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70年代不少外國教授給國內的北京大學等知名院校寫信,希望能在教育上做到互通有無,希望能互相派出學生來進行學習。
可這些外國教授的信件均未得到回信,就在不少國家認為我國不會派出學生進行學習的時候美國總統接到了一則電話。
1978年7月10日凌晨3點,正在睡夢中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被一則電話吵醒,打電話過來的是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在電話中他表示:「我正和小平同志會面,小平同志問了我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我必須打電話來得到您的意見。」
聽到是小平同志的問題,這位美國總統坐直了身體讓博士說一下小平同志的請求「小平同志問能不能派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他想派5000人去美國。」
「你去告訴小平同志,他派10萬人過來都可以。」聽到問題後的卡特思考了一會後給予了博士這樣的回答。
此時正是小平同志要打破國內無留學生的情況,開始大力推廣留學生的開始,雖然是小平同志的決定,但依舊有人不放心這項舉措,常常會有人問道小平同志如果留學生出去不回來怎麼辦。
小平同志對此僅用一句話來回答,聽了這句話的人就不再說什麼了,而且在聽了這句話後都對小平同志感到了敬佩。
小平同志究竟說了怎樣的話?還有為何小平同志要大力推廣留學生的政策?
首批留學生赴美留學,歸國後成國家棟樑
1978年12月26日,52名留學人員作為中國首批派往美國學習的留學生踏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
52人中的姜伯駒和張恭慶兩人和其餘50人不一樣,他們兩人是恰巧獲得了美國大學的獎學金前往美國進行學習,而其餘50名留學生像是張楚漢、李衍達、柳百成、趙南明等人是作為「訪問學者」被派往美國進行學習。
相同的是他們52人都在美國中學習到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並在學到這些技術回國後把這些技術又帶到了國家的行業中來。
50名留學生在歸國後有7人成為了國家的院士,而姜伯駒和張恭慶兩人在歸國後也成為了中科院的院士。
張楚漢作為50名留學生的一員,和這些留學生有一項共同點,那就是熱愛學習,或者可以稱之為如饑似渴般的學習。
當時美國的發展是超越過我國的,剛到美國進行學習的張楚漢就被美國先進的發展迷住了,實驗室內先進的儀器,美國家庭中都具備的計算機,這些在當時的中國境內都是極為稀少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的存在。
出國留學的時間只有兩年,時間一到就沒有在美國學校里學習的機會了,所以張楚漢格外珍惜這兩年的時間,可以說在這兩年的時間裏張楚漢要做到不浪費每一分每一秒。
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都是張楚漢等留學生經常待的地方,可以說除了這些地方其他地方根本不去,平常在學習時都只趕最後一班午夜校車返回居住的地方,有時候學的入迷出來後午夜車都沒有了,就只得隨便找個地方睡一晚第二天接着學。
這份學習的熱度不僅僅是張楚漢一個人,和張楚漢在一起留學的趙南華也是這樣,趙南華講述自己當時在美國學習的那段時間是多年以來工作時強度最大的兩年。
學習原子能的趙南華在美國留學的這段時間就沒有過周末,節假日更是別想了,每天趙南華都在刻苦學習和鑽研當中,為了能多用多了解一點美國的先進儀器,在美國學校的那段時間,趙南華都要在實驗室待到12點,直到實驗室關門才肯離開。
首批出國留學的柳百成在來到美國前根本沒見過電腦,但柳百成在他寄宿的房東家裡發現房東家七八歲的小朋友都會操作電腦系統,這給柳百成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同時柳百成也意識到了計算機未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之前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柳百成決定在美國留學的兩年內學會計算機語言。
在計算機語言上零基礎的柳百成跟着美國學校里的本科學生從零開始學習計算機語言,在上完課後柳百成就這一杯咖啡就能在家又學到凌晨三點,長此以往下柳百成成功在回國之前進入到了計算機領域中去。
回國後柳百成就把自己在美國學到的計算機技術投入到我國傳統行業的建設中去,給我國的傳統技術帶來了一次技術革新。
50名留學生在國外都以最努力的狀態進行學習,因為他們知道這兩年的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是小平同志親自給他們帶來的,想到當時出國的情形,每個人心中都會對小平同志和國家心懷感激之情。
如果不是小平同志的大力推動,根本不會有這些留學生在美國學習的機會。
清華校長提出留學,小平同志大力贊成
1978年6月23日,清華校長帶着自己做的教育彙報工作來給小平同志和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彙報。
在彙報的時候清華校長劉達特意提出了派遣留學生的問題,因為此前不止一此的有國家提出想要與我國交換留學生,而劉達也覺得這是一項很不錯的項目。
