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提前到來,家長這麼做可幫娃

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已經算是大孩子了。此時的他們不甘落後,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同時獨立性也更高了,自控力得到加強,還有自己的社交圈子。經常有家長犯愁,「為何我家孩子才上五年級,就特別叛逆呢?」頂嘴、吵架成了家常便飯,還表現出了一些青春期特徵。教育心理學專家坦言,一般認為13~19歲為青春期,也有部分孩子在小學五六年級就有明顯的青春期表現,變得非常叛逆,讓很多家長手足無措。孩子青春期提前到來,家長該如何應對呢?且聽教育心理學專家如何說。

01

青春期提前到來

學會與娃和諧相處

在我們印象中,為孩子青春期發愁是初中學生家長才要面對的事。怎麼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家長也要腦殼疼了呢。

專家認為,隨着人們生活物質的豐富,孩子的營養較以前充足,無論是身體發育還是心理發育都比以前要提早很多,這也意味着青春期可能提前到來。

而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八大階段中提到,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以「叛逆」作為最外顯的特點,他們有強烈的探索自我的慾望和嘗試。

因此,家長只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懂得叛逆期是孩子發展的必經階段,不要「談虎色變」,就能很好地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相處。

02

易對父母心理閉鎖

不急不躁保持良好溝通

青春期的兒童會出現心理閉鎖性。這使他們往往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不向外袒露。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不跟自己溝通,等到進入初中,就更難跟孩子溝通交流了。

專家坦言,大家要明白青春期兒童的心理閉鎖性主要是針對父母。在青春期到來之前,孩子跟父母的關係一般都比較親密,父母是孩子獲得心理和情感支持的主要來源。

而到了青春期,隨着與同伴的相處時間增多,以及生理心理的變化,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開始疏離,同伴逐漸成為孩子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主要對象,他們對同伴呈現開放性。

因此,家長想要和存在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溝通,要先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比如,不用父母的權威去命令孩子,多以成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對孩子與自己相異的觀點不要用評判的態度去處理。等孩子遇到問題不能處理時,孩子就不會把事情壓在心底,而能主動去尋求家長的幫助。

03

正視孩子心理需求

給予孩子一些自主權

有說法稱三四歲幼兒處在人生的第一反抗期。初中少年也可以提前在小學高年級,或者延遲到高中初期發生進入第二反抗期。

作為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家長,我們又該如何認識孩子的第二反抗期呢?

專家表示,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地位的平等。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內心上要求和成年人相當的地位和決策權,特別反感權威的干涉。

其次是情緒波動比較大。孩子容易情緒激動,也容易因為某些挫折而感到失落。另外孩子更容易在父母面前情緒發作。

最後,孩子性意識的覺醒而帶來的青春期煩躁。在這樣的「拉鋸戰」中孩子難免會出現煩躁不安的感覺。

出現第二反抗期的原因在於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同步,以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從生理上來說,兒童步入青春期,在外形上特別是第二性徵上已經接近成年人,因此他們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大人」了。但是在心理方面,他們一方面覺得自己是「大人」,應該擁有決定權,另一方面又不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這種矛盾是造就反抗期的主要原因。從社會因素上來說,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非常注重自己在同齡人群中、在朋友中的地位,他們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別人的接納和尊重。

「為此,他們要力爭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格。」蔡老師提醒家長,當孩子的自主性被忽視或受到阻礙,個性伸展受阻時,就會引起反抗。

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呢?蔡老師有5個建議:

1、改變觀念,尊重孩子;

2、了解兒童自我發展的成長特性;

3、正視父母和孩子親子關係的變化,學會適當放手;

4、以友相待並尊重自主權,特別是尊重孩子的隱私;

5、引導孩子正確接納自己和自己的變化,讓孩子以積極的態度去認識這一時期是每個個體發展中所必經的階段。

      (陳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