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特別的「數字地圖」,將科教基地、優質課程、專業師資、實踐活動等「一圖匯聚」,打破資源壁壘,開啟「校內外貫通、個性化支持」的科學教育新生態體系……近日,靜安區率先構建「科學教育數字地圖」平台,通過資源整合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打造全域科學教育新範式,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探索了新的解決方案。

發佈會上,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市科創教育研究院、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教研網、新中機械人創新實驗室、上海市靜安區青少年科創教育聯盟等6家單位,作為資源提供方,正式簽約入駐數字地圖,標誌着「政校企社」協同育人機制正式落地。據介紹,該數字地圖以國家課程標準為指引,深度整合校內外優質科學教育資源,並巧妙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的科學探索提供個性化、數智化的學習場景,並「為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養積澱提供N種經歷」。

該平台的技術創新主要體現在對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上。平台的智能推薦系統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推送定製化學習內容,智能助學實時解答學生疑問,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配的科學學習體驗。同時,平台的智能評定系統,可以科學評估教學成效。這些功能不僅提升資源使用效率,也可以實現「班級授課制下的個性化教育」。

根據規劃,該數字地圖平台的建設將分三個階段穩步推進:2025年完成基礎框架搭建與標準制定,啟動部分學校試點;2026年進一步擴大應用範圍,深化AI功能開發;2027年在全區推廣,形成成熟運行機制。屆時,全區80%以上科學教育資源將實現互聯互通,學生科學探究活動參與率預計提升至95%,使其成為「全域覆蓋、精準服務」的全景支持體系。
編輯: 朱齊越
攝像: 林羨德
責編: 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