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當下最受矚目的科技前沿領域,也是學生家長非常關注的王牌專業。
由浙大與都市快報聯合主辦的「解密浙大王牌專業」系列活動第二場,近日在杭州學軍中學西溪校區舉行。
浙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孫凌雲教授,為全體高三學生帶來一場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賦能人機協作的未來》的報告。他的精彩講座,不時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在講座結束後,同學們也圍着孫老師不斷提問,聊了很久。
浙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與教學方面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強大的實力。傳承至今,浙大人工智能專業及其所在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始終保持着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水平,畢業生深受國內外頂尖高校和知名企業的青睞。
孫凌雲說,人工智能技術正以驚人速度發展,我們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一定是和他做夥伴。AI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不可逆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將聚焦於人機協作能力,學會利用AI將是必備技能。
人工智能就像是現代「煉丹術」
孫教授先用通俗的話,給大家科普了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
孫教授介紹,人工智能通過複雜算法模型,正扮演着現代「煉丹術士」的角色——它能夠閱讀和理解人類積累的海量數據(文本、圖像、代碼、音視頻等),並從中挖掘出知識,進而生成新的內容,預測未來的趨勢或直接解決特定的問題。
我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頻繁地接觸到DeepSeek、豆包等各種大模型應用,正是這種從數據中攫取知識「金礦」能力的體現。
這些強大的人工智能模型並非憑空產生,其背後是海量數據的「餵養」與精密地「訓練」。
以GPT系列模型的發展為例,它的訓練數據量從GB級別躍升至幾十TB級別,相當於一個超大型數字圖書館的藏書量。這些訓練數據是經過精心篩選的,通過各種百科網站、文獻資料庫構建了人工智能的事實基礎,文學作品與期刊訓練了它的語言表達,代碼庫強化了它的邏輯推理。
而DeepSeek等模型則在訓練中更側重代碼、數學等高質量數據。孫教授形容,它的訓練過程如同教育學生,通過解決大量數學題、編程題等方式,使模型掌握更強的邏輯和分析能力。
通過這種吸收人類知識精華並進行高強度訓練的模式,各種人工智能模型擁有了超越個體的廣博知識與強大能力,最終為我們所用。
通用人工智能未來潛力無限
這兩年,通用人工智能的話題,在網上很火。
孫教授介紹,GPT等大模型問世之初,曾引發廣泛討論,不少人質疑它只是一個基於海量數據訓練出來的、擅長模式匹配和模仿的「高級鸚鵡」或「做題家」,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為了探究它的能力邊界,國外有研究團隊設計了巧妙的測試。
他們並未選擇那些AI可能在訓練數據中早已「背過答案」的經典謎題(比如那個著名的「獵人在北極打熊」的問題),而是精心構思了一個全新的、需要融合多學科知識進行推理的場景:假設一個人駕駛飛機從營地出發,向正東方向精確飛行了40075.017千米後,發現自己又回到了營地。這時,他看到帳篷里有一隻老虎正在偷吃他的食物,請問這隻老虎最可能是什麼品種?
面對這個從未見過的新問題,GPT展現出了令人驚訝地推理能力。它分析道:飛行距離40075.017千米恰好約等於地球赤道周長,向正東飛行最後回到原地,意味着飛行路線是沿赤道進行的。因此,營地應該位於赤道地區。結合生物學知識,生活在赤道附近的老虎主要是蘇門答臘虎,所以偷吃食物的最有可能是這種老虎。
這個回答準確地融合了地理學(地球周長、赤道)和生物學(老虎棲息地)的知識,展現了它並非僅僅依賴死記硬背,而是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知識遷移、整合與邏輯推理能力。
這種能夠像人類一樣,在沒有經過針對性訓練的情況下,理解複雜問題、運用跨領域知識進行推理並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跡象,正是通往更強大的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曙光。
中國已經認識到通用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並將其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可以預見,通用人工智能的進步將深刻地重塑我們未來的學習、工作乃至整個社會形態,並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人機協作是未來我們要掌握的核心素養
「我特別羨慕在座的各位同學,」孫凌雲教授在報告中對台下的高中生們說,「因為你們即將進入大學、步入社會,將在一個人工智能已經無處不在的大環境中學習和成長。」
他說,面對人工智能這樣一個強大的夥伴,我們未來的生存和發展之道,必然不是與之對抗,而是學會與之高效協作。
孫教授介紹,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人類利用「智力」的方式,它將「智力」這種資源提煉出來,讓它可以像電力一樣被便捷地調用和放大。「未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像學會使用電力一樣,學會人機協作,熟練運用人工智能這一新型基礎設施。」
如何實現人機協作?孫教授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過去要設計一個採摘成熟番茄的機械人,通常需要一個集合了工業設計、機械工程、計算機視覺、農業科學等多個領域頂尖專家的團隊,經過漫長研發,反覆試驗才能完成。
但在未來,掌握核心需求定義和最終效果判斷能力的人,或許就能夠通過與強大的AI模型進行深度對話和協作,快速完成機械人的概念設計、虛擬仿真、甚至是關鍵算法的生成與優化等核心工作,極大地提升效率。
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每個人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模式,學會與AI高頻高效地配合。
「人工智能的影響絕非局限於計算機領域,」孫教授在報告的最後總結道,「它將像水和空氣一樣滲透到所有行業和專業,農業、製造業、法律、金融、醫療、教育、藝術創作、科學研究……無一例外。在座的各位高中生,正站在選擇未來人生道路的關鍵節點上。我希望大家能認真思考,在你未來可能選擇的專業領域和職業生涯中,人工智能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你將如何利用它來武裝自己、賦能你的發展?」
這番話引人深思,也為同學們未來的學習和規劃打開了新視角。
人工智能時代文科作用更加重要
學軍中學非常重視將人工智能技術有機融入日常教學實踐。前段時間,浙大人工智能創新能力培養基地授牌儀式在學軍中學西溪校區舉行。兩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的深度合作邁入新階段。
學軍中學楊凱鋒書記說,基地的落成,猶如為學軍學子開啟了一扇通往前沿科創領域的智慧之門,將極大地助力學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這場講座現場氣氛很熱烈。孫老師講座結束,很多同學圍着他提問不肯離去。很多問題問得有深度,受到了孫老師的肯定。
有女生提問,在未來,人文學科,也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文科,它的地位是上升還是會被削弱?
孫教授回答:「我覺得,在這個人工智能大變革的時代,文科的作用前所未有地重要。其實我們剛剛討論的一大堆問題,本質上都不是技術問題,都是思辨的問題,本質上都應該是人文學科發展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對人文學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