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70年前的課間十分鐘,就已經關注「好好玩」!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汪丹

近期,中小學生「課間十分鐘被約束」一事備受社會關注,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回應稱,中小學校安排課間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事實上,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課間十分鐘就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這短短的十分鐘不僅是忙碌課業的暫停鍵,也是孩子身心健康的潤滑劑。和同學聊天玩鬧,在操場跳繩、打球、踢毽子……一個個多姿多彩的「十分鐘」組成了令人難忘的校園生活。

在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中,課間休息幾經變化,不斷得到政策的推動和優化,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在期許中不斷擁有更好的模樣。

「課間怎麼玩」上了中隊會

1954年,本報刊登了東公街小學教職工關克禮的一篇文章,將「課間十分鐘」應該做什麼樣的運動和遊戲,首次引入公眾的視野。

關克禮在文中描繪了東公街小學課間十分鐘的生動場面:「我們中隊的隊員和班上的同學們,像潮水一樣地湧出教室來,有的跳繩,有的跳皮筋,有的練單杠和雙杠,最有意思的是玩『鬥雞』和『看誰站得穩』。你聽吧!笑哇,唱呀,蹦啊……過了十分鐘,電鈴一響,他們立刻不玩了,精神飽滿地排好隊,走進教室去上課。」

但不久以前還不是這幅光景,學生們課間休息不是追追打打、不時鬧點小意見,就是呆坐在教室里無所事事,還有的「見縫插針」趕家庭作業。輔導員對此很是擔憂,「上課要想有充足的精神聽講,下課必須休息好,也就是說必須玩得好,學習才能夠好。」

怎麼改變這個現象呢?為此,輔導員和少先隊幹部專門召開了一次討論會,討論「什麼樣的隊員算一個好隊員」,大家一致認為除了要有優良的品質、豐富的科學知識,還要有健壯的身體。好身體需要勤鍛煉,「課間十分鐘」每天加起來大約有60分鐘,應該好好利用。

那課間十分鐘玩些啥呢?大家決定以這個內容為主題,過一次中隊活動。同學們集思廣益,想出幾十個主意,再篩選出適宜課間十分鐘的玩法,比如跳繩、跳皮筋、踢毽和「老鷹捉小雞」等。輔導員的擔憂解決了,從此,課間休息時的操場上也熱鬧起來了。(1954年4月21日《北京日報》3版,《「課間十分鐘」中隊會》)

1954年4月21日,《北京日報》3版

課間十分鐘怎麼玩的話題,在全市中小學中引起了共鳴。為了鼓勵孩子們課間走出教室,一些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以身作則帶頭「玩」。

1960年,小學統考成績名列全市前茅的丰台區大紅門小學,不僅學習拿手,「三件」體育活動(跳繩、踢毽、拋沙口袋)也搞得有聲有色。學校少先隊大隊號召全體隊員「下課教室空」,人手一繩、一毽、一沙口袋,每人都參加一項體育鍛煉。為響應這個號召,大紅門小學的校長劉志傑親自下場,每到下課鈴一打響,就與孩子們玩在一起。(1960年1月5日《北京晚報》4版,《人手一繩、一毽、一沙袋》)

1960年1月5日,《北京晚報》4版

1962年3月,《北京晚報》記者現場探訪了崇文區東八角小學,發現這裡雖然地方不大,體育、文娛設備也不多,但課間活動搞得很活躍。這邊,孩子們對打板羽球,那邊,孩子們跳起了猴皮筋。興緻最高的要屬「師生隊」,一年級的老師王克勤正興高采烈地與學生們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 (1962年3月25日《北京晚報》1版,《課間十分鐘》)

1962年3月1日,崇文區東八角小學老師和一年級小朋友玩「老鷹捉小雞」。高宏攝

上世紀60年代,北京女四中的同學課間在操場上跳繩。高宏攝

眼保健操進課間

上世紀60年代初,北京市開展了一次全市範圍中小學生視力普查,沒想到,竟直接促成了眼保健操的誕生。

此次中小學生視力普查結果顯示,近視率隨着年齡增長明顯增高,小學生的近視率為10%、初中生為20%、高中生為30%。這一組調查數字給教育事業敲響了警鐘,必須立即尋找一個能保護學生視力的良策。

經過北京市教育局、市防疫站的多方努力和評估,北京決定在全國率先推行一套8節眼保健操。1964年1月28日,本報發表社論《愛護眼睛》,並在頭版全文刊登了《北京市教育局關於中小學保護學生視力的若干規定》。規定中明確指出,為了預防近視,全市中小學每天課間或課後做眼保健操一次,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做兩次。(1964年1月28日《北京日報》1版,《愛護眼睛》)

1964年1月28日,《北京日報》1版

眼保健操在本市城近郊區中小學大力推廣之後,很多老師和學生來信,向本報詢問有關情況,尤其關注學校「怎麼推行眼保健操?」對此,北京市中小學保護視力辦公室登報答覆,明確學校需要保證在固定時間做操,宜選擇課間或課後,有助於及時消除眼部疲勞。(1964年3月28日《北京日報》2版,《怎樣做好眼保健操》)

1964年3月28日,《北京日報》2版

自此,「眼保健操,現在開始……」的熟悉聲音便伴隨一代代中小學生至今,其間,眼保健操雖有過動作的調整,但在課間做操的制度一直延續了下來。

1979年冬,三里河第三小學的學生課間做眼保健操。王寶琴攝

學生吐槽拖堂侵佔寶貴十分鐘

「聽那叮鈴鈴的下課鈴聲送來十分鐘,來吧來吧來吧,大家都來活動活動,讓我們那握筆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讓快活的叫喊衝出喉嚨……」很多「80後」可能還記得這首專為課間十分鐘所寫的少兒歌曲《哦,十分鐘》,它在上世紀80年代曾廣為流傳。

