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診服務是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剛性需求的關鍵舉措,有助於發展銀髮經濟,增強服務供給,促進各要素流動,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
3月12日上午,2025年楊浦區養老服務陪診師培訓在上海市楊浦區業餘大學開班。現場對培訓班具體安排和陪診師執業前景進行了介紹,並邀請上屆學員、本屆學員代表分別作交流發言。
培養「結業即可上崗」的陪診師
此次培訓於3月12日開班,3月15-16日結業考核。培訓遵循「理論+實操」課程體系,開設「知識導入課」「醫療機構概況」「基礎醫療知識」「基礎技術應用」等課程,全區165名養老服務機構服務人員、老齡專業社工、養老顧問以及自由職業者等報名參與。
考慮到陪診服務涉及患者隱私、應急處理等細節問題,培訓內容在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還設置了醫患溝通技巧、應急處置能力等內容,並將通過楊浦區中心醫院等醫療機構的現場教學,確保學員「學有所思、學有所用」。
「很多陪診技能是非常細節性的,比如如何和老人溝通,是蹲着還是站着,或是如何把老人從樓上抬到樓下,甚至如何整理複述他的病歷……這些我們都要教給學員們。」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執行董事、護理與健康學院院長張捷介紹說,「我們希望培養出來的是『結業即可上崗』的陪診師。」
同時,此次培訓將建立「培訓—考核—認證—監管」閉環機制,推行陪診服務全程可追溯,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
「00後」成為陪診新力量
培訓開班儀式上,台下坐了很多年輕面孔。
2001年出生的袁嘉成,畢業於室內設計專業,機緣巧合下進入養老行業工作。24歲的他,目前是一名欣益養老院的工作人員。本次前來參加陪診師培訓,是出於他對院內老人陪診需求的了解和對這一行業前景的信心。
「楊浦的老年人總量大,獨居老年人、純老家庭多,對陪診服務的需求自然很高。我們早一點學習陪診技能總是沒錯的。以後一旦院內老人,甚至區域內其他老人有這樣的需求,我就能隨時頂上,貢獻我們年輕人的力量。」袁嘉成說。
此外,許多養老服務的行家裡手也在進入陪診行業。楊浦信瀾養老院院長李華是此次培訓的學員之一,深耕養老行業多年,她毅然決定以「小學生姿態」投身陪診服務的學習。「如果我們院里的老人突發疾病,或者家屬一時無法趕到醫院,我們工作人員就要進行緊急的就醫陪診。然而,我們現有的陪診知識主要來自自身經驗,缺少系統性、理論性的教學過程。」李華表示,「所以我們很珍惜這次民政部門提供的培訓機會,希望學到知識、獲得證書,持證上崗,也讓老人家屬更加放心。」
政府助力規範行業發展
楊浦區作為上海的民生大區、養老大區,截至2024年底,全區戶籍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42.45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41.31%,80周歲及以上老人6.05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4.25%。
當前,楊浦陪診服務市場正處於先行先試、快速發育的發展階段,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去年7月,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在楊浦正式發佈《陪診師從業指南》和《陪診服務規範》兩項團體標準,為行業發展指出方向。楊浦區民政局運用「政府+市場+公益」模式,會同國融樂養、中僑大學、新華醫院、區中心醫院、市東醫院等10家單位,共同成立楊浦區陪診服務聯盟,並邀請市、區醫療領域專家共同成立聯盟專家團。
去年9月,楊浦率先出台全市首個聚焦陪診工作的正式政策文件,就加快培育一支有專業、有能力、有愛心的陪診師隊伍提出系列措施,在全市具有破冰效應。
2024年,楊浦舉辦的首批陪診師培訓班共有128名優秀學員通過考核,榮獲了「上海養老服務陪診師」證書,開啟接單。這支由政府主導誕生的陪診師行業「正規軍」,標誌着楊浦區在陪診師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效。
本次2025年培訓旨在進一步擴大陪診師行業正規力量,鼓勵學員們持證後快速接單服務,將個人職業發展融入城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服務中彰顯價值,在實踐中贏得尊重。
文字 | 湯順佳
圖片 | 湯順佳
編輯 | 周夢真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