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爸媽擔心、醫生皺眉的兒童用藥困境如何破解?三甲醫院主任給答案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藥學部何艷玲主任藥師從業三十多年,見證我國兒童用藥的興衰起落。

推進兒童藥物臨床試驗研究、培養兒童藥劑科人才、科普用藥知識,何艷玲為孩子們能夠有葯可用、安全用藥傾注了多年心血。

她認為兒科藥師的角色很重要,並對未來的行業前景充滿期待。

對父母來說,養娃最怕的就是娃生病,連小打小鬧的感冒發燒都會讓家長們心頭一緊。葯太苦孩子不願吃,沒有適合孩子的藥物劑量、掰葯怕不準,擔心醫生濫用抗生素……種種關於兒童用藥的問題,一旦孩子生病,就會纏繞在家長心頭。

而這些問題同樣困擾着醫生和藥師。兒科藥品短缺、劑型規格不齊,相關臨床試驗開展受阻等問題層出不窮,不斷考驗著兒科醫生和藥師的水平。

如何走齣兒童用藥困境?此次醫學界邀請到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藥學部主任何艷玲,回顧多年來兒科用藥發展及她與團隊為突破難題做出的努力。

專科用藥缺口大,葯企動力不足

何艷玲所在的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三級甲等婦女兒童醫療保健機構,年門診量最高時超過400萬人次,每天非高峰時間的門診量約為1.2萬人次。在龐大門診量壓力下,該院兒科基本能滿足常用藥的需求。

何艷玲介紹,近年來國家在藥品方面進行集中招標採購,廣州市將兒童藥物納入集采範疇,制定很多優惠政策。目前,感冒發燒咳嗽等兒童常見病藥物或中成藥的劑型規格相對齊全,包裝、口感可以滿足需求。

但是在專科疾病上,兒童專用藥缺葯情況較嚴重。例如對一些心臟病、癲癇、免疫缺陷、罕見病等患兒來說,專科用藥存在很大缺口。進口葯少、說明書上無適合兒童的用法劑量,這對兒科醫生來講特別困難。

何艷玲回憶,臨床上可能會遇到3歲及以下的孩子來到醫院後很恐懼,不配合檢查。而CT、MR等檢查要求孩子安靜,需要服用一種叫水合氯醛的藥物。由於保存問題,目前醫院通過醫院製劑來解決。但是在使用過程中,藥物苦澀難吃,患兒會嘔吐。如果此時加量會很危險,因為部分藥物進入胃黏膜會迅速被吸收,吐出的量難以計算,如果加量過大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對此,何艷玲呼籲改變劑型,通過栓劑肛門給葯,或者採用包埋技術提高藥物嚼味,提高患兒服藥的準確性和依從性。

此外,適合兒童的品種、劑型異常短缺,廠家經常斷貨,只能通過藥師分葯、醫院製劑來解決。例如治療代謝性疾病的氯化鉀,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地高辛等藥物,「我們希望有企業能夠定點生產此類藥物,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幫助社會上的罕見病患兒。」何艷玲說。

兒童臨床藥物研究增加,第三方機構協助

何艷玲的另一個身份,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公室主任。2012年,醫院獲得承接兒童藥物臨床試驗研究資質。

據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年約有760萬例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其中許多是因為缺乏安全、有效的藥物。因此,兒童藥物的缺乏是目前迫切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鼓勵開展兒童藥物臨床試驗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項措施。

工作剛起步的幾年,何艷玲感到困難重重,每年接的項目不足10項,阻力主要來自家長和葯企。

何艷玲觀察到,很多家長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要參與臨床研究。對於感冒發燒甚至肺炎等常見病,家長覺得相關藥物已經很多了,沒有必要再讓孩子參與。而神經科、血液科的慢性病的患兒,家長配合度則較高。

