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還有沒有兄弟?


一個成功男人背後,有着一群男人。



1

13億捐贈



54歲的雷軍,又一次成為了焦點。


根據武漢大學新聞網消息,11月29日上午,武漢大學1987級計算機系校友,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向母校捐贈13億元人民幣。此次捐贈主要聚焦三個方向:支持數理化文史哲六大學科基礎研究、支持計算機領域科技創新、支持大學生培養。


武大130周年校慶,雷軍捐贈13億,確實夠大氣。資料顯示,這筆捐贈刷新了武漢大學建校以來單筆最大捐贈額,也是全國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筆校友個人現金捐贈。



而且在這次捐贈之前,從1997年開始,雷軍向武漢大學的捐贈總額就達1.3億元。


這幾天,估計全國的高校都在羨慕武漢大學。13億什麼概念呢?這麼說吧,全中國每個人出1塊錢,差不多才能湊夠這個數。就算你每天都中個100萬的大獎,也要連續中3.5年。


但對雷軍來說,這樣一筆巨款只是小意思。2023年胡潤百富榜上,雷軍以940億元的財富位列榜單第34位。按這個數計算,13億,只佔他總財富的1.4%。



很多人好奇,雷軍為啥這麼有錢?從財富構成看,目前雷軍的財富主要來自小米集團、歡聚時代金山軟件等幾家主要的上市公司。拿小米集團來說,雷軍持有的股份在30%左右。


此外,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時至今日,雷軍已經在中國創投界構築了一個龐大的資本版圖。根據Tech星球此前的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第一次投資以來,雷軍旗下已投出至少600家企業,包含多家上市公司,覆蓋IoT、文化娛樂、電商、金融等多個領域。從規模上看,雷軍的投資版圖在國內恐怕僅次於阿里系和騰訊系。



我們熟知的拉卡拉UC瀏覽器愛奇藝蔚來小鵬貨拉拉Boss直聘迅雷獵豹移動等知名企業背後,都有雷軍的身影。


雷布斯,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大佬。



2

「孤王」雷軍



儘管在商業和名譽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雷軍也有屬於自己的「落寞」。


時間回到一個多月前,國慶長假結束後,小米集團啟動又一輪架構調整,小米集團合伙人、高級副總裁、大家電部總裁張峰將於12月完成工作交接後離職。



資料顯示,張峰是代工行業老將,曾擔任南京英華達總經理。2012年,在雷軍的支持下,張峰離開南京英華達創辦江蘇紫米電子,這家企業後來被小米全資收購。


2016年,張峰正式加盟小米,先後主管手機供應鏈、智能硬件等業務,逐漸成為小米團隊核心成員。2020年8月,時任大家電部總裁的張峰與小米集團總裁王翔、國際部總裁周受資、中國區總裁盧偉冰一同升任小米合伙人。


由於是臨危受命,張峰一度被看做是小米的「救火隊長」。但誰也沒有想到,成為小米合伙人僅僅3年多之後,這位「救火隊長」就要離開了。


張峰不是第一個離開小米的核心成員。三年多過去,被雷軍稱為「下一個十年聯合創始人」的四個新合伙人里,王翔退居二線,周受資出走位元組,張峰離職——


只剩下盧偉冰一人繼續奮戰在小米一線。


拉長時間來看,這種落寞更為明顯,甚至有點蕭瑟。


小米成立之時,共有七位聯合創始人,人稱「小米七劍客」,分別是雷軍、林斌黎萬強黃江吉周光平洪鋒劉德。加上後來加入的王川,小米的聯合創始人又被稱作「八大金剛」。



但如今來看,這些元老走的走,退的退。周光平、黃江吉、黎萬強先後卸任小米高管職務並離開小米,劉德在2018年後基本告別業務一線,林斌在2019年後鮮少露面,洪鋒和王川相繼退出業務一線。換句話說——


八位元老,只剩雷軍一人奮戰在業務一線。


當年一起並肩戰鬥的兄弟,已經漸漸遠離。從這個視角來說,如今的雷軍宛如一個「孤王」。


當然,這並不是說「雷軍容不下合伙人」,有些合伙人確實是因為自身原因主動或被動地離開。但這種結果,的確令人唏噓。



3

還有硬仗要打



兄弟們陸續離去,雷軍肩上的擔子卻越來越重。


小米集團發佈的2023年第三季度未經審核業績公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實現營收708.94億元,較去年同期微增0.6%;經調整凈利潤約為人民幣60億元,同比大增超180%。


即便如此,2023年1-9月,小米營收仍同比下滑了7.6%。在此之前,自2022年第一季度起,小米曾連續6個季度營收錄得負增長。



這背後是基本盤業務的疲軟。2022年,小米的智能手機業務收入同比減少19.9%。要知道,這可是小米最核心的業務,營收貢獻近6成。究其原因,就是手機沒這麼好賣了。2022年,小米賣出手機1.5億部,同比減少了20.9%——足足少賣了4000萬部。


最新的第三季度,小米手機仍然承壓,智能手機業務營收同比下滑2%,同時手機出貨均價同比下滑了6%。


當然,不止是小米,全球的手機都不好賣了。Canalys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跌11.7%,為自2014年以來的最低谷。


也許是預感到手機行業已經日暮西山,雷軍把目光投向了汽車。2021年3月,小米集團正式宣布造車,雷軍親自挂帥。彼時,小米喊出的口號是——


預計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計劃2024年實現量產。


造車是真費錢。按照李斌此前的說法,新創企業想要造車,至少需要200億以上的資金準備。


財報顯示,2022年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投入為31億元,截至今年九月底的研發人員在3000人左右。按照雷軍的說法,今年還要繼續投入75-80億元用於造車。


但這還只是開始呢,目前蔚小理的員工都超過1萬人,研發投入也是小米的數倍,小米要追上這些前輩,還得使勁砸錢。


最新的消息是,數天前,小米汽車正式「亮相」工業和信息化部第377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外界調侃小米汽車終於拿到了「准生證」。



信息顯示,小米汽車產品商標為小米牌,為純電動轎車,生產企業為北京汽車集團越野車有限公司。兩款汽車採用不同電池,一款採用磷酸鐵鋰電池,供應商為比亞迪旗下的弗迪電池;另一款採用三元鋰電池,供應商為寧德時代


但對小米和雷軍來說,造車依舊是一場前路未明的豪賭。



4

尾聲



在造車這件事上,小米固然有其優勢,例如營銷網絡、營銷能力等。


但我們很早就分析過,汽車是一個產業鏈相當長的重資產行業,尤其需要技術沉澱和資金投入。這個行業既高度市場化,又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你看特斯拉,如果不是上海的巨大支持,估計很難有如今的產量與成就。


另一方面,以「性價比」發家的小米,並不擅長製造利潤。就算雷軍不缺錢,但小米的主營業務腹背受敵,花錢的地方並不少,把錢砸向前途未卜的造車事業,小米的資金鏈勢必會承受較大壓力。


更關鍵的是,商業世界非常講究入場的時機。按計劃,小米汽車最快也要2024年才能實現量產下線。按照行業預測,2024年新能源產品供給規模將超需求總和,預計中國市場上新能源產品達117款。到那時候,小米能不能撈上一碗湯都很難說。


這註定是一場硬仗。隨着元老兄弟們的離去,雷軍或許得重新問自己一句——


Are You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