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成龍成鳳。
也曾想過自己的孩子能夠憑着自己的學識和能力邁向人生巔峰。
但假設,自己的女兒上小學開始,學習成績便是倒數第一,你能夠接受嗎?
大部分家長或許不會接受這樣的狀況,但這位北大教授卻接受了孩子這個情況。
這位教授名叫丁延慶,於北京大學畢業後便在北大擔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的職位。
他的妻子同樣也畢業於北大,夫妻倆可謂是妥妥的高材生。
丁延慶教授正在舉辦講座
這樣優秀基因的結合,按理來說生出的後代絕對不可能差。
然而事實上卻令人大跌眼鏡,夫妻倆的女兒已上小學,卻在班裡倒數第一。
夫妻倆曾經也嘗試過改善孩子這一現狀,但用了許多辦法仍然沒有效果。
面對這樣的現實,丁延慶和妻子只能接受它,並不再對女兒施壓。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丁延慶的女兒變成這樣的呢?
丁延慶教授
丁家有女
在講述女兒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她的父親,丁延慶。
丁延慶,北京大學社會學學士,因優秀的成績被北大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錄取。
身為研究所公共管理學碩士的丁延慶,畢業後順利留所工作,任職為副教授。
雖然已經入職,丁延慶卻依舊不忘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
於是在2001年時,他考取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學院,於同年赴美留學。
2005年,丁延慶順利畢業,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經濟學範疇的哲學博士學位。
此時,丁延慶的學術研究方向包含了教育經濟、教育財政及農村義務教育幾類。
他主要研究這幾類領域中有關教育資源配置所產生的效率和公平問題,
以及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供需和統計、農村教育保障等一些社會問題。
北京大學
而丁延慶的妻子,同樣也是北京大學的高材生,並順利取得北大碩士學位。
這樣的「精英」夫妻,可謂是我國父母學識階層的天花板了。
擁有如此高智商的父母,按道理來說他們生下的孩子絕對會遺傳他們的能力。
更何況,丁延慶的專業又是專攻教育方面,孩子的啟蒙到入學基本不會有負擔。
在孩子還未上學前,丁延慶及妻子同樣也是這麼認為。
但是現實卻讓他們猝不及防。
丁延慶的女兒不僅沒有繼承夫妻倆的優秀,甚至在一些時候都比不過普通孩子。
按理說小學課本所學的知識並不難,但丁延慶的女兒卻一點都理解不了。
每次考試,丁延慶的女兒都會極度崩潰,成績回回都是倒數第一。
北大附小
看到這樣的結果,別說丁延慶夫妻倆,就連身邊的人都覺得費解。
而女兒的成績如此難以直視,也讓他北大教授十分汗顏。
丁延慶從啟蒙開始,就比別的孩子聰明,經常是別的家長心中孩子的榜樣。
他六歲那年就已經將《新華字典》中所有字都認全了,被身邊人視為「神童」。
從小到大,丁延慶的學習成績就名列前茅,沒上大學前就是重點學校的學生。
更何況,丁延慶考上北大之後,更是因為綜合成績優秀而留在學校。
不僅丁延慶如此,他的妻子同樣也是從小到大被當做「別人家的孩子」過來的。
就連丁延慶自己也說,他對於孩子的情況比較苦惱,試了好多辦法都沒用。
但身為父母,面對孩子學習成績出現問題,一定是非常焦急的。
丁延慶接受採訪
所以丁延慶打算給女兒惡補學習上的漏洞,爭取早點讓女兒趕上其他同學。
為了更高效地輔導女兒,丁延慶每天接女兒放學後便將她帶到自己的辦公室。
