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覆來襲,如何保護好孩子?

2022年09月17日10:44:16 育兒 1691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

兒童是易感人群,

做好科學防護至關重要。

· 口罩篇 ·

兒童佩戴口罩和摘取口罩的方法和成人一致。要正確佩戴口罩,確保口罩蓋住口鼻和下巴,鼻夾要壓實。

但是,兒童的臉型相對小一點,尤其是低齡兒童,家長一定要買適合孩子的兒童專用口罩佩戴,千萬不要用大人的口罩代替。

疫情反覆來襲,如何保護好孩子? - 天天要聞

《兒童口罩技術規範》中提到:

考慮到3歲以下兒童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性,將兒童口罩的適用對象年齡界定為3~14歲的兒童,根據口罩功能及使用場景分為兒童防護口罩(F) 兒童衛生口罩(W)。

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頭面部尺寸分為大號(L) 中號(M)和小號(S)。

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呼吸潮汐量和呼吸阻力分為36個月及以上(3+)和6歲及以上(6+)。

疫情反覆來襲,如何保護好孩子? - 天天要聞

孩子可能覺得戴口罩呼吸不暢,也會對戴口罩有恐懼心理。家長要以身作則戴好口罩,也要更有耐心,可以通過講故事,給玩具戴口罩等方式,說服孩子戴口罩,減少孩子對戴口罩的抗拒心理。

· 心理篇 ·

◆ 家長應主動學習科學防疫知識,調整好情緒,保持心態穩定,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交流。通過舉例子、講故事等適合孩子的方式,講述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識。
◆ 家長要引導孩子自主學習、規律生活,適當安排鍛煉或活動。

疫情反覆來襲,如何保護好孩子? - 天天要聞

· 運動篇 ·

◆ 兒童以居家運動為主,按照安全、科學、適度、多樣化的原則進行鍛煉。此外,兒童在家不可長時間看電視或玩電子產品。

◆ 兒童運動量要適度,以中低強度為主,身體微微出汗為宜,運動後要注意休息。建議上午、下午和晚上各進行15~20分鐘的居家鍛煉。

◆ 兒童以靈敏、柔韌、協調和平衡練習為主,青少年可以加入速度和心肺耐力練習。

疫情反覆來襲,如何保護好孩子? - 天天要聞

「小寶寶」如何科學防護?


01

1歲以下兒童不適合戴口罩


太小的嬰兒戴口罩容易造成呼吸困難及窒息,不利於觀察孩子的情況。

「小寶寶」們主要以被動防護為主。

疫情反覆來襲,如何保護好孩子? - 天天要聞

02

看護人要戴好口罩


不要對着孩子打噴嚏,呼氣。

如果咳嗽和打噴嚏時,用紙巾或手臂捂住口鼻。勤洗手。

疫情反覆來襲,如何保護好孩子? - 天天要聞

03

不跟孩子共用餐具


給孩子餵食,不要用嘴吹食物,也不要用嘴嘗試或咀嚼食物再餵給孩子。

疫情反覆來襲,如何保護好孩子? - 天天要聞

04

孩子的物品、玩具和餐具一定要定期消毒,包括手機和鑰匙。

05要盡量減少孩子出門,尤其是公共場所

和家閉的空間。盡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人保持一定的

距離,

至少在1米以上。

06

和孩子玩耍、抱孩子之前一定要保持手衛生,

勤洗手,回家

時應該把外面穿的衣物換掉。

07

家裡定期的通風,一般每天要定期通風2-3次,

每次大概20-30分鐘。通風時孩子移出通風的房間。

疫情反覆來襲,如何保護好孩子? - 天天要聞

08

如果家長有呼吸道的感染,或者有

一些別的癥狀,一定別忘了戴口罩,

要做好適當的居家隔離。

來源: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編輯:馬婷 責編:馬志濤 審核:范海東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有些人忙碌起來,彷彿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幾月都無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閑下來,便彷彿與世隔絕,可以很長時間都不踏出家門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他們一旦有了閑暇時光,便不喜歡出門,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寧願一整天都待在家裡。其實,他們大多屬於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裏,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着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