,都沉浸在煙火人間,自在享受、幸福滿足……
02
接地氣的人,用精神品味生活
曾讀過作家汪曾祺的故事。
1937年,他在西南聯大就讀。
有一天,轟炸警報拉響,師生紛紛向郊外狂奔。
而汪曾祺攥着一塊點心,不慌不忙地向松樹林走去。
同學急喊:「跑錯了,危險。」
他卻一邊吃一邊笑:「沒錯的,松樹林里有松子吃,我就是死,也不做餓死鬼。」
在之後的歲月里,他過着扛糧食、砌豬圈、掃豬糞的日子,卻依然在閑時看書、下河摸魚,用心品味生活的樂趣。
對汪曾祺而言,生活雖苦,可有這樣一股子精氣神兒在,能有什麼過不去的呢?
林清玄在《溫一壺月光下酒》中寫道:「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葉青,人與海棠俱醉。」
做一個接地氣的人,愁也好,樂也罷,積極面對、細細品味,皆是精神的慰藉。
宋代歐陽修,仕途坎坷,卻沒有沉淪於抑鬱、苦悶,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晉代陶淵明,遠離官場浮華的喧囂,而是與南山作伴「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唐代孟浩然,不貪戀塵世繁榮景象,卻隱居於鄉村「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用精神品味生活,面對苦難時,樂觀地承受。
人這一輩子,總會遇到高峰、低谷。
不管哪種境遇,心從容,世間萬物皆有不同滋味兒。
03
接地氣的人,用靈魂融入生活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著名作家余華,便是用有趣的靈魂融入生活的人。
曾看過作家余華的兩段採訪,頗為有趣。
對方問:法國作家和中國作家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余華答:「最大的區別就是,法國作家用法語寫作,中國作家用中文寫作。」
這種幽默的回答,讓人啞然失笑。
還有一次,主持人問:「很多專家都欣賞你的文字簡潔,請問你是如何做到的?」
余華詼諧地回答:「那是因為我認識的字少。」
正是這樣的性格,讓余華寫出了走進人心的各種人物:
《活着》中頑強掙扎的富貴,他告訴你,活着的意義就是活着本身。
《許三觀賣血記》中的許三觀,他向你展示,即便生活再苦,也要執着前行。
心中充滿飽滿的激情,才能流淌出平易近人的風。
詩人余秀華,被摧殘過,被傷害過。歷經二十餘年的苦痛婚姻,她寫出了一首又一首詩歌,露骨而清澈,帶着眼淚卻充斥着對美好的極致追求。
作詞家唐恬,與癌症鬥爭長達十年時間,卻在病床上寫出一首《孤勇者》,簡單而光明,充滿着生命掙扎的痕迹,點亮着無數夜行人的路。
作家莫言,與飢餓抗爭,與慾望扭打,在壓抑中尋覓獨屬於那個時代的期望。《檀香刑》《豐乳肥臀》《紅高粱》……一部部作品,充滿着人性裂縫中的光輝。
用靈魂融入生活,跨越苦難,脫胎換骨。
終其一生,我們都會邂逅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唯有用靈魂去融入、去攫取,才能澆灌出生命中一樹花開的燦爛。
哲學家梭羅曾說:「當你簡化你的生活,宇宙的法律將更加簡便;孤獨不會孤獨,貧窮不會貧窮,也不虛弱無力。」
接地氣的人,最是簡單,也最有力量。
他知道用身體去感知,享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他懂得用精神去回應,品味人生的起起伏伏;
他樂於用靈魂去體驗,融入生命的可歌可泣。
往後餘生,做一個接地氣的人,簡單而富足,在涼薄的世界裏,深情地且行且喜。
作者簡介:金雲,簡單生活,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