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是怎麼做的呢?有些家長喜歡和孩子擺事實,講大道理,我並且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重複,家長的嘮叨讓孩子厭煩不已,所以並沒有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去做呢?
李玫瑾老師有着多年的教育經驗,是國內知名的育兒專家,她認為一流的家長一般不會採用講道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他們會首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充分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想孩子之所想,充分站在孩子的立場。
讓他們自己去嘗試,等他們頭破血流以後自然就會明白事情的後果,這比簡單的說教要見成效。
聰明的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一、讓孩子大膽地去嘗試
每一個人都是在經歷一次次的挫折之後,慢慢成長起來的。所以有些時候要勇於讓我們的孩子去大膽的嘗試,去碰壁。
他們每遭受一次挫折,就會獲得一次的成長,並且收穫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閱歷,這對他們的成長非常有益。
比起我們的嘮叨,孩子也更樂意於接受這種方式,當他們自己嘗試過後,就會知道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後果是什麼,下次他們就不會再去做出同樣的行為,他們會自動的去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問題,比我們直接告訴他們結果更令他們印象深刻。
我們很多家長迫切地想要把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和人生經驗分享給我們的孩子,好讓他們少走彎路。
我們怕孩子會受傷,所以我們對孩子是千叮嚀萬囑咐,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和他們講道理。
但是我們忽略了,我們所謂的道理也是我們在一次次跌倒後總結出來的,正是因為我們去體驗了那個過程,才會有獨特的人生感悟。所以,孩子們要想豐富他們的人生閱歷,必須自己親自去嘗試!
二、教育要因人而異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性格特點,所以我們針對不同的孩子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些孩子性格比較溫順,所以如果我們對他進行說教的時候,他們也會比較樂於接受。
那我們可以直接和他們講一些道理,和他們分享我們的人生體驗,給孩子提供一定的借鑒。
但是有的孩子生性調皮、性格倔強,總喜歡和家長唱反調,如果我們和孩子嘮嘮叨叨地講道理,他們根本一點兒都聽不進去。
因為這類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並且他認為父母所講的道理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他們更加相信自己的客觀感受。
所以,無論我們怎麼和他們進行說教,他們依然會繼續我行我素,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處理問題,絲毫不會把家長所提供的建議放在心上,所以對待這類孩子。我們最好停止嘮叨,因為嘮叨根本一點用都沒有。
三、學會和孩子正確的溝通
沒有人喜歡居高臨下的談話方式,孩子們當然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學會蹲下來,和孩子保持統一的高度。
我們要平等地和他們進行溝通,學會站在孩子的視角和他們討論問題,真正的去走進孩子的內心,在這一刻我們不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家長,我們就把自己當作孩子的一個朋友。
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首先要學會去傾聽,其次再去給出我們的建議。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千萬不要先入為主。要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尊重,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一直都被平等地對待。
如果我們家長只是單純地進行說教,企圖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讓他們服從我們的意見,完全以我們的方法行事,那麼最後只能選擇可能不歡而散,因為沒有人喜歡被約束。
隨着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家長也意識到一個問題:便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不會按照父母的意願成長。
無論是男孩女孩,對於父母的說教和責罵,大都會產生排斥心理。很多家長會覺得男孩女孩沒有區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即可。
其實並不然,男孩和女孩由於心理發展的差異,在年幼時期,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