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2021年09月26日19:08:08 情感 1441

馬上國慶節了,我給老家的爺爺打電話,想接他來城裡過節,他一口拒絕了,直接回我兩個字:不去。

我以為他是生我的氣,怪我中秋節去老丈人家了,沒有回老家看他,於是耐着性子說盡了好話,還讓兒子叫了幾聲太爺爺,想用孩子吸引他過來。

爺爺平時最喜歡重孫子了,每次跟他打電話,都會跟我兒子聊幾句,雖然大多數時候溝通都不順暢,但是絲毫沒有影響他的熱情。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但是這次不一樣,他還是沒同意,爺爺猶豫了一會兒,說:村裡開小賣部的老張這幾天身體不好,估計沒有幾天了,想在他走之前多陪陪他。等這件事結束了,他再來看看重孫子。

聽爺爺說完,我不禁回想起20多年前在老家的時候,那個時候張爺爺的小賣部是村裡最熱鬧的地方,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不管買不買東西,都喜歡去他的小賣部轉轉。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我的老家在蘇南的一個小鄉村,村裡有三四十戶人家,分佈在一座小山的兩側,這裡山清水秀,風景怡人。

村子比較偏僻,離最近的集市有20多里,以前都是泥土路,上一次街不容易,騎單車都要將近一個小時,那還只是一個鄉,要是去鎮上就更遠了。

後來張爺爺開了村裡的第一個小賣部,也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個,他家在村口的位置,所以出村進村都會路過他家門口。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張爺爺做生意很厚道,像一些生活日用品,比如:油鹽醬醋、毛巾衛生紙、牙膏牙刷這些,價格和街上都差不多,還有一些零食、煙酒之類的,也都不貴,你去街上買可能也就便宜個幾毛錢而已。

而且他態度很熱情,不管你買不買東西,只要是在門口見到了,都會熱情地跟你打招呼,你去買東西,他還會順手塞個糖給你帶回去給小孩吃。

所以大家能在他家小賣部買到的東西,大多都會在他家買,除非實在是他家沒的賣的,才會專門去街上買。

兒時的記憶里,我最喜歡跟着長輩去小賣部,每次都能從張爺爺那拿一個糖,或者有時候是一個小氣球,有時候長輩心情不錯,還會給買一包其他零食。

張爺爺家很早就買了電視機,我記得小時候有兩部電視劇很火,是《武則天》和《戲說乾隆》,那時候每天晚上吃過晚飯,都會有很多人去張爺爺家看電視,他也大方,把電視劇放在小賣部門口,給大家一起看。

有時候大人們會買一些啤酒和瓜子,邊看電視邊聊天,小孩子們則看一會兒電視就和小夥伴們嬉戲打鬧一會兒,充滿了樂趣。

有時候去得早了,張爺爺一家還在吃飯,看見我們小孩子過去,他還會夾點菜給我們吃,有時候是幾顆花生米,有時候是一塊肉,還有的時候,他會拿筷子蘸一點酒給我們咂摸一口,看着我們辣得齜牙咧嘴的樣子哈哈大笑。

但那時候是真的開心,可能因為年紀小,只有五六歲,沒有什麼煩惱,每天沒事就想往小賣部那邊跑,大人們有時候找不到孩子,也會直接去小賣部那邊找,一找一個準。

後來我上學了,每次上學放學都會路過小賣部,張爺爺一般都是坐在門口的躺椅上,看見我們去上學,他就會叮囑我們好好學習,然後順手給兩顆糖,有的時候心情好還會直接給一瓶汽水,我們可開心了。

再後來我上初中了,就搬去了城裡,一開始還會每個星期回老家,後來隨着學習變得緊張起來,回家的次數就少了,一個月回家一次,再後來就是幾個月才回去一次。

每次路過村口,張爺爺看到我都會問我在城裡上學習不習慣?學習能不能跟得上?有沒有被別人欺負?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我是我們村第一個去城裡上學的,所以每次回去還是挺熱鬧的,一般從村口走到我家,路上遇到鄉親們都會熱情的打招呼,他們也會問問我的學習情況,勉勵我好好學習,以後爭取考上大學。

到了高中以後,家裡在城裡買了房子,我就很少回去了,只有逢年過節回去看望爺爺才會回去。

再後來我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後又留在了省會城市工作,然後在這邊安家,回去的次數就更少了,一年就回去兩三次。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而在這20年間村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每次回家都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些年村裡的交通越來越方便了,從以前的泥路到後來的沙子路,再到現在的水泥路直接修進村裡,大家去街上的路很順暢,再也不用擔心雨雪天氣了。

村民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以前的磚瓦房也被清一色的樓房所替代,有幾家還圍起了院子,蓋起了小別墅,院子里種着花花草草,看起來很是羨慕。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單車幾乎看不到了,差一點的都買了摩托車和電瓶車,條件好的還買了小汽車,現在去街上也就是十幾分鐘的事。

隨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於是很多叔伯輩的人都搬去了鎮上或者城裡,為的是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

