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多少歲最害怕死亡?心理學家給出了肯定答案

2021年10月12日18:05:12 情感 1664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生一世,倏忽即逝。當你在體驗生活美好過程時,當你與愛人子女共度美妙周末時,當你與家人出遊時,往往不會想到自己的一生也許就會在某個時刻迎來終結。

同樣的,當你處在人生不同階段時,對於生命的認知與感受自然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哲學領域當中,博學的先賢總是會問一些關於生命本原的問題,其中就包含一個算得上「終極問題」的:人最終將要到哪裡去?

人活到多少歲最害怕死亡?心理學家給出了肯定答案 - 天天要聞

所以無論是處於什麼地區、什麼文化區域,對於死亡的深刻思考與複雜情感都會出現在人們的思想當中。那麼,人們在處於什麼年齡段時對於死亡的恐懼會是最明顯的呢?經過心理學家的研究,往往出現在七十五歲上下。

為什麼這個年齡段會是人們最為害怕死亡的時候呢?面對這種恐懼,老人本人以及身邊的親友們又能從哪些方面來進行一些幫助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日漸羸弱的軀體與成熟的心境

首先,從生理角度上來看,人們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的變化基本會呈現一個開口朝下的拋物線趨勢:在兒童階段,由於機體發育不完全,所以身體素質並不是特別好,甚至體弱多病。

人活到多少歲最害怕死亡?心理學家給出了肯定答案 - 天天要聞

到了青壯年,身體素質到達巔峰,身強力壯;而到了老年,由於身體和各種器官都經歷了長時間的使用,所以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耗」,身體素質再次變弱,且有可能罹患一些慢性的疾病,導致身體狀態比較差。

這種變化其實屬於一種自然界的規律,是不為人們的意志所轉移的事實。但是當人們的年紀變大,注意到自己的身體素質大不如前,甚至發現一些之前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事情已經變成難以企及的事情時,內心難免會產生一種落差,而這種落差就有可能會使人聯想到病重甚至是死亡。

伴隨着日漸變弱的身體素質以及有可能會出現的疾病困擾,個體的社會意識以及心情則是會出現一種完全相反的發展趨勢。

人活到多少歲最害怕死亡?心理學家給出了肯定答案 - 天天要聞

正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人們會在社會當中涉及愈發多的互動,尤其是當人到達六七十歲的時候,身邊可能會經歷許多的「生老病死」案例,自己的內心對此也逐漸「看得開了」。在我們中年時,自己的長輩往往會先自己而去,那麼此時親人離世的悲痛是深入內心的。

如俗話所說。「父母在,人生尚知來處;父母離開,人生只剩歸途。」之後這些離世的人會逐漸變為自己同輩的年長一些的人,最終到達一些自己的同輩身上。

所以此時的個體一方面會切實地感受到自己身體素質的下降,一方面也會對於「死亡」的認識愈發清醒,他們心中常常會想到,自己身邊許多更年輕的人都走了,說不定哪天也會輪到自己吧。

最終當年紀到達七十多歲時,身體狀態和心理認知都達到一個相對極限的狀態,自然對於死亡的態度是比較恐懼的。

刻板印象與心理暗示

其次就是所謂「刻板印象」,指的就是一些被個體「熟視無睹」,並且推而廣之的觀念與想法。這些影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也有一些群體觀念的影響。就拿傳統觀念來說,中國自古就有許多關於人生與生死的觀念,比如「人或許古來稀」便是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

人活到多少歲最害怕死亡?心理學家給出了肯定答案 - 天天要聞

這種觀念形成於中國古代,當時由於社會狀態並不穩定,醫療水平與物質生活水平也相對比較低,所以人們的平均壽命較短。所以考慮到社會階段,當時人們能夠將這句話奉為圭臬也是十分合理的。

然而時至今日,隨着社會科技和物質水平的巨大提升,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再以當年的一些觀念來束縛現如今生活水平下的人們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很多老人到了七十歲左右時,就會被這些刻板印象所束縛,反覆強調自己「年紀大了」、「身體不行了」、「不中用了」甚至是「沒幾天了」這樣消極的觀點。這其實是影響他們思想的根源之一。

人活到多少歲最害怕死亡?心理學家給出了肯定答案 - 天天要聞

社會的發展水平是會體現在每一個個體身上的。放在今天,一方面人們平時的物質生活水平就比較高,醫療衛生以及養老保障體系十分完善,即便是有一些身體上的疾病,也能在一定時間內得到很好的治療。所以對於老人而言,放寬心、忽視這些刻板印象帶來的消極影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心理調節方式。

社會關係與親屬陪伴

最終,我們也應該考慮群體及社會的影響。一個人無論怎樣「胡思亂想」,那麼這些「負能量」最終也並不會對其個人產生什麼太大影響。可是人始終是處於社會生活之中的,身邊的人和關係與自己總是不可分開的。

人活到多少歲最害怕死亡?心理學家給出了肯定答案 - 天天要聞

當人們到達七十多歲時,往往已經退休多年,假如此時身邊的子女和好友對自己的關注並沒有多明顯,甚至不太來往的話,那麼這種感覺將會是十分傷人的。人到老年總是會平添許多對生活的感慨,假如身邊總是無人傾聽自己的心裏話,那麼最終老人極有可能被那些消極的想法所「折磨」,或者是患上阿爾茨海默症(亦即「老年痴呆」)。

我們的生活當中總是少不了長輩,當我們發現與他們相處時,他們總是很「啰嗦」,讓自己失去耐心時,不妨想一想他們的感受。

人活到多少歲最害怕死亡?心理學家給出了肯定答案 - 天天要聞

人終有變老的一天,假如因為對於他們過多傾吐內心一些甚至是不切實際想法的行為反感而遠離他們,那麼這種行為其實不亞於將其限制在一種「囚籠」之中,加速其變老的速度,增加其對於死亡的恐懼。

就像是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當中所說的一樣,一個人會經歷三次死亡,當所有人都將其忘記時,那麼才是真正的死亡。所以如果身邊有老人的話,那就多陪陪他們吧。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前後黑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K. M. R. Rosenzweig. Translated by Zhang Houca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2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35歲女子離婚兩次,每次都凈身出戶,網友:一把年紀了,折騰啥 - 天天要聞

35歲女子離婚兩次,每次都凈身出戶,網友:一把年紀了,折騰啥

在愛情與婚姻的路上,有人一帆風順,有人卻屢遭波折。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位35歲女子小雨的坎坷婚姻歷程。她兩次離婚,每次都選擇凈身出戶,面對周圍人的不解和網友的質疑,小雨內心究竟藏着怎樣的堅持與掙扎?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故事,感受那份不被歲
#婚姻不需要金錢的支撐,你認同嗎? - 天天要聞

#婚姻不需要金錢的支撐,你認同嗎?

關於婚姻是否需要金錢的支撐,這個問題涉及物質與情感的平衡,我的觀點如下:1. 金錢是婚姻的"基礎設施",而非核心婚姻的本質是情感聯結和共同成長,但金錢確實構成了現代婚姻的基礎設施。就像空氣對人體的重要性——平時不易察覺,但長期缺失會危及生存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 天天要聞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你好,我是一名單親媽媽,79年的羊,今年46歲了,獨立撫養一個大一的娃。我在飯店工作,為了碎銀幾兩努力的奔波着,日常空閑見縫插針的寫小作文貼補家用。生活從來都是懼怕強者的,「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這句話也適合我們的生活。我從三十多歲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