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科學闢謠平台(ID:Science_Facts)
作者丨黃 佳 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
審核丨樊春雷 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
根據睡姿判斷孩子性格是不靠譜的。就目前現有的研究看,並未查到任何有關小孩睡姿與他們性格之間聯繫的科學依據。且未成年孩子的性格特徵隨着年齡增長是極具可塑性的,不會因為他們習慣用什麼樣的睡姿而固定不變。
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根據孩子的日常睡姿可以判斷他以後會是一個怎樣的性格,因為在睡眠時孩子完全是潛意識在作用,所以表露的動作也是最切合內心的!」該說法稱,睡姿包括大字型、蜷縮型、板正的睡姿以及側卧型:「大字型」的孩子比較樂觀熱情,頭腦靈活,適應能力強;「蜷縮型」像極了孩子在寶媽腹中時的樣子,說明內心缺乏安全感;「板正睡姿」的孩子長大後會循規蹈矩,還會有點固執;「側卧型」的孩子比較隨和,能夠簡單的融入團體中,可是太容易相信別人,容易被騙。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真的能根據睡姿來判斷孩子的性格嗎?
微笑的女嬰躺在床上睡在藍色床單上 | 圖蟲創意
01
睡姿通常不固定 判斷性格不靠譜
如果我們假設「睡姿可以判斷性格」這句話成立,可以來做一個簡單的推理:相關研究數據表明,3-5歲的孩子一晚上平均每小時會變換4.4種睡姿。那麼,按照3-5歲的孩子一晚上大約睡10小時來算,難道這個孩子一晚上在4.4X10=44種多重性格之間轉換來轉換去?一會這是個「樂觀大方」的孩子,一會又變得「缺乏安全感」?顯然,根據睡姿判斷孩子性格是不靠譜的。
(數據出處:Koninck等人, 《Sleep》,1992年,15卷2期,第143-149頁)
這種類似性格小測試的內容一般是出現在娛樂雜誌上的消遣時光的閱讀內容,本質上只是一種娛樂,大家讀一讀,笑一笑就過去。但當有人使用 「睡姿」和「性格」作為關鍵詞,在所有的中文期刊中進行搜索,居然有107篇中文文章的標題就包含這兩個關鍵詞,而且不少標題就寫着:「從睡姿看性格」、「睡姿揭秘性格」、「你的睡姿可能暴露你的性格哦」……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也很有必要對「睡姿」和「性格」到底有沒有關係給出一個正解。
02
「捕風捉影」辨來源 看看專家怎麼說
所有的謠言都是「捕風捉影」,那人家捕的「風」捉的「影」究竟是什麼呢?絕大多數類似的文章都沒有寫明資料出處,只有一篇文章《睡姿揭露個性秘密》提到——「英國睡眠評估和諮詢服務機構主任克里斯·伊濟科夫斯基調查了約 1000 人後, 分析概括出 6 種常用睡姿,每一種都與人的不同性格有關。」
(原文出處:《發明與創新》2008年第3期第51頁)
可愛的嬰兒在家裡睡覺 | 圖蟲創意
那克里斯·伊濟科夫斯基這項調查研究數據最終發表的論文在哪呢?筆者對睡眠研究很有興趣,非常想拜讀一下。可惜搜來搜去,都沒有找到這篇調查研究的原文,只找到一篇BBC 2003年9月16日報道的一段新聞,題目為:Sleep position gives personality clue。而僅憑一篇很短的新聞報道,我們無法知道這篇報道里所說的睡姿與個性特徵之間的聯繫是基於什麼樣的數據,這些數據又是通過在什麼樣的人群中,使用什麼樣的量表採集到的……對一篇新聞報道,我們無法評估其科學性到底有多大。而且,新聞報道是記者寫的,並不是科學家本人寫的,記者轉述這件事情的時候很有可能還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原文出處:https://news.bbc.co.uk/2/hi/health/3112170.stm#return )
那我們來看看正式發表的科學研究論文里是如何說睡姿與性格之間的關係的。
有一篇發表在北美一個學術期刊的研究工作中,讓332個大學生填寫了四種問卷。第一種是睡姿調查問卷,其他三個是性格、創造力、創新風格量表。他們使用睡姿問卷,將332人分為五組(四種不同睡姿組,還有一組不知道自己用什麼姿勢睡覺的組),結果發現,不同的睡姿組在性格特徵、創造力和創新風格上都幾乎沒有差別。也就是說,在普通大學生的人群中,睡姿與性格之間沒有什麼關係。
(原文出處: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2年14卷3期609-622頁)
因此,從孩子的睡姿看他們的性格是完全不可信的,目前也還沒有查到任何有關小孩睡姿與他們性格之間聯繫的科學依據。沒有依據的說法相信一般人都不會信。而且,未成年孩子的性格特徵隨着年齡增長是極具可塑性的,不會因為他們習慣用什麼樣的睡姿而固定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