現在還留在村裡的,大多數都是爺爺輩的老人,還有少數幾個叔伯輩的,村裡反而沒有以前熱鬧了,有很多人家裡條件剛開始有些好時蓋了樓房,現在又都閑置了,搬去城裡住了。

有兒子的,娶媳婦要去城裡住,有女兒的,女兒嫁人了也搬走了,現在回村裡很少能看見跟我同輩的人,只有過年時才比較熱鬧,可以看見大多數鄉親們,這也是每年村裡最熱鬧的時候。

幾年前奶奶去世了,爸媽想把爺爺接來城裡一起住,爺爺不肯,說他不習慣城裡的生活,也沒有認識的人,每天都很不自在,偶爾來玩一次,也是住不了幾天就想回鄉下,想念他的老夥伴了,幾次以後,我們就不得不依了他,把他送回村裡了,然後就偶爾輪流回家看望他。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去年爺爺身體不舒服,我曾帶着孩子回老家住了一個星期,爺爺因為可以帶重孫子,精神狀態好了很多,那一個星期我休年假,沒有工作的壓力,在鄉下過得也很舒心。

張爺爺的小賣部依然還在開,但是生意已經大不如前了,因為現在大家上街方便了,有些東西都會在上街時一起買,而且村裡的總人數也少了,消費需求自然就下降了,年輕人大多都搬走了,剩下的幾個也都會網購,老人們家裡也會有子女送來的吃的和喝的,平時也不缺什麼。

只有在家裡做飯時發現什麼調料沒了,又或者一些日用品小物件突然壞了,才會去張爺爺家買一下,或者是家裡來客人了,像我這種帶着孩子回來的,老人們會提前去買點零食回來給孩子吃。

不過,張爺爺家雖然生意不好,但是依然是村裡最熱鬧的地方,我在村裡待了一個星期,爺爺每天都會帶着我兒子去張爺爺家串門,我也跟着去了幾次,在小賣部見到的人,比我在村裡見到的人都多。

為什麼呢,因為村裡的人漸漸少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平時在家沒事就喜歡串門,而張爺爺家因為在村口,地理位置優越,而且他家門口也比較空曠,做了水泥地,以前他家就很熱鬧,所以漸漸地大家都習慣了還是來他家串門。

張爺爺也是個喜歡熱鬧的人,有沒有生意無所謂,重要的是能和老鄉親們在一起聊天,他買了3副象棋,每天都供不應求,三個桌子都有人下象棋,邊上還有一群圍觀的人,一開始我還以為一群人聚在一起是在幹什麼,過去一看才發現是在下象棋。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大爺們素質還挺高,觀棋不語真君子,下完了以後旁邊看棋的人才會說你剛才哪步下的不對,哪步計算錯了之類的,有的時候還要說別人臭棋簍子,為此聽說還有人生過氣,好幾天沒有理對方,但是沒過幾天又好了,畢竟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

而奶奶們則是在這邊洗菜擇菜,聊天,這裡人多,比自己一個人在家要熱鬧一些,到了飯點的時候,爺爺奶奶就會一起回家做飯吃飯,吃過飯休息會還會再來。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有時候也會帶點菜直接就在張爺爺家一起做飯,然後大家一起吃,有的時候到了飯點,張爺爺家做好飯了,也會叫一些孤寡老人在那邊吃,大家也不嫌棄飯菜好壞,都是幾十年的鄉親了,也不會那麼客套,就留下來一起吃了。

我在那邊的時候,張爺爺也留我吃過飯,但是我家裡人多,沒好意思,就叫着爺爺帶着孩子回家吃了,張爺爺還讓我下次帶上家人一起過來吃頓飯,說我好多年沒在村裡了,難得回來一次一定要去他家吃個飯。

爺爺跟我說,最熱鬧的其實是每次逢年過節以後,因為大家過節那幾天,子女都會回來,沒時間過來玩,等過完節,子女帶着孩子走了,老人們又恢復了往日的冷清,那個時候才是最難熬的。

這時候他們就會來張爺爺這邊聊聊天,下下棋,聊聊子女們的近況,誰家孩子這幾年掙到錢了,誰家又添孫子和孫女了,誰家孫子找媳婦了,家長里短的,大家聊得津津有味。

有的人會說,那小子當年還穿開襠褲呢,現在都娶媳婦生孩子啦。又或者說當年你家那娃上學時可調皮了,還經常在村裡闖禍,現在都有出息了。

老人們最喜歡聽別人誇讚自己家孩子有出息,自己的孩子得到誇獎,比自己被人家表揚還要開心,如果你說他家孩子半點不好,他都可能跟你生悶氣好久。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每次子女回來都會給老人們帶很多吃的喝的玩的,這個時候張爺爺家就變成了展覽館一樣,老人們會互相攀比。

誰家孩子給了多少錢,誰家帶了什麼酒,誰家買了什麼新衣服,誰家給買了新手機,誰家帶老人出去旅遊了,這些都會成為攀比的內容,然後能說上十天半個月,恨不得全村人都知道,說滿意了,帶着滿足的神情才會回家。