小平同志在聽完劉達的彙報後就表示:「關於派遣留學生的問題我是贊成的,不僅要派,而且要大量的派,在這上面投入錢是值得的,關於具體的問題可以由教育部隨後研究一下。」
教育部部長蔣南翔在辦公室聽到小平同志的這句指示後激動地在辦公室里走來走去,作為教育部部長自然知曉派出留學生去學習是多麼重要的一項決定。
但在興奮的同時教育部部長也有擔心的地方,畢竟當時派遣一名留學生出去就要花費不少錢,如果這些留學生回來的話還好說,有人不回來留到國外的話就是一項極大的損失了。
自從小平同志的留學生指示作出後就有不少人提出了反對,他們擔心的也正是留學生不回來的問題。
面對這個問題小平同志很快就做出了回應:「你先把人給派出去,不要去怕人跑了,跑了10%、20%,不還有80%呢嗎。」
眾人在聽到小平同志的話語後也感受到了小平同志派遣留學生的堅持,同時也為小平同志的魄力感到佩服。
畢竟在當時的情況下,國家正在發展階段,花費大價錢派遣出去的人如果不回來的話會給國家發展帶來極大的阻礙。
可小平同志依舊堅定地表示要派人去,還要多派一些人去國外留學。
中美互派留學生,過程波折但結果順利
在小平同志提出並促進了留學計劃後中美留學正式拉開了帷幕,首先是在普雷斯回到美國3個月後對中國發出邀請,希望中方能派人前去美國商議留學事宜。
這個邀請對於中國來說自然是無法拒絕的,最終由當時北京大學的校長周培源擔任代表團團長帶領教育部副部長等人前往美國進行考察。
雖然雙方都有留學意願,但在談判上還是有着難以推進的地方,畢竟雙方代表着的都是自己的國家,自然要捍衛自己國家的權利。
雖然過程上十分艱辛,但最終還是把中美互相派出留學生這件事情定了下來,中國可以派500到700人前往美國留學,而美國可以派60人來到中國進行學習。
在敲定了人員後周培源就帶人去考察美國的大學去了,而教育部副部長則留在了華盛頓繼續跟美方談判。
因為美國的空軍、國防部、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NASA等部門要通過國防角度來為中國派遣來的留學生制定規則,而教育部副部長則要為這些中國學者們爭取更多的權利。
當教育部副部長正在跟美國方面多部門的領導開會解決問題時周培源也經過了考察定下了中國留學生來美國時所學習的大學。
經過了一番談判,中國代表團終於為留學生們爭取到了不錯的條件,相信這些留學生在美國一定會有所收穫。
回國後教育部的任務就從推薦赴美留學變成了選拔赴美留學的人員,起初第一批赴美的50名留學生是要在1979年9月赴美。
可不久後中美就要建交,小平同志特意通知教育部,在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之前一定要把50名留學生送到美國去。
中美建交前,52人赴美留學
得到這一命令後教育部的任務瞬間就變得緊張起來了,原本充裕的選拔時間在這時候突然就變得極為緊張了。
為了能夠選拔出在美國學到更多東西的人,這次在選拔時着重選擇了理科、工科專業背景的學生,同時在地點上也限制在了重點院校和國家科學院內。
那段時間在重點院校和科學院內的聊得最多的就是去美國留學一事,柳百成起初就沒想到會選上自己,因為自己的父親以前是個資本家,自己因為這個原因兩次申請前往蘇聯留學都被刷了下來。
可這次讓柳百成沒想到的是系裏面居然主動邀請他去參加考試,在考試中柳百成發現了這次赴美留學和之前留學不一樣的地方。
這次留學對政治條件和自己的家庭背景要求並不嚴格,更看重的是個人的專業能力,尤其是在英語上的能力,因為去了美國想要更好的學習沒有一個良好的英語能力是不行的。
當時我國在英語水平上會的人很少,大多數人學的都是俄語,而柳百成從小就學習過英語,在中學的時候就能完成用英語對話,平常在閱讀英語文獻上自然也不成問題,這讓他在選拔上出彩了不少。
最終柳百成在清華主樓上百人的考試中成功突圍,和其他8名清華教師通過了考試,成為了首批前往美國留學的留學生。
在50人的名單確立完之後國家就對這50人展開了集訓,集訓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習慣在美國的生活,還有介紹當時國際格局的情況,以及留學時需要在美國注意些什麼。
因為當時中美之間的差距很大,在生活上的細節也有不同,為了讓這50名留學生提前適應美國生活才有了這次的集訓。
這次集訓時國家還給每人發了700塊錢,用來作為置裝費,眾人為了撐起國家的臉面選擇定做了一樣的大衣和西服還有皮鞋和包。
得到美國獎學金的姜伯駒和張恭慶也定做了同樣款式的衣物,這也成就了一副獨特的景色,在1978年12月26日晚52名幾乎一模一樣的人在首都機場準備乘坐飛機前往美國,當時國務院副總理親自來為他們送行。
在美期間努力學習,學成後回國完成建設
52名首批赴美的留學生在到達美國沒多久後,小平同志和其夫人卓琳因中美建交也來到了美國,首批留學生們分為了兩批迎接小平同志夫婦二人。
美國設宴招待小平同志夫婦時也邀請了52名中國留學生,在招待會結束的時候小平同志夫人卓琳特意將52名留學生喊到一塊告訴他們:「國家派你們過來是十分不易的,你們到時候學成了一定要回國啊,你們要是不回去的話,小平同志是會着急的。」
從卓琳的話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當時小平同志承受的壓力,畢竟如果首批人員都不回去,那之後往留學投入資金就更難了。
好在52名留學生都沒有辜負小平同志的心意,在美國的2年時間裏都拼了命地學習,在赴美學習結束後除了一人延期歸國,其餘人都按時回到了國家的懷抱中來,並且都用自己在美國學習的知識成為了各自領域的開拓者。
自此之後中國就開啟了留學的浪潮,這一些都靠的是小平同志的遠見卓越,正是有了小平同志的遠見,才有了國家發展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