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評析類非選擇題解題策略
以下是做高考政治評析類非選擇題的方法及三道例題講解:
解題方法
1. 審清題意:明確題目所給的觀點、事件或現象,以及題目要求評析的角度和範圍,確定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哲學等模塊的知識。
2. 確定評析標準:找准相關的理論知識,如經濟生活中的市場規律、宏觀調控等;政治生活中的國家性質、政府職能等;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作用、文化傳承等;哲學生活中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等原理。
3. 分析觀點或現象:對題目中的觀點進行全面分析,一般要從合理性和局限性兩個方面進行。如果是正確的觀點,要分析其理論依據和積極意義;如果是錯誤的觀點,要指出其錯誤所在,並說明正確的觀點是什麼;如果是片面的觀點,則要分別分析其合理部分和不合理部分。
4. 組織答案:按照「是什麼(明確觀點)——為什麼(分析合理性和局限性)——怎麼辦(提出正確的措施或態度)」的邏輯順序進行作答,做到條理清晰、語言規範。
例題講解
例題1(經濟生活)
題目:有人認為,政府只要加強市場監管,就能促進經濟健康發展。請對此觀點進行評析。
- 答案:
- 明確觀點:該觀點是片面的。
- 分析合理性:政府加強市場監管,有利於規範市場秩序,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為經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這是政府履行經濟職能的重要體現。
- 分析局限性:促進經濟健康發展,除了加強市場監管外,政府還需要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促進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增加就業、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同時,還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 提出正確措施:要實現經濟健康發展,需要政府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既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例題2(政治生活)
題目:有人說,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人民直接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請對這一觀點進行評析。
- 答案:
- 明確觀點:該觀點是錯誤的。
- 分析錯誤原因:我國人民當家作主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來實現的,但人民並不直接行使國家權力。人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
- 正確觀點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以人民當家作主為宗旨,保證了人民間接行使國家權力,維護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這種制度,能夠廣泛地集中人民的意志,使國家權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例題3(文化生活)
題目:有人認為,傳統文化是包袱,阻礙着我們的發展。請對此觀點進行評析。
- 答案:
- 明確觀點:該觀點是錯誤的。
- 分析錯誤原因: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積極向上的內容,如愛國主義精神、尊老愛幼的道德規範等,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成長,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只有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落後腐朽的內容,才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 正確態度闡述: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應該採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態度,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
例一
1. 材料:在討論企業發展時,有人提出,企業只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就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勝。
2. 運用知識:經濟生活中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相關知識。
3. 評析:
- 觀點判斷:此觀點是片面的。
- 合理性分析: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對企業至關重要 。企業通過科技創新,能開發新產品、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如華為持續投入研發5G技術,在通信設備市場佔據領先地位,有力支撐企業發展。
- 局限性分析:企業經營成功受多種因素影響。除科技創新外,還需制定正確經營戰略,如小米公司初期定位為高性價比智能手機,精準定位目標客戶群體,打開市場。同時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信譽和企業形象,像老字號同仁堂以誠信為本,歷經百年仍受消費者信賴。還需關注市場需求、合理的營銷策略等,僅依靠科技創新投入無法確保在競爭中取勝。
- 總結: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既要重視科技創新投入,也要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全方位提升自身競爭力。
例二
1. 材料:在探討國際關係時,有人認為,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只要尋求共同利益,就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2. 運用知識:政治生活中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以及當今時代主題相關知識。
3. 評析:
- 觀點判斷:該觀點是片面的。
- 合理性分析:國家利益是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 。尋求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有利於促進國家間合作,對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有積極作用,如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有共同利益,共同簽署《巴黎協定》,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改善。
- 局限性分析: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一方面,國家利益是複雜的,除共同利益外,還存在利益的對立,利益對立是引起國家衝突的根源,如領土爭端等問題會引發國家間矛盾衝突。另一方面,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等威脅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僅依靠尋求共同利益,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 總結: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既要尋求國家間共同利益,加強合作,也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通過多方面努力實現。
例三
1. 材料: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討論中,有人覺得傳統習俗都是落後的,應該摒棄,無需傳承。
2. 運用知識:文化生活中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傳統習俗的地位、作用及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3. 評析:
- 觀點判斷:此觀點錯誤。
- 錯誤原因分析:傳統習俗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並非都是落後的。傳統習俗中有些內容順應社會發展,對個人、社會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如春節家人團聚,體現親情倫理,傳承家庭觀念,增強民族凝聚力;有些傳統習俗可能存在落後因素,如一些鋪張浪費的婚喪嫁娶習俗。
- 正確態度闡述:對待傳統習俗,應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 。對於積極的傳統習俗,要繼承和發揚,使其在現代社會發揮積極作用;對於落後的傳統習俗,要加以改造或剔除,使其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不能一概而論地摒棄傳統習俗。
- 總結:傳統習俗有其價值和意義,要正確分辨、合理傳承,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適應。
以下是緊扣6組哲學辯證關係速解哲學評析題的方法,以及6組辯證關係和三大段材料的詳細講解:
6組哲學辯證關係
1. 物質與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發展。
2. 實踐與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包括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3. 整體與部分: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着部分,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甚至對整體起決定作用,二者相互聯繫、密不可分。
4. 量變與質變: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
5.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6. 主次矛盾與矛盾的主次方面: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看問題要全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材料講解
材料一
1. 材料內容: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不顧當地實際情況,大搞「形象工程」,盲目建設一些豪華的公共設施,結果造成資源浪費,群眾也不滿意。
2. 運用辯證關係分析:這裡體現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的經濟、社會等實際情況來規劃建設項目。而這些地方政府不顧實際,盲目追求政績,是錯誤的意識,這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導致了資源浪費等不良後果,也體現了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的阻礙作用。
3. 評析:地方政府的做法是錯誤的,沒有正確處理好物質與意識的關係。應從當地實際出發,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理念,以科學的意識指導實踐,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材料二
1. 材料內容:某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對員工的培訓,不斷提高員工的技能和素質,同時加大科研投入,進行技術創新,使企業的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企業也從一個小廠發展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
2. 運用辯證關係分析:這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係。企業注重員工培訓和科研投入,這是一個不斷積累量變的過程。通過長期的積累,企業的產品質量提升、市場份額擴大,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使企業發展成為行業領軍企業。同時,企業成為領軍企業後,又會為新的量變(如進一步提升技術、拓展市場等)開闢道路。
3. 評析:該企業的發展策略是正確的,認識到了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通過不斷積累量變,最終實現了質的飛躍。企業應繼續堅持這種注重積累、不斷創新的發展模式,以實現持續的發展和進步。
材料三
1. 材料內容: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某地區根據本地特色,發展了茶葉、水果等特色產業,同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注重農村文化建設,使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典範。
2. 運用辯證關係分析: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係。鄉村振興是一個整體,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該地區在推進鄉村振興時,既注重發展特色產業這個關鍵部分,以產業發展帶動經濟增長,又不忽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建設等其他部分,通過各部分的協同發展,促進了鄉村振興這個整體目標的實現。同時,整體的發展也為各部分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3. 評析:該地區的做法正確處理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從整體着眼,統籌兼顧各部分,抓住關鍵部分帶動整體發展,實現了鄉村的全面振興,為其他地區提供了良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