丁延慶以為女兒只是年紀小愛玩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經過培養便會改善。
畢竟在丁延慶心底里,不太接受女兒竟然連普通孩子都比不上。
可是事情卻並沒有按照丁延慶的想法進行,女兒的注意力不集中太嚴重了。
丁延慶的辦公室里,年幼的女兒坐在桌子前看着自己的父親。
丁延慶細聲輕語地告訴女兒自己給她輔導學習,很快成績就會提高的。
一開始,女兒並沒有表現出抵觸的情緒,安安靜靜地坐下寫作業。
可是在女兒前幾次寫作業的過程中,丁延慶就發現女兒時不時地就開小差。
她寫一會兒作業之後便放下筆開始左顧右盼,做小動作。
丁延慶看着女兒注意力如此不集中,當下便打算盯着女兒寫作業。
丁延慶接受採訪
之後,只要女兒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始走神,丁延慶便進行勸阻。
可是女兒年紀還小,根本不懂控制自己想玩耍的心思。
幾次下來,丁延慶的耐心也被磨平了。
從2020年10月中旬起,北大教職工辦公樓三樓經常回蕩着丁延慶的怒吼。
女兒似乎不太理解父親為何這麼對她的原因。
平時溫和慈愛的父親只要她打開作業本,就像變了一個人。
每當丁延慶瞪着眼看她時,她便產生沒來由的驚慌。
久而久之,丁延慶的女兒也對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
丁延慶所在的辦公室樓層的老師們,大多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所以雖然辦公樓里老師來往不絕,卻無人出面勸阻。
所有人都在潛意識裡認為,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這樣的雞飛狗跳在所難免。
丁延慶的女兒正在學習
天性難改
丁延慶的女兒就讀於北大附小,師資力量自然沒得說。
於是丁延慶在輔導女兒學習之前,都會了解一下老師都講了什麼。
這樣做的首先是了解女兒把老師教的知識記了多少,其次便是梳理輔導的側重點。
可是面對丁延慶的詢問,女兒經常表現得一問三不知。
丁延慶一聽是這個結果,便和大多數家長一樣怒斥自己的孩子。
在女兒面前,丁延慶不再是一名教授,而是因為孩子學習身心俱疲的父親。
丁延慶每天在女兒放學之後,便會將當天學習的科目重新給她輔導一遍。
可是因為女兒的注意力不集中,一個知識點他需要講好幾遍。
有那麼幾次,丁延慶都在想是不是女兒因為抵觸學習故意為之。
社交平台發佈丁延慶的採訪
慢慢地,丁延慶的女兒開始害怕放學,害怕來到父親的辦公室。
對於丁延慶而言也是如此,但他作為父親必須負起這麼責任。
但是丁延慶怎麼也沒想到,女兒根本對學習不上心,簡單的問題都會犯錯。
時間長了,丁延慶和女兒都非常痛苦,女兒的性格也發生了改變。
但是在丁延慶看來,學習才是改變人生的最佳方式。
於是丁延慶不僅在女兒放學後對她進行輔導,就連送女兒上學的路上也不忘鞏固單詞和課文。
丁延慶的辦公室里,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小型的輔導教室。
書架上擺放着小學輔導材料和讀物,書架旁邊是各種孩子們使用的椅子和文具。
丁延慶接受採訪
丁延慶輔導女兒的方式相對比較暴力,無論女兒哭聲再怎麼大,作業和輔導必須完成。
這種教育方式下,女兒的學習成績有了一絲明顯的改善。
丁延慶不斷地去填補女兒學習成績上的缺口,想要盡量的維持住女兒學習的平衡。
兩個月後,女兒即將參加她的期末考試。
女兒考試結束之後,丁延慶十分焦急地等待成績的公布。
功夫不負有心人,女兒的考試成績雖然不是名列前茅,卻也不再是最後一名這麼尷尬了。
看着這樣的結果,丁延慶忘記了之前兩個月的手忙腳亂。
丁延慶雙手捧着成績單,當即着手準備寒假這段時間的輔導項目。
因為女兒的進步讓他重拾信心,自己到底是北大教授,怎麼可能輔導不好孩子?