相關葯企由於缺乏政策支持,兒童藥物市場份額小,因此參與臨床研究的積極性較低。另一方面,試驗對受試者的健康狀況要求較高,中途退出者很多,試驗因此夭折。

 有研究統計,截至2016年6月,我國通過資格認定或複核檢查的設置兒科專業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共62家,其中兒童專科醫院12家。目前我國兒科疾病就診人數約佔所有疾病的20%,然而兒科臨床用藥信息缺乏、兒童藥物臨床試驗依然很多空白。

2016年,事情發生了轉機。

該年3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佈了《兒科人群藥物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這是我國首個專門針對兒童藥物臨床試驗的指導性建議,為企業及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提供了可參考的基本原則和操作指南,對於規範兒童藥物臨床試驗設計、提高試驗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系列的政策優惠給兒童藥物臨床試驗帶來了希望。何艷玲明顯感受到近些年臨床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很多人打電話來諮詢相關事宜,每年接手的項目也有翻倍。

同時,一些新葯研究第三方機構興起,極大減輕了研究者的壓力。「平時醫院的研究者非常繁忙,需要有人協助完成事務性工作內容。這些第三方機構作用很大,他們在患者和研究者團隊之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試驗更加順利、規範。」

醫院藥師不可或缺,患者宣教有待普及

2017年前,藥品從生產廠商到銷售終端要經過眾多中間環節,進入銷售終端醫院之後,國家允許醫療機構可以再加價15%銷售給患者。2017年之後,國家取消加價的藥品「零差率」政策,倒逼公立醫院展開「自救」,這也給藥師群體帶來很大衝擊,不少藥師離開醫院,走向社會。

在何艷玲看來,藥師職業不可或缺,零差率政策後轉型要求更加急迫。她曾參與多項不合理用藥研究。

 2015年,何艷玲所在醫院門診西藥房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的1589張兒童處方用藥單,發現不合理用藥處方佔比5.03%,主要原因是臨床選葯不合理、用法和用量不合理、聯合用藥不合理、溶媒選擇不合理、重複用藥及用藥間隔不合理。

2016年,他們回顧分析所在醫院2014年兒科門診超說明書用藥情況,發現在2366張處方中,超說明書用藥有1835張,佔比77.56%。

用藥不合理的問題需要藥師參與改善。何艷玲明顯感受到自己所在的藥師團隊人才隊伍改觀明顯,十年間,不斷有碩士、博士高學歷藥師加入隊伍,目前已有專職的臨床藥師服務住院患者。日常工作是開展臨床查房,為患者提供藥學服務,指導醫生合理用藥。同時開展處方點評、抗菌藥物專項治理、合理用藥干預等一系列臨床藥學工作。

與此同時,國家出台了相關政策,希望醫院藥師能提供高水平藥學服務。

在何艷玲看來,患者教育是提供高水平藥學服務的重要環節。

2017年12月,何艷玲與團隊一起組織面向家長的宣教活動。借本院接診的兒童藥物中毒案例,帶領大家走出多個兒童安全用藥存在的誤區,為家長們講解了不同藥物劑型的正確使用方法,分享了給寶寶們喂葯的小竅門,教家長們看懂藥品說明書上的要點,並提醒大家藥品存放需注意的細節。

「我們現在要更多通過各種途徑來科普宣傳,向公眾傳遞安全用藥的知識。」何艷玲說。

專家簡介

何艷玲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主任藥師,藥學部副主任, 國家衛計委臨床藥師培訓基地主任,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公室主任。美國藥師協會(APhA)藥物治療管理(MTM)認證藥師。

國家衛生健康委兒童用藥專家委員會成員

福棠兒童醫學發展研究中心藥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兒科藥學專業組副組長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葯事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婦幼保健協會藥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院協會醫院葯事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藥學會醫院藥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藥學會兒科臨床合理用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兒科藥學雜誌》、《中國臨床藥學雜誌》、《中國葯業》、《中藥材》及《今日藥學》雜誌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