上世紀80年代,北京麻線衚衕小學的學生在課間打排球。王寶琴攝

然而與之相反的是,當時北京很多孩子的課間已悄然變了樣。一些學校的拖堂現象比較嚴重,已打過下課鈴,老師還在繼續講課或說事,還有的老師經常利用午休和下午兩節課後的空餘時間給學生加課、補課。讀者程泰來在本報發表文章提醒,戶外活動是兒童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希望學校能把課間活動抓好,督促學生每節課間都要到室外活動。(1986年6月5日《北京日報》3版,《課間活動不可少》)

北京市123中的校醫畢友年也投稿給《北京晚報》,呼籲把寶貴的十分鐘課間休息交還給學生。他指出,不少老師為了教授更多的知識,爭分奪秒地加課,拖堂情況時有發生,長此以往,學生得不到應有的休息,學習效果就會受影響,還會損害健康。(1987年5月7日《北京晚報》2版,《把寶貴的課間休息還給學生》)

1987年5月7日,《北京晚報》2版

還有學生「現身說法」,吐槽課間休息時間被剝奪。地安門中學的學生楊威在寫給《北京晚報》的信中提到,「每次課間,僅有十分鐘休息時間……可有些老師總是拖堂,佔用我們僅有的這點『自由』時間,只給我們剩下三兩分鐘,甚至連下樓上廁所都成了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我們渴望着課間十分鐘重歸於我們!」(1988年1月30日《北京晚報》6版,《渴望着課間十分鐘重歸於我們》)

1988年1月30日,《北京晚報》6版

課間操催生「大課間」

隨着減輕課業負擔、保證課間休息的呼聲越來越高,上世紀90年代初,國務院批准發佈《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體質和提高健康水平,其中明確規定,中小學要「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

課間操,就是落實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的重要內容。1996年,國家規定的第七套廣播操率先在北京市中小學生中推廣。在此基礎上,各校又根據季節變化,創編了大量學生喜愛的徒手操、輕器械操,使課間操成為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中最受歡迎的「必修課」。(1996年11月23日《北京日報》1版,《課間操受歡迎》)

1996年11月23日,《北京日報》1版

但是,課間鍛煉的時間仍然有限,不成規模。而200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顯示,我國中小學生部分身體素質,特別是爆發力、力量、耐力素質及肺活量等指標持續下降,超重與肥胖學生的比例增加,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繼續上升。為改變這一現象,2005年秋,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各中小學校開齊並上好體育課,同時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在課間操的基礎上,延長活動時間、豐富活動內容,保證25分鐘至30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2005年9月5日《北京日報》6版,《中小學要搞大課間體育活動》)

2005年9月5日,《北京日報》6版

隨着大課間時代的到來,課間操以花樣方式「打開」:除了傳統的廣播體操外,還增添了熱舞、團隊遊戲、跑「八卦陣」、練武術等形式。到2019年,本市已有不少學校打造出自己的特色課間操。

2015年5月14日,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學舉行了「陽光體育、活力無限」大課間展示活動。周良攝

2019年,記者採訪時看到,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丰台實驗小學,課間操變成了遊戲總動員,一會兒是街舞,一會兒是武術,一會兒又是跳袋接力、兩人三足、旋風跑、轉運輪胎等團隊遊戲。五年級學生劉玉霖自豪地說:「我妹妹在別的學校上學,最羨慕的就是我們的課間操,每天回家都要問問今天做的是什麼遊戲。」校長祁紅介紹,開展大課間遊戲5年來,孩子們的變化很明顯,從原來的不會玩兒、沒時間玩兒,到現在能夠組團玩兒、創意玩兒了。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通州分校的課間操則主打傳統特色,創編了好幾套武術操,隨着激昂的曲調響起,孩子們跟着節奏一板一眼地練起了武術操,一個出拳,一個轉身……「嘿!」「哈!」整齊的吶喊聲響徹操場。(2019年9月9日《北京晚報》14版,《課間操成了快樂總動員》)

2021年5月,北京市教委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中小學校園課外體育鍛煉的通知》,號召全體學生「走出來、動起來、賽起來」,全市中小學校每天要統一安排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並嚴格落實課間操、眼保健操制度。同時,利用好課間十分鐘鼓勵學生「走出來」到室外活動,放鬆身心、緩解疲勞。(2021年5月26日《北京晚報》6版,《每天30分鐘大課間來了》)

何時能夠「滿園都是娃」

無論是10分鐘還是30分鐘,「小課間」和「大課間」並行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孩子們在緊張的學習間隙換換腦子、動動身子,用健康的身心更好地積蓄學習的能量。

今年教師節前夕,本報記者走進育英學校,看到了一片熱鬧景象。一年級花式籃球、健美操;二年級足球、籃球;三年級排球、足球、手倒立……不同的特色體育課程,讓學生盡享鍛煉的樂趣。其實,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學生在課間、午飯後是被「圈」在教室里的,老師總擔心學生在校園裡自由活動會出現安全問題。自從於會祥2011年來到育英學校擔任校長後,他便在休息時間把小學生都「趕」出了教室。曾經對課間活動顧慮頗多的育英學校的老師們,如今已將滿校園都是孩子視為最美的畫面。(2023年9月8日《北京晚報》6版,《快樂午間,「滿園都是娃」》)

2023年9月8日,《北京晚報》6版

時至今日,圍繞課間十分鐘的討論仍未停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孩子們鍛煉和放鬆的需要,仍要學校乃至社會共同努力。用好課間十分鐘是門學問,如何讓每個校園的大小課間都能看到「滿園都是娃」的美麗風景,相信我們會找到不斷優化的更好選項。

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