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購物中心最大的挑戰是零售難,無法與線上平台去競爭。因此,普通的所謂創新就是去零售,百貨基本上去了,大賣場也面積縮小或不招了,將零售面積越調越小,店鋪比例越調越少,紛紛轉為體驗類業態,增加餐飲、電影院、冰場、兒童遊樂場等。以至於同行見面時談及業態配比,似乎誰的配比高誰就代表落後,甚至覺得面子都掛不住。
11月16日至18日,以「謀變煥新 創造未來」為主題的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第十七屆)2020年會在成都世紀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聚焦「雙循環下商業地產的機遇與挑戰」,探尋行業「新戰略、新消費、新運營、新機遇」,共謀後疫情時期商業地產的新方向。
年會主席、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工作委員會會長王永平在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第十七屆)2020年會上表示,減少一定比例零售,增加部分體驗無可厚非,既符合消費者趨向,與線上平台相比,也算是發揮了比較優勢,是線上替代不了的,顧客必須到店消費。但是要指出的是,也斷然不是一轉體驗就靈,也不是凡體驗即勝零售。
事實上,當前市場上好的體驗品牌並不多。不少品牌形態體驗化了,但或是集客能力不夠強,或是叫好不叫座,坪效上不去,租金貢獻不高,體驗業態低層次惡性競爭問題也已經凸顯。以餐飲為例,好餐飲也有天花板,受翻台率制約,還有午餐與晚餐的不均衡問題,項目靠近商務區的則午餐旺、晚餐冷,靠近居民區的則反過來。兒童業態周末人氣爆棚,但是周一至周五則常常冷冷清清。
王永平認為,商場的創新必須面對零售下滑難題,但是不能簡單地去零售化、大幅降低零售比例,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他認為,今天實體商業中零售的困境,既有電商平台衝擊的問題,更有零售自身創新不足的問題。中產階層普遍步入消費升級階段,但是許多產品品質與品位有待提升,無法適應消費者新的需求。
而年輕人則追求產品獨特性與高性價比,我們品牌需要捫心自問:我們的產品做得夠好了嗎?王永平以全球會員制商店COSTCO為例,全世界的COSTCO賣場都是全零售,沒有一點體驗業態,為什麼銷量仍然賣得那麼好。上海門店營業面積才一萬多平方米,一年銷售已經實現20億元人民幣,是傳統超市業績的七八倍,主要是靠商品的高性價比與自有品牌的獨特性。本土的SKP以年銷售150多億的單店業績傲居世界商場榜單,但是它就只是個以零售為主的百貨店。
名創優品做線下零售也走出了一條康庄大道,短短八年時間門店開到了全世界幾十個國家,最近還成功上市。他們說是一直在做極致的產品,包括簽下了許多超級IP聯名限量款。因此,我們商業創新不能停留在玩概念、玩模式,回歸商業本質是做好產品。新產品+新零售才是好零售。零售的創新還可以是探索零售體驗化。王永平近期去「而意」門店調研,那是日本設計師創立的騎行新品牌,以收藏級單車展賣為主,同時還有簡餐、咖啡店及社群運營,現在在北京太古里、嘉里中心、朝陽大悅城等商場開店以後反響不錯。
王永平強調,如果購物中心解決不了零售創新問題,那麼購物中心就永遠活在電商的陰影里,就不能算真正的成功!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