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國供應趨緊之際,中國的私募股權(pe)投資者一直在向該國的半導體行業投資,金額已經創紀錄。
據報道,日本和荷蘭計劃效仿美國,限制向中國大陸出口芯片技術和設備。2022年10 月,美國禁止向中國大陸出口使用美國技術在任何地方製造的芯片。面對這些日益嚴格的限制,中國正在尋求支撐其國內芯片製造行業,而其 pe 行業正在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 pitchbook 的數據,總部位於中國的私募股權基金向全球該行業投入了 101.2 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流入了中國公司。最近的交易包括華泰國際私募股權基金本月以 17.5 億元人民幣(約合 2.571 億美元)投資江蘇先科半導體。
由於半導體芯片在商業和軍事被廣泛應用,相關技術成為美中競爭的焦點,這也是全球芯片供應鏈逐漸本地化這一更廣泛趨勢的一部分。
中國私募股權公司最大的投資大多在國內,2022 年,以建廣資管為首的投資聯合體以 94.5 億美元收購清華紫光集團位居榜首。
同樣的投資者在 2017 年以 27.5 億美元收購荷蘭半導體公司nexperia。英國去年對 nexperia 進行了審查,並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命令其剝離位於該國的一家芯片工廠。
平均pe約9倍
中國大陸疫後復常,正推動經濟加快增長,除了熱炒的復常受惠股以外,對經濟周期敏感的板塊,顯然也值得關注,半導體板塊是其中之一。2022年對半導體行業是惡夢,加息、疫情、戰亂、供應鏈及消費電子產口品需求不振等問題,都在壓抑行業表現,而股市的反應就是殺估值及不停調低盈收預期;再加上美國重擊內地發展先進半導體,半導體股似乎沒有看好的理由。
然而,過去三個月,半導股絕不失色,由2022年10月低位計,龍頭股中芯國際屬表現最差,最多升25%;華虹半導體則升106%,而asmpt及晶門半導體分別升38%及94%。上述股份雖有分化的表現,但正好反映投資者對半導體股份的疑慮及憧憬。
中芯方面,該公司正銳意發展半導體先進制程,而這正是美國科技戰中所針對的部分,因此中芯難以購入有關設備,未來發展遂受到一定的局限,股價反彈也力弱。至於asmpt,該公司是半導體封裝設備的龍頭,行業進入去庫存期,半導體設備的資本開支也變得謹慎,因此公司預期去年第四季的收入,出現按季倒退,反映內地因疫情,制約生產及供應鏈的問題嚴重。收入展望差,因而壓制股價在反彈時表現。
反觀華虹及晶門半導體,核心產品均以成熟製程為主,不受美國的打壓,而內地鼓勵建立半導體供應鏈本地化,兩者直接受惠。 營運方面,華虹收入第三季創歷史新高,達6.3億美元,毛利率則按季擴闊3.6個百分點至37.2%;而第四季指引與第三季持平,毛利率在35%至37%之間,整體趨勢不俗。 至於晶門,為無晶圓廠半導體集團,專門設計、開發及銷售集成電路芯片產品,中期盈利按年急升逾倍,收入增長45%。從業績看,兩股均佳,是以在見底反彈中,表現最為強勁。
2022年12月中,美國商務部突然宣布額外將24家中國公司納入美國實體清單,禁止有關企業購買美國產品和服務。
此等公司大多數與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有關,包括長存、寒武紀科技。為應對新形勢,預期內地未來將積極支持並加快對科技、硬件技術及半導體行業的本地化和研發。而在中央經濟會議上,中央將主要產業政策確定為擴大國內消費、加快建設現代產業及聚焦供應鏈安全,推動產融結合。由此,市場預期今年首季,中國大陸將有更強的半導體產業扶持政策出台。 此外,重啟經濟較預期早,手機大廠小米集團也看好今年手機出貨形勢;而吉利汽車則調高今年汽車銷售目標至165萬部,估計第二季後,消費、投資的信心將改善,推動半導體行業更快走出低迷。
基於股價跑前,相信半導體股仍有動力,目前他們的平均市盈率僅約9倍,估值並不昂貴,且是政策受惠股,即是經濟復常的非熱門板塊,也是值得關注。
預計2023年中有望出現估值擴張
半導體產業在電子行業中所處的重要地位、較高的技術壁壘、業績具有較高成長性,故市場通常給予半導體行業較高估值水平。歷史上半導體各大指數,在所有時間點市盈率(pe)水平均高於a股平均pe,大部分時間也高於電子行業pe。
另一方面,由於半導體行業業績周期性波動較強,且受到市場關注度高,其pe波動水平也較傳統行業更高,pe波動區間下至30倍、上達180倍。
2022年4月以來,半導體板塊各指數估值在歷史底部震蕩,目前各指數pe均在40倍左右,處於3年期10%分位附近,預計2023上半年,整體估值仍在底部震蕩,2023年中則有望出現估值擴張。
*聲明:本文系原作者創作。文章內容系其個人觀點,我方轉載僅為分享與討論,不代表我方贊成或認同,如有異議,請聯繫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