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進校園、「雲課堂」上聽名師講課、AR虛擬實驗室做實驗……大數據時代,重慶大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也變得越來越智能化。
今(16)日,上游新聞記者從重慶市教委獲悉,近年來,重慶市積極推進智慧教育發展,全市學校互聯網接入率達100%,全市7個區縣、425所學校創建智慧教育應用示範區縣和智慧校園建設示範學校,「互聯網+教育」生態逐步形成,有力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重慶二十九中學生在智慧課堂中體驗「沉浸式學習」。
數字校園建設全覆蓋
「雲課堂」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同教師、同作業、同考試……在巴南區上學,也能跟巴蜀中學的同學們同步學習。今年6月20日,渝南田家炳中學與巴蜀中學、巴蜀雲校舉行教育均衡發展合作簽約儀式。
「通過『巴蜀雲校』,兩所學校的老師們可以一起備課上課,課後,學生們使用同樣的教輔、完成同樣的習題。」渝南田家炳中學校長唐成表示,學校將借力巴蜀中學雄厚辦學實力和優質師資團隊,通過「雙師課堂」網絡實時共享巴蜀中學優質資源,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巴蜀雲校」校長張煜介紹,2020年,巴蜀中學搭建數字教育平台「巴蜀雲校」,開放教育教學、教研、師培、科研等教育資源,遠端教師還可以和巴蜀直播教師團隊「一對一」線上互動商討。此外,定期在線上開展學術講座,攜手遠端教師共同成長。目前,已與重慶、貴州、四川等10個省市的百餘所中學簽訂了合作協議,超過1.4萬名師生因此受益。
不只是「巴蜀雲校」,2019年,重慶八中智慧雲校「雙師課堂」運行。重慶八中學科教師對遠端中學學生直播授課,吸引了來自4省市近72個縣(區)的116所初中、105所高中加入。其中,奉節竹園中學、雲陽南溪中學、涪陵十七中、合川大石中學等地的學生都能與八中學生同上一堂課。
「近年來,隨着全市教育基礎條件持續完善,智慧教育支撐環境不斷優化,我市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通過這樣的網絡學習平台將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互聯網+教育'生態逐步形成。」市教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學校互聯網接入率達100%,接入帶寬全部達到100M以上;數字校園建設實現全覆蓋,擁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佔比達100%。
此外,「渝教雲」建設有序推進,市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已上線課程4000餘門、同步課程資源600萬餘條,累計訪問量突破5億人次。
建設425所智慧校園
學生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不僅如此,智慧教育還注重示範引領。目前,我市已規劃實施智慧教育應用示範區縣和智慧校園建設示範學校創建計劃,全市7個區縣、425所學校加入創建行列。投入3000萬元開展重慶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創新示範項目,6所高校入選項目。兩江新區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教育領域特色基地,璧山區進入國家「智慧教育示範區」培育名單。

刷臉進校園、常態錄播課、電子講台、電子班牌、AR虛擬實驗室、自助借閱室……在兩江巴蜀中學,同學們的學習生活一切都是智能化的。


重慶兩江巴蜀中學AR虛擬實驗室。
學校自2017年建校以來,着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貫穿教學過程,實現精準化教學。學校將常態錄播制度引入每一間教室、每一堂課,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還建立了從年級、班級到學生個體的學情動態監測體系,利用大數據分析中心對學生成績進行全面分析,為每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智慧學習場景。在學校創先設立的AR虛擬實驗室里,利用增強現實的技術,學生通過沉浸式學習體驗,深入理解抽象立體概念。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智慧校園為學生成長畫像。
重慶高校則通過智慧校園建設,為學生成長「畫像」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通信工程學院通信應用系主任林勇介紹,學校管理、教學、生活與服務等領域的數據實現了互通,每位新生入學後,學院都會為他們在平台上建立賬戶,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學生可自主學習平台上與專業相關的17個方向的拓展課程。
學生學習的同時,平台實時採集學生學習過程數據,結合學生相關信息,定期生成學生「能力畫像」,入駐平台的4000多家企業可在平台上查看學生「成長畫像」,尋找合適的崗位人選。在這個平台幫助下,學院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達99.95%。
「智慧校園不僅是建設高大上的硬件,也不僅是『智能技術』與『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兩者深度融合,為學生學習賦能,讓學習更便捷、更高效、更具個性化。」該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智慧教育融合應用成效明顯,全市建成學生網絡學習空間近500萬個,入選全國網絡學習空間專項培訓基地學校3所,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區域3個、優秀學校32所。
構建重慶智慧教育大平台
為適齡學生開通網絡學習空間
未來,重慶還將從5個方面推進智慧教育的發展。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重慶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我市將實施智慧教育創新發展提升計劃:創建國家級智慧教育示範區2個、市級智慧教育應用示範縣15個,新建市級智慧校園建設示範學校250所、市級「名校網絡課堂」建設示範學校200所。
「首先,我們將加強信息網絡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該負責人稱,依託重慶教育寬帶網、區縣教育城域網和各級各類學校校園網等網絡基礎條件,我市將構建重慶教育專網,全面融入國家教育專網,實現「渝教雲」數據中心、區縣教育城域網和高校骨幹節點等設施的高速互聯。
其次,將着力構建重慶智慧教育大平台,為全市適齡學生開通網絡學習空間,推動精準教學和個性化指導,促進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
此外,還將強化市級基礎教育精品課等數字資源建設;深入實施智慧校園建設示範學校創建計劃,推進學科專用教室、教學實驗室、智能實驗室建設;創新融合應用體系,推行「雲課堂」「智慧課堂」「翻轉課堂」等教學新形態,實施市級「名校網絡課堂」示範學校創建計劃,促進鄉村教育振興和「一區兩群」教育協調發展。
「智慧教育將促進教育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創新學生評價方式,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多元化、過程化大數據分析,實現各學段全過程縱向評價和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結合,促進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相統一。
上游新聞記者 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