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最近再次將小米汽車帶入了熱點話題,在產品遲遲無法上市的今天,靠話題保持熱度是正確的營銷方法,但如果雷軍自己信以為真的,那將是災難性的結果。
比如雷軍反覆強調的「生態造車」,反覆強調的造車成本和su7五十萬級別的造車規格,只能當做營銷話術,真要實踐,哪個都站不住腳。生態造車,雖然是小米汽車提出來的,但走這條路的實際上有兩家企業,除了小米還有華為。
即使不跟家用電器互聯,小米和華為汽車也都能跟自家的手機、手錶互聯,這對於駕駛者來說真的很實用。開車的第一訴求還是代步,讓更多人擁有代步工具才是汽車企業的價值。就如同開老年代步車的年輕人,他們不知道老年代步車山寨、不安全、配置低、速度慢嗎?當然知道,但在最夠低的價格面前,能夠遮風擋雨的老年代步車已經解決了最大的價值。
想把自己塑造成豪華車品牌的應該是傳統車企,因為他們這輩子都被國外的豪華品牌壓着抬不起頭來,所以當他們有了銷量市場後,就會一門心思的往豪華陣營鑽。搞得好像所有造車企業不走豪華路線就沒有生存空間了一樣。實際上這是倖存者偏差,因為只做豪華品牌的企業大多數都死了,能留下來爭做豪華品牌的車企,大多數都是靠廉價入門級車生存下來的。所以當華為和小米相繼進入汽車行業的時候,都以為自己應該從豪華市場打基礎,然後再逐漸向低價市場發展。這種想法放在前幾年是對的,因為那個時候電動車的造車成本高,做低價就是賠錢賣車,最終作死。另一方面,小米su7如果在去年上市,它的參數和配置規格確實可以達到30萬級別。但如今電動車的產業鏈成本已經大幅度降低了,而電動車用戶也逐漸走向理智,這個時候還再走高位可能迎來的就是災難了。甭管真的假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都爆出了將來電池成本會達到0.3元/度的成本價,雷軍曾說的十幾萬不夠電池錢直接打臉了。
事實上,如果三毛錢一度的成本,100度也才3萬元,而大多數高續航車也就是100度電。滿打滿算電池電控系統,五萬元也能搞定了,小米su7的成本還有多少?
雷軍既然已經否認了9.9萬、14.9萬和19.9萬,我們就不要往具體數字猜了按照小米手機的調性,18.99萬也不是不可能。
但如果雷軍被自己的營銷話術洗腦了,就像帝王被吹捧的穿上了新裝,那小米用戶就只能含淚送別小米汽車了。
我知道小米用戶不乏有錢人,但我更相信,小米能走到今天,不是靠那些有錢人支撐的。高攀不起的小米何必叫小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