但丁延慶的寒假補習計劃還未制定完成,妻子卻和他進行了一次談話。
孩子們在教室上課
丁延慶妻子在北大讀完研之後,便遠赴雲南工作。
她趁着放寒假便從雲南趕回北京,看望自己的丈夫和女兒。
但剛回到家,妻子卻敏感地發現女兒的狀態有了異常。
之前的她回到家總能聽到女兒歡快的聲音,但這次回來女兒卻變得有點悶。
作為母親,她很擔心自己不在身邊的日子裏女兒發生了什麼事。
追問之下,她才明白女兒變成這樣是為了什麼。
面對丁延慶,她鄭重其事地對他說:
「這段時間你是怎麼照顧女兒的?她性格怎麼沒有以前活潑開朗了?」
丁延慶將這段時間發生的事仔仔細細地告訴給妻子聽,解釋自己為什麼這麼做。
妻子聽完後,連忙指出丁延慶這麼做的問題:
「孩子還小,你現在給她施加這麼多壓力,會物極必反的。」
孩子們在教室學習
順其自然
一語驚醒夢中人,丁延慶回想這段時間的種種,發現女兒的確變得異常起來。
在丁延慶沒有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輔導女兒學習以前,她是個非常活潑開朗的孩子。
但隨着丁延慶越來越激進的輔導之下,女兒開始變得悶悶不樂起來。
不僅如此,丁延慶還發現女兒平時也變得不怎麼愛笑,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
每次丁延慶將女兒帶到辦公室輔導,她總是表現出十分抗拒的狀態。
彼時丁延慶着急女兒的學習,所以將這些細節都忽略掉了。
如今想來,若是再這麼激進下去,女兒的心理或許會出大問題。
丁延慶想到這裡不由得苦笑,從事教育研究這麼多年,自己卻犯了這樣的錯誤。
於是丁延慶便將寒假補習的事放在一邊,專門跟女兒進行了一次談話。
丁延慶接受採訪
在聊天的過程中,丁延慶發現女兒的心理已經產生了改變。
女兒告訴丁延慶,她現在已經對學習一絲興趣都沒有了。
在女兒眼裡,學校、課本甚至丁延慶的辦公室都成了她的噩夢。
更可怕的是,丁延慶在女兒心裏已經不再是從前慈愛溫和的父親形象。
女兒認為丁延慶看着自己學習成績不好,便不再像以前那樣疼愛她了。
在這次談話中,女兒很直接地告訴丁延慶,自己根本不喜歡課本上的知識。
她之所以努力地逼着自己學,就是害怕丁延慶不高興。
丁延慶默默聽完女兒的傾訴,心裏卻如同壓了塊石頭一般沉重。
雖然女兒的學習成績令丁延慶頭疼,但她的確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反觀丁延慶自己,卻一味地忽視了女兒的感受,偏執地安排她學習。
女兒傾訴完自己的想法之後,丁延慶思考了許久。
丁延慶表示自己並不是為了攀比
回想這幾個月之前,丁延慶對女兒並不如此嚴格。
女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學習。
對於她不喜歡的東西,丁延慶都不會強迫她去接受。
所以在彼時,丁延慶的女兒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性格也非常活潑。
但短短一個學期,丁延慶的女兒已經對世界不再感興趣。
她的眼中沒有了之前的活潑靈動,也喪失了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
在丁延慶眼中,輔導班是他最不願意選擇的。
像他們這般優秀的家長,一般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輔導孩子學習。
但因此也產生了一些弊端,這種弊端往往不利於孩子的學習。
丁延慶就走入了這個怪圈裡,從而導致了女兒產生這樣的變化。
丁延慶思考許久,便與自己的妻子商量了一下。
之後夫妻倆決定不再逼迫女兒學習,讓女兒恢復到之前對待學習的狀態。
丁延慶接受了女兒的「平凡」,此後的學習便不再強加干涉。
學霸父親的無奈
不僅如此,丁延慶也不打算讓孩子上補習班,一切交給孩子的興趣為主導。
雖然丁延慶決定「放養」女兒,卻也會耐心地於孩子溝通。
畢竟掌握基礎的知識在這個社會上還是硬性條件,女兒也樂於接受。
就這樣,丁延慶讓女兒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她又恢復了之前的開朗。
更令丁延慶欣慰的是,女兒的學習成績雖然沒有上升多少卻也不再墊底。
看着女兒每天開開心心的去上學,回到家自發寫完作業的模樣,丁延慶也放了心。
很快,女兒升上了二年級,意外的開始對野生動物感興趣。
丁延慶和妻子非常支持孩子的興趣,閑暇時陪同孩子一起去野生動物園。
平時丁延慶也會陪同女兒觀看紀錄片,併購買了許多與此相關的書籍。
都說興趣是第一老師,女兒了解野生動物的同時,也學習了其他知識。
看着女兒如今的樣子,丁延慶心裏更加欣慰。
他和妻子商量,就讓女兒憑着自己的本心成長,絕不會給孩子報輔導班揠苗助長。
丁延慶談起從前的經歷
接受的背後
看到這裡,也許大家會問,為什麼丁延慶最後反向孩子「妥協」了呢?
