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假精緻正在毀掉年輕人的生活
引言
最近一篇題為《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的名媛觀察者》的文章突然走紅。文中極為生動地描寫了一些年輕女性用「拼多多」的「拼」方式攀附所謂的「名媛」生活,如「拼」豪華酒店的昂貴下午茶、「拼」古馳絲襪等等。他們無非就是模仿某種所謂「上流社會」或貴族式的生活,來打造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的個人形象。除此之外,根據媒體調查,還有5.99元炫富實拍圖及方案、98元修改朋友圈定位、帶你跑遍全球的軟件等打造個人形象的產業鏈。這種「精緻」俗稱假精緻。
1、朋友圈: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
在2020年微信平台發佈的《2019年微信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微信月活躍賬號數為11.51億,較去年同期增長6%。
由此可見,微信成為了我們當今使用最為頻繁的社交平台,我們無時不刻在用微信來保持我們的人際傳播,並且常常通過各種渠道添加或認識新的好友,在不知不覺中好友列表裡的「好友」逐漸增長,其中有熟悉的好友,也有區區「點贊之交「的好友。而朋友圈則是微信主要功能之一,慢慢的衍變成「看朋友圈去了解某人的性格和愛好」,因此許多人更為關注自己朋友圈分享的東西,通過圖片、視頻、分享音樂等方式去打造他們的朋友圈,呈現他們所願意讓觀眾了解的形象。
微信朋友圈是虛擬的自我展示和社交空間,是基於真實生活和社交又不同於真實社交生活的存在。在這裡,使用者進行有選擇的自我表露,其中每個文字、每張照片都是精心挑選和修剪後的「擬態化」狀態,而非真正的生活場景。
社會學家戈夫曼曾談到,人在社會生活中需依據不同的社會規範扮演不同社會角色,需進行特定角色扮演的地方叫前台,而較為私密、沒有觀眾、可放鬆休息的地方叫後台。但隨着微信朋友圈的普及,人們熱衷於在朋友圈展示本來私密的後台生活,也喜歡在屏幕後觀看他人的生活,這就導致了後台的前台化。
後台前台化一方面使人有「被監督」感,從而激勵人們進行更良性的生活方式,打開微信朋友圈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在其中進行早起打卡、讀書打卡、健身打卡等,這表明微信朋友圈具有督促人們塑造良好生活習慣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後台前台化也導致了使用者的「被觀看」感,從而在發佈生活狀態時不自覺希望呈現出更理想化的自我,導致了自我的「失真」。例如,人們會通過修圖來使發佈的信息更接近自我期待,而非真實生活中的形象。
2、朋友圈的點贊符號
如上圖,若是你在小紅書中搜索關鍵詞「朋友圈」,會出現「朋友圈點贊句子」、「朋友圈點贊圖」等有關於點贊的聯想關鍵詞,由此看來,大多數人對於朋友圈點贊這一回事還是十分的在意。
百度百科上的解釋,「點贊」一詞本是網絡語言,來源於各大網絡社區的「贊」功能,後被引申為對網絡上的某個內容(諸如一條帖子、一篇文章或者一條微博等)表示贊同和喜愛。Hayes等人將「點贊」概念化為不需要指定語言表達的,能夠促進通信與交互的類語言交流形式。點贊不僅能表達對內容的認同,還可以表達對他人的關心、鼓勵等,能夠讓被點贊對象感覺到關懷與關注,是典型的源於雙方「互動」的意義構築,正是在此種「你來我往」的交流溝通之中,傳統觀念中的朋友情誼得到延展與維繫。
小小的點贊行為其實是涵蓋多元意義的非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包括動作、表情、姿勢等,在人類交往活動中,非語言符號的運用相當普遍。米德認為,人與人的交往是意義互動的過程,而意義的傳遞就是通過符號的使用。點贊作為非語言符號,其本身是一種社會互動和意義傳遞的工具。
3、「假精緻」的背後,是虛榮心在作祟
精緻是無止盡的事情。態度上,我們不能說只有達到頂級的精緻,那才是真精緻,別的都是假精緻。但如果說朋友圈裡發著工位整潔的照片,真實的場景常常是鍵盤旁放着咬了一半的蘋果、吃完未扔的外賣盒子、雜亂的筆筒,這就是假精緻,不是因為他無法整潔,而是因為他不去整潔。
那當我們在追求「精緻」時,我們到底是在追求什麼?是在追求自我的提升和滿足,還是在追求「得到贊同和關心的短暫快感」?
其實,對象徵符號追求的偽精緻,是活在被定義的「流行」審美標準下的精緻主義的僕從。「假精緻」的背後不止折射出了年輕人個人消費觀念和心態的問題,也有一些客觀因素,比如一些銀行、金融機構沒有深入調查了解信用卡申請者的個人財務狀況,甚至為了完成業績還大肆宣傳誤導年輕人辦理許多信用卡等。
「假精緻」一方面可能會讓沉溺其中的年輕人增大經濟壓力,從而掏空自己、禍害家庭、透支未來;另一方面還會助推以消費為目的、為消費而消費的社會風氣,潛移默化中形成無節制的物質享受的風氣。
從更加積極的一面來說,為了實現「精緻」,為了讓自己「更精緻」,人還能激發內在的動力,去做更好的自己,獲得更好的收入,或者按照「精緻」的說法,實現自己的「財務自由」。
完
參考文獻:
1. 萬卉英.微信朋友圈個人形象建構的特點[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1):92-93.
2. 劉映陽.微信朋友圈符號互動的邊界與隱私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0):89-90.
3. 天歌. 朋友圈的「精裝修」[N]. 湄洲日報,2020-10-24(002).
4. 胡春陽,《人際傳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徐菲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