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一,浩天看了一部四分鐘的演講視頻《後浪》感觸頗深,演講中,對年輕一代的溢美之詞,是否準確,我不想去評論。但是帶出的話題卻引起了浩天的思考,遂寫此文,跟戰友們一同共勉,希望關注浩天,我們一起暢談人生。
人們常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代表着時代發展的青年一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走向歷史的舞台中央。成為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和中間力量。那些90後、00後作為後浪,充滿陽光活力,確實值得羨慕祝福,那些50、60後作為前浪,更加值得敬重欽佩。
即將離開軍營的戰友,大部分都是70、80兩代,且稱之為中浪。毫無疑問中浪是尷尬的,它位於前後浪之間,起伏不定充滿變數。加把勁,就能達到波峰;鬆口氣,就會跌落谷底。
走向社會之際,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是進是退,何去何從,全在一念之間。想起一個著名的段子:人到中年就是一部西遊記。悟空的壓力,八戒的肚子,沙僧的髮型,唐僧一樣絮絮叨叨……關鍵還他么離西天越來越近!
我們就處在這樣的階段跟年齡,面對全新的選擇跟全新的生活,如果鬥志全無,消極懈怠,非但不能趕得上那些「老轉」,又要被那些「後學」們無情的拍在沙灘上。
浩天認為:在踏進社會門檻時,我們要學會做一個衝浪人,憑藉著軍旅生涯磨鍊的精神,給自己加把勁,讓自己衝上浪尖,使中浪不再尷尬,承前啟後,守好我們這一代的責任跟榮譽。
觀點一:認清自己,攢足「衝浪」的勇氣。
人最難的就是認清自己。我們回想下自己軍旅生涯,看看自己一路走來所留下的腳印,是否能夠準確評估自己,是否能夠給自己準確畫像,決定未來選擇的方向。無論你曾經多麼優秀,那些成績與輝煌不妨統統清零,鼓足勇氣,輕裝上陣。
有位老師告訴我們,只要在心裏默念我能行,結果就一定會行,如果把我不行謙虛的掛在嘴邊上,那結果就真的不行。我們的勇氣跟自信來自於軍營。剛回到地方。我們就像聚光燈下試戲的新人。老轉們在看,同事們在看,領導也在看。無論有多少觀眾,我們不怯場,不畏戰,堅信自己能行。
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就是一個臨近中年的後浪,面對新的起點,新的開始,不再是憂傷迷茫,而是善良,勇敢,無私,無畏,是心裏有火眼裡有光;反之喪失鬥志,不肯再去奮鬥拼搏,把自己偽裝成前浪的樣子,就不配曾經擁有的軍旅生涯。
觀點二:看清形式,提升「衝浪」的能力
實踐證明,只有頭腦清醒,意志堅定,才能行穩致遠,有所作為。我們在軍改的大潮中回歸地方,還要在複雜形式中站穩腳跟。開始新的啟航。
回歸地方我們要清醒的看到,在如此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當中,軍隊不需要軍人回來當官老爺,隱形人。不改變心態,不積極作為,就要被歷史所淘汰。這樣的形式需要我們儘快的鍛煉提高能力素質,儘快適應第一任職需要,真正的發揮出退役軍人應有的本質。
觀點三:辨清方向,保持「衝浪」的目標
大多數軍轉對為什麼轉業這類問題都能給出個答案,但對轉業幹什麼卻沒有一個很好的答案,人生需要方向跟目標,就好像戰艦需要大海中的燈塔。各別戰友在轉業回地方上班後,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工作環境和工作任務,工作很難推進。而那些目標明確的戰友,回到地方後能夠積極融入,主動作為,慢慢的成為了骨幹力量。
不斷為自己設置小目標,就會時刻保持衝浪的激情。這個激情可以是一次滿意的任務;可以是一篇滿意的材料,這些不僅可以提現個人存在感跟個人價值,還可以讓那些前前後後「浪」看到你的努力和付出,看到你人生態度和敬業精神。
浩天總結:很多戰友說,我們的青春已逝,激情已不在了,做個穩健的「中浪」,是最明智的選擇。可是青春,卻不是用來回憶的,從某種程度來說,青春乃心境,而非年華。它絕非限於桃面朱唇之艷,靈活矯健之軀,而應限於志士之氣,遐想之境。
時代需要這樣的青春,需要我們這一代軍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