其實身為父母,無論他們的職業是什麼,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
身為北大副教授的丁延慶,心中更是對女兒抱以厚望。
況且,在丁延慶看來,自己和妻子如此優秀,怎麼能接受女兒的平凡呢?
丁延慶的不甘便讓他急切地想要糾正女兒的平凡,這也就忽略了這件事情的本質。
丁延慶講述女兒的成績
首先,父母之愛必須要理智。
所有人都明白,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有多麼重要。
但是大部分家長卻在愛護自己的孩子時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不理智。
因為這份不理智,導致一部分家長過於溺愛孩子。
他們不懂得拒絕孩子,孩子要什麼他們都會儘力滿足。
同樣的,這樣的父母也不懂得約束孩子,所以孩子的學習完全隨性。
這樣的孩子在成年之後,很容易因為多年的習慣而走向歧途。
丁延慶談起自己的家庭
而另一種父母,則是對自己的孩子有着非常高的期望。
正如文中的丁延慶教授一般,在沒有發現女兒學習不好的時候他很愛她。
但自從發現女兒的學習成績出現問題以後,他便表現出焦慮和苦惱。
為了減輕自己的焦慮,便將孩子按住頭學習。
丁延慶對待女兒的愛卻不是理智的,而是糅雜了條件的愛。
真正理智的愛應該是丁延慶於妻子溝通之後,及時分析女兒的問題。
把孩子的問題仔細羅列出來,並從中發現解決的方式,讓孩子及時擺脫困境。
中國式家庭里,家長往往將成績、分數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
當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績不理想,便對孩子非打即罵。
他們打心眼裡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一無是處的。
這樣的價值觀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從而跟父母產生隔閡。
丁延慶談起自己的無奈
可是為人父母在追求孩子學習成績的時候,同樣也要明白分數並不能代表全部。
要知道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他們獨特的閃光點,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天賦」。
父母要像丁延慶教授一樣,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天賦並加以鼓勵。
孩子喜歡的方向就及時加以正確的引導,把他們的天賦不斷發掘出來。
如此培養出來的孩子就不會像流水線下的產物,反而各自有着不同的特長。
那麼怎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呢?首先,需要接受孩子的平凡。
例如丁延慶和他的女兒,沒有科學證明高智商的父母就會生下同樣高智商的孩子。
丁延慶女兒從小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無疑是國內頂級水平。
可就算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他的女兒同樣和普通孩子一般。
那麼放眼全國,又有多少孩子能夠像丁延慶女兒那樣擁有頂級的教育環境呢?
反觀之,許多孩子從接受教育以來便被無數輔導班包圍,卻往往事倍功半。
但是,接受孩子的平凡並不代表着放任不管。
孩子需要在義務教育時掌握基礎的知識,課本上的內容需要完全學會。
而剩下的,則需要引導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培養他們支配自己人生的能力。
網友對此事展開討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他們不該被束縛在枷鎖之中。
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上北大清華,也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成為人中龍鳳。
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理智並聰明地安排自己的人生,不必執念成績的優劣。
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們才可能從心理上完全長大。
這樣的孩子將來步入社會,才能清醒地面對一切來自生活帶來的起伏。
關於丁延慶教授的故事,大家有什麼觀點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動力,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