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不喜歡談負面情緒

有些家長反映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他發現他家孩子看書總是看一些高興的、完美的正向的故事繪本。凡是繪本主題涉及傷心、難過、憤怒的部分,他都會迴避。問他為什麼不看?他卻又不說?再問孩子就哭起來了,每次都不了了之。讓自己也經常因為這個問題煩惱。孩子為什麼會對於負面情緒的繪本採取迴避的態度卻又不說原因呢?

很顯然,他孩子還不知道怎麼調節自己的情緒。我們怎麼面對這樣的問題呢?

首先,說出自己所期待的心情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說出自己所期待的心情。例如「孩子,你想要什麼樣的心情?說出來越具體越好。」讓孩子去感受他想要的心情是什麼模樣,就像孩子會說:「我期待每天早上起床都可以吃到美味的早餐,然後愉快的上學去。」

再次,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情緒沒有好壞,都是我們對於周遭環境的一種反應,這些感覺都是真實的,也是很自然的。

就像前面說的,孩子不喜歡提及、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甚至對於內容涉及負面情緒的故事繪本都選擇迴避,不願意去接觸。

我們就需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心中總會自然地存在正面及負面的情緒。無論是爸爸、媽媽、老師還是其他小朋友也都是如此,並不是只有他自己才會這樣。而我們接受負面情緒的存在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而你可以選擇讓這些情緒維持多久,影響你多久。

人的情緒其實就是我們對於周遭環境的一種反應。例如當你同學看見你說了一句「你今天怎麼來那麼晚」對於我們情緒帶來的反應是不盡相同的,可能是生氣、憤怒,也可能是喜悅、開心。重點就在於你是怎麼理解、解釋這句話的。

當孩子把這句話這樣解讀,「我來的晚關你什麼事」「你幹嘛來挑我毛病,討厭!」就很容易激起生氣、憤怒情緒。當孩子這麼想了、心裏這麼感覺了,你會發現,這些生氣或憤怒的情緒可能讓孩子吃不好、睡不好,就是明天考試了也沒有辦法平靜地看書。

當然了,如果孩子這樣解讀,「看不出來你還滿關心我的嘛,謝了」孩子可能會發自內心向對方微笑,而這個微笑也可能讓對方露出微笑。我們要提醒孩子,接納自己所擁有的情緒。

不管是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情緒都是自然的,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一部分。感覺都是真實的,也很自然的。差別就是我們願意讓這些情緒持續多久,影響自己多久。



最後,我們可以帶孩子從繪本中認識情緒

在現在百花齊放、繁盛的繪本世界中,我們可以找出一些符合孩子需求的繪本。

就像文中提到的孩子迴避負面情緒的話題,我們仍可以以自然的方式,找個適合的閱讀氛圍,和孩子一起分享親子繪本共讀的時光。


繪本的好處就在於讓孩子先通過別人的故事來了解各種可能存在的情緒,通過別人的故事,得以保持心理上的適當安全距離。先讓孩子願意接觸,再從繪本閱讀中,體會各種正面與負面情緒,隨後再轉化為和自己相關的情緒經驗,從中找出彼此類似的關係。這也讓孩子知道有這樣的情緒是很自然的,並非只有自己才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