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迪安(重慶大學)
近日,一則母子雙雙上浙大的新聞備受矚目。護士陳嵐考上了浙江大學醫學院護理專業2022級博士研究生,成為了自己兒子的「學妹」。陳嵐的心裏一直有個求學夢。1993年她從金華衛校畢業後進入醫院實習,期間她參加過普通高考,落榜後在職讀了大專、本科、碩士研究生。正是在夢想的驅動下,陳嵐給2017年給自己設定了讀博的目標。第一次申請浙大失敗後,她也並不氣餒,而是將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在一步步過關斬將後如願被浙大錄取。(9月26日 光明網)
網友們也為陳嵐喝彩「有夢想什麼時候都不晚」「真·活到老學到老」。陳嵐中年勇於追夢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突破「社會時鐘」的一種可能性。
在求學的路上,陳嵐也聽到了許多不支持的聲音。2016年,已然是主任醫師的她本可以安穩工作到退休,但陳嵐偏偏以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毅然申讀博士。像陳嵐這樣的「逆社會時鐘」者如今愈來愈多,重慶大學畢業4年的李先俊選擇重新參加高考考取中醫院校,52歲的魯新林通過高考成為了一名大學生……在他們身上,都展現出了一種逆「社會時鐘」而上的勇氣,一種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
「社會時鐘」,是社會文化規範下對個體的一種要求,它強調我們在什麼階段就該做什麼事。絕大部分人都沿着一條既定的軌道而行,讀書工作,再到結婚生子、退休養老。「社會時鐘」並不是一種人生限制,而是長久時間和文化沉澱下大多數人的共性選擇,但它不應、也不該成為唯一的選擇。
「社會時鐘」可能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的「最優解」,但卻不是「唯一解」。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有自己的迷茫期,但關鍵是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李先俊在工作4年「試錯」後認真考慮過自己的未來,毅然選擇重新高考就讀自己真正熱愛的中醫學專業,陳嵐和魯新林則是為了心中之夢在中年踏上另一條軌道。他們身上的閃亮點在於,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對人生有着清晰的規劃和敢於突破自己、勇往直前的決心。反觀那些緊緊依附在大多數人背後,拒絕思考和虛度光陰的人,他們在錯誤的方向碌碌無為一生,這樣的「順社會時鐘」者」才是對自己最不負責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我們能稱讚那些走在前面的「神童」「天才」,也應去鼓勵和包容走在後頭的「逆社會時鐘」人群。走向開放包容的社會應該能接納更多的可能性,百花齊放才是春滿園。何況,人生不是一條條賽道,我們並不是在比拼誰先到達終點,如果一直時時關注別人和進行比較,反而可能會錯失了道路沿途的風景。無論是順「社會時鐘」而行,亦或是「逆社會時鐘」而上,重要的是:靜下心來思索人生的方向,莫讓他人的目光、年齡限制了自己人生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