有時候老人們還會帶着孩子送來的酒和零食一起去張爺爺家吃飯,給大家都嘗一嘗,禮物再好,自己一個人獨享也沒有什麼意思,拿出來給大家分享,聽見別人的讚揚聲比自己一個人悶着樂要開心很多。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爺爺說,他們幾個老酒蟲,因此喝到了全國各地的不同的酒,還因為喝醉了鬧過不少笑話。以前家裡條件不好,捨不得喝貴的酒,後來條件好了,卻又因為喝習慣了便宜的酒,反而更加不捨得喝貴的酒了。

偏偏現在子女回來看望老人,又喜歡買一些好酒,其實他們根本就不需要喝那麼好的,只想喝點一般的就行,每次有好酒,都是拿到張爺爺家那邊,再約上幾個老鄰居,一起帶點菜,讓張奶奶幫忙做了,大家在一起品一品。

這些年,他們喝過很多酒,茅台、五糧液劍南春、金樽吟、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特曲汾酒西鳳酒董酒,幾乎都嘗了個遍。對他們來說,喝的酒好壞在其次,重要的是熱鬧。

喝了這麼多年酒,他們除了本地酒以外,還是覺得純糧醬香的酒更習慣一些,喝完不上頭,還能接着聊很久,有時候老哥倆互相不服氣了,還會拼一下酒量,最後還是其他人勸了又勸才停下。

他還說,我上次跟他說的那個醬酒的「12987」的制酒工藝,就讓他在老哥們面前漏了一回臉,以前他們只知道喝酒,卻不知道這制酒過程有多複雜,「12987」的釀製工藝即:1年1個生產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攤量加曲,7次取酒。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大家都說爺爺現在也是個文化人了,喝酒都喝出文化來了,不過後來再讓爺爺說其它的,爺爺也不會了,惹得大家又是一陣笑話。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爺爺在電話里說,張爺爺今年開始身體就不太好了,本身也80多歲了,醫院去了好幾次,子女也回來探望過很多次了,他自己心裏也有準備了。

村裡的老人這段時間基本上沒事就會去小賣部坐坐,陪張爺爺聊聊天,安慰他一下,張爺爺現在已經不方便站着了,都是躺在躺椅上,坐在店門口,他自己也想的比較開,把他珍藏了多年的酒拿了出來,分給了村裡的幾個老酒友。

張爺爺還說他走後這個店就不開了,不捨得張奶奶吃苦,讓張奶奶跟著兒子去城裡過,以後老哥倆們再想喝酒,就直接拿鑰匙來這邊喝,他把鑰匙交給村長留着。

爺爺何時掛了電話我已記不清了,只記得妻子叫我時我已淚眼模糊,記憶中的張爺爺容貌已經模糊,但腦海中浮現出的卻是他年輕時慈祥的模樣。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老人們辛苦了一輩子,就是希望孩子長大成材,走出農村,可是我們現在又做了什麼?

想接爺爺來團聚,爺爺一句話讓我淚目:我想陪老兄弟走完最後一程 - 天天要聞

到城裡生活以後就不願意再回鄉下去看望老人了,像我自己,總以工作忙為借口,但其實真要回去,開車也就三四個小時的路程,但是除了一些節日,我都很少回去了,現在真是自責與後悔。

老人們希望我們成才,希望我們掙錢,但是他們卻是不求回報的,他們想要的不是我們給他們多好的物質上的東西,而是我們的陪伴,難得回去一次,他們都能開心好久。

想起小時候爺爺帶我的場景,還有張爺爺以前每次對我的殷切問候,我的內心抑制不住的激動起來,這個國慶,我決定帶上老婆孩子和爸媽,一起回村裡看看,希望還能再見張爺爺最後一面。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35歲女子離婚兩次,每次都凈身出戶,網友:一把年紀了,折騰啥 - 天天要聞

35歲女子離婚兩次,每次都凈身出戶,網友:一把年紀了,折騰啥

在愛情與婚姻的路上,有人一帆風順,有人卻屢遭波折。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位35歲女子小雨的坎坷婚姻歷程。她兩次離婚,每次都選擇凈身出戶,面對周圍人的不解和網友的質疑,小雨內心究竟藏着怎樣的堅持與掙扎?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故事,感受那份不被歲
#婚姻不需要金錢的支撐,你認同嗎? - 天天要聞

#婚姻不需要金錢的支撐,你認同嗎?

關於婚姻是否需要金錢的支撐,這個問題涉及物質與情感的平衡,我的觀點如下:1. 金錢是婚姻的"基礎設施",而非核心婚姻的本質是情感聯結和共同成長,但金錢確實構成了現代婚姻的基礎設施。就像空氣對人體的重要性——平時不易察覺,但長期缺失會危及生存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 天天要聞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你好,我是一名單親媽媽,79年的羊,今年46歲了,獨立撫養一個大一的娃。我在飯店工作,為了碎銀幾兩努力的奔波着,日常空閑見縫插針的寫小作文貼補家用。生活從來都是懼怕強者的,「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這句話也適合我們的生活。我從三十多歲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