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法通關」不等於學術誠信,學術評價也不應過度依賴技術手段。說到底,引導學生寫好論文、做好研究才是最重要的。
又是一年畢業季,在多個社交平台上,關於論文AI率「亮紅燈」的帖子引發熱議,「論文AI率高到離譜」成熱門話題,引發關注和討論。

原創論文被指AI率過高
有大學生花錢「求通過」
有網友稱,畢業論文中原創內容經一些系統檢測後,常被指出AI生成內容比例過高。「熬夜寫的論文,AI檢測直接判了80%!」大四學生曉妍(化名)的抱怨,引來大量畢業生共鳴。
不少大學生分享了降低AI的經歷:有人反覆修改結果導致語句生硬;有人被迫刪減精彩段落;更有甚者調侃需故意「寫笨」以規避誤判。

據了解,多所高校曾發文對畢業論文AI生成內容進行規範。
2024年,湖北大學本科生院發佈通知,宣布在本科畢業學生畢業論文審核過程中試行加入對文章使用生成式AI風險情況的檢測。

天津科技大學教務處發文規定,若本科生畢業論文中生成式AI檢測的結果超過40%,學院將向學生髮出警示,並要求其自查自糾。
面對AI率檢測的壓力,有大學生開始向聲稱可以提供「降AI率」服務的店家尋求幫助。

學生需求催生「降AI商機」
這些服務的常用手法包括替換同義詞、調整句子順序,或加入不必要的修飾和口語化表達。部分商家甚至會先用自動化工具初步修改,再少量人工調整。
但這種「修改」往往使論文語言生硬,學術性降低,對降低AI率效果有限,有時反而弄巧成拙。更嚴重的是,學生「花錢包過」,還可能面臨詐騙和隱私泄露風險。
明明是自己寫的論文,經系統檢測後卻被判定為AI生成,這樣的情況着實令人感到困惑。更令人擔憂的是,為了不耽誤論文評審進程,按時畢業,不少大學生不得不對論文進行大量刪改,甚至故意採取插入語法錯誤、打亂邏輯結構、替換高級詞彙等極端方式,使原本流暢的論文變得生硬拗口,以達到「降AI」的目的。
《荷塘月色》《流浪地球》
被檢出高AI率
據報道,為了探究檢測工具的實際情況,記者進行了一個實驗:將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與劉慈欣《流浪地球》的片段上傳至某常用論文檢測系統。結果顯示,這兩篇經典作品AI生成內容總體疑似度竟分別達到了62.88%和52.88%。
此前還有網友發帖稱,王勃的《滕王閣序》AI率竟然100%。面對這樣的檢測數據,不少網友擔心自己的論文也會被誤判AI率過高,從而影響畢業。
從報道來看,《滕王閣序》《荷塘月色》《流浪地球》等名篇佳作也被判定為AI生成率過高。這樣離譜的結論恰恰說明,目前AI檢測技術還不夠成熟,它無法理解文本的思想深度、語義內涵、創作意圖,很可能只是機械性地檢測句式結構、詞彙用法等,這也導致許多文本恰恰因「工整流暢」而被誤傷。
專家:不能完全以此判斷論文好壞
「當前AI率檢測是AI技術融入學術領域的初期表現,其標準與技術均在發展和完善過程中。」中南大學講師關耳(化名)分析道。她認為,各高校的探索實踐也反映出,在學術層面,一個普遍適用的指導性標準尚未完全形成。

「除了標準不一樣讓人頭疼,AI檢測技術本身到底準不準,也是個大問題。畢竟,這直接關係到學生辛辛苦苦寫的原創內容,會不會被機器錯怪成AI寫的。」關耳覺得「目前的AI檢測技術用起來還有些問題」,給出的結果最好只當個參考,不能完全以此來判斷一篇論文的好壞。
關耳建議,應將AI視為提升效率的輔助工具,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思考與創新探索」中,而非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通過AI檢測上,因為「通過AI檢測不等於具備真實的學術與實踐能力。」
「評判標準應該是實際內容的價值」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真的太難了」。

還有很多網友表示,「感覺有點不靠譜」「應該看創新點和內容」「不能被AI率綁架」。

時值畢業季,不少高校引入論文AI率檢測工具,本質上是為了防範學術不端行為,鼓勵主動思考、具有創新價值的論文寫作。需要明確的是,「算法通關」不等於學術誠信,學術評價也不應過度依賴技術手段。說到底,引導學生寫好論文、做好研究才是最重要的。面對當前AI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相信類似「用AI檢測AI」這樣的困惑是必經之路,如何更好應對,真正用好AI,是我們所有人要正視的課題。
來源:央廣網綜合中國青年報、大河報、網友評論等
本期編輯:劉尚 關靈子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