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飛
小鵬X9,一台小鵬剛推出的「技術旗艦」。
放眼望去,全球首款標配後輪轉向的MPV、雙腔空氣懸架、全域800V高壓SiC碳化硅平台、XOS天璣智能座艙系統。
按理說,這四點就是小鵬X9技術的革新了。
然而,何小鵬這次「卷技術」直接「卷上癮」了。他在發佈會上表示,小鵬X9擁有200餘項科技和舒適配置。
核心就是技術領先,還量大管飽。
看在MPV向來是油車天下的份兒上,小鵬初入「貴圈」,卷一卷技術也屬人之常情。
問題在於,小鵬能「卷」動嗎?
發佈會上,是拼盡全力宣揚X9的「技術」,但在背後則是研發投入逐漸下降,向來以技術立足的小鵬汽車,正在成為一個讓人「看不懂的小鵬」——沒有強大的研發投入,小鵬還能維持自身技術領先的人設嗎?
降本先砍研發
就目前公布的蔚小理三家第三季度財報數據看,在營收層面,理想第三季度營收為346.8億元,蔚來達到190.7億元,小鵬則為85.3億元,排名最後。
整車毛利率方面,小鵬汽車跌至-2.5%,尚未回正;相比之下,蔚來的整車毛利率雖然同樣下跌,但仍有5.1%;理想汽車的整車毛利率則達到了19.8%,基本保持着相對穩定的盈利能力。
研發投入方面,2023年第三季度,小鵬汽車的研發開支為13.1億元,同比下降12.9%,環比下降4.5%;而與之相比,銷售及行政開支則同比增長4%,環比增長9.6%。
小鵬汽車對此部分開支上升做出的解釋為,由於向特許經營店支付的傭金增加所致。換句話說,一邊在研發費用上省下的,另一邊可能又投入到了銷售渠道中。
一個事實是,技術的創新,離不開充沛的研發投入。早在2023年1月28日,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何小鵬就表示,小鵬汽車會在未來五年持續進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每年的研發投入都會超過60億元。
目前來看,除了第四季度的財報還沒出來,小鵬汽車前三個季度研發投入總和為39.8億元,除非第四季度能投入到研發中20.2億,方才能兌現何小鵬年初的承諾。
何小鵬每年研發投入超過60億元的承諾,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會失信於公眾嗎?
當然現今的小鵬汽車,的確面臨著非常嚴重的生存危機,正處於整體虧損承壓、以價換量的戰略發展階段。
此背景下,降低研發投入,也是自救之舉。
問題在於,當下造車新勢力正進入到技術比拼的關鍵節點,尤其是隨着華為強勢進軍之後,小鵬本身的技術領先用戶心智一定程度上已經受到了很大衝擊。
一個例子是,在智駕越來越成為消費者選購因素之際,小鵬汽車大舉宣傳自家的智駕水平多麼領先、多麼智能,然而,一場懂車帝夜間AEB對靜態駕車的測試,卻揭開了小鵬汽車的遮羞布:小鵬G9、G6分別取得倒數第二和倒數第一的成績。
聯想到此前何小鵬與華為余承東關於AEB的「掐架」,此時的小鵬持續縮減研發投入,那麼技術領先的人設,自然可能也就不再牢固。
向銷售傾斜
縮減研發投入的同時,小鵬在增加銷售及行政開支。
2023年Q3財報顯示,小鵬汽車2023年第三季度銷售、一般及行政開支為16.9億元(2.3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的16.3億元上升4%,較2023年第二季度的15.4億元上升9.6%。
同比環比都在提升,也顯示出小鵬賣車的急迫。
事實上,整個2023年,小鵬的主基調之一正是銷售。無論從年初從長城挖來王鳳英,還是後續圍繞渠道和銷售體系的系列調整,都是直觀體現。
公開資料顯示,在王鳳英上任後主導渠道的商業模式變革,加速銷售網絡的優勝劣汰之後,於2023年3月,小鵬汽車內部組織結構將直營體系的汽貿團隊和經銷商體系的用戶發展中心團隊進行合併,實行統一管理。同時,將原有的北區、東區、中區和南區四個大區,調整為24個更細分的區域。
半年後再次變動。9月初,小鵬汽車召開渠道商會議,公布了一項名為「木星計劃」的渠道變革方案。該方案由王鳳英負責推進,旨在用經銷商模式逐步替換過往的直營模式,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市場覆蓋率。
一系列動作,但收效可能並不樂觀。
2023年1月-12月,小鵬汽車共交付新車141601台,而當年的目標是20萬台,僅完成了70%。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小鵬能交付14萬台新車,還是建立在以價換量的前提下,體現在財報中,就是汽車毛利率是負的。
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小鵬需要正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技術無疑將成為關鍵。
此前市場上廣泛認為小鵬身處車圈技術第一梯隊,但從現在看,小鵬汽車並不是一個沒有技術短板的木桶。
安信證券12月底發佈的研究報告則認為,2024年升級趨勢方面,智駕開啟無圖落地元年,智艙進入多模交互、多屏融合、主動交互的新階段。報告中特別提到,「近年來鴻蒙、魅族、蔚來等開始推出手機和車機共同的生態體系,實現生態融合、信息流轉、算力共享等,打造閉環體驗。」
隨着鴻蒙生態、小米生態為主的人車合一的生態進階,蔚小理都會面對一定的壓力。鴻蒙智行和小米澎湃OS,有可能將汽車的智能化進一步拉高至生態交互的高度。
這種競爭態勢下,何小鵬必須要有足夠的技術遠見,要為接下來的如何打造人車合一的生態加強技術研發投入。
而這些,都需要錢,都需要加大技術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