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存在這個世界的意義。
我們都喜歡聽故事,也是聽故事長大的,聽了一個故事,還會複述這個故事,然後,你會開始想,我要不要也寫一個故事,寫一個紙上的故事,寫一個屬於你得故事。
研究神話的學者約瑟夫·坎貝爾有一段時間,在世界各地搜集神話故事,他發現:無論在非洲的部落,亞洲的寺廟,還是在現代的都市,流傳的英雄故事,都有相似的內核,那就是轉變。一個英雄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啟程,啟蒙和回歸。
意義感來源於人生故事,所有的英雄之旅都是自我發現的旅程,雖然過程伴隨着艱辛。
人不會為自己要走的路後悔,只會為自己沒有響應召喚後悔。
人隨時隨地都在編織自己的故事,生活的意義感,就源於我們對自己人生故事的理解,可以說,整個人生都是在完成一個獨特的故事。
周三的時候,聽了王潮歌的開講,知道了一個新詞:現實編程。
過去,我們以為編程只會出現在代碼世界,但是,因為人的精神世界的更多維度的開發,因為更多樣的技術手段的開發,你會發現,我們真的可以對這片土地進行編程。
物質世界到達一定的豐盈程度時,我們會開發精神世界,它是無形的,也是沒有上限的,你可以通過創造,引起他人的同感,是能撞擊到你的內心最深處的,把一些想要表達,卻不知怎麼表達的東西,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創造性,創意型。
真正有信仰的人,把一生都當作了自我完善的修行。
當每一次有新的技術產生的時候,我們都會有恐懼,也會想,能不能自己在新的世界裏面做一些什麼?我們在害怕錯過什麼的追逐里,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我們自己,真的有很好的行業?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嗎?
王潮歌,我很久之前聽的是《開講啦》,還有一次就是現在。在上次的演講裏面,她說到:把自己最擅長的那一部分,做長做寬,總有一項是自己所擅長的。和我小時候聽過的『木桶定律』不一樣,我們不需要把所有的短板都補齊,而是有一項長板,讓自己可以找到,並且是有價值的,可以創造收入的,過程是愉快的,結果就是有收入,自己可以養活自己。
我們以前會想着,讓自己把不足的也補齊,可是,後來發現,你只要找到你所擅長的那一點,和你自己契合,同時有了價值,物質與精神都是愉悅的。
這次,她又把心裏所想的,從腦海中的畫面,做成了現實中的畫面,羅振宇看了一個關於她的對話記錄片,她說了這麼一段話:你只要敢來,3分鐘我控制你的腳,13分鐘控制你的眼睛,23分鐘控制你的情緒,等你從劇場出來,我控制你的心。在這個過程中,她的身體是累的,很疲累,但是,精神在另一方面來說,是輕鬆的。
如果奮鬥的結局、努力的結局是一個隱忍的姿勢,一直那麼苦地往前,結果也不會太好。做自己最喜愛的事情,跟最喜歡的人在一起,不僅鬆弛,而且所有的努力以苦得樂,反而是快樂的。——王潮歌
和朋友聊天,她說:若把興趣變成職業,似乎就沒有那麼熱愛了,好像變成了瑣事?或者成為你賺錢的工具?我想了想:如果,你是真的喜歡,那麼,你會有很大的興趣把它做好,你可以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它的樂趣,疲倦的時候,你可以休息,可以從外面找一找靈感,和朋友聚聚,聊聊,看看外面的風景,也許,你說的興趣,你自己也並沒有真的很喜歡,當你最後在做的時候,反而失去了當初的樂趣。
捷徑就是你擅長什麼,你在什麼地方有天賦,你最適合做什麼。——王潮歌
不要輕易放棄你的愛好,哪怕是那些看起來無用的業餘愛好,堅持你的愛好,這是找到自己的第一步,從堅持愛好開始,你會慢慢找到你一生的事業,找到能夠讓你安定一生的那件事,從你的事業里,你會慢慢明白,自己一生應該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為什麼會恐懼?因為,對於未知,我們一無所知,沒有確定性,不知道那是什麼?會產生什麼?它會引起的一系列的結果是什麼?但是,那些未知的,永遠都在,它會一直在前進,我們能做的,只有把握自己,回歸當下,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確定的事物上面。
內心的熱愛,也許只是一份理想,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愛好,也許只是一種好奇心,也許只是一種堅持,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卻賦予了生活無窮的意義和樂趣,如果我們放棄了,生活也就枯萎了。
比起未知,我們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安定,任憑外界的一切怎麼變化,你都知道自己將往哪裡,怎麼去走,怎麼去做,比起千篇一律,我們又是如此地不盡相同。
我一直都有一個問題縈繞在心間,我,為什麼要出現在這裡?為什麼會出生?而引發出的一系列的問題,就像我們每個人都讀過的《十萬個為什麼》,大家都有自己想知道的不同的問題,都想要找到心中的答案。
也許,在你找尋你的答案的時候,慢慢地,你會找到你的人生,你的熱愛,你的信仰,它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