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小筆記】早期投資的「術」(1)盡調淺談

2020年10月02日20:48:23 科技 1377

一、從信息角度看投資

與直觀的認識不同的是,投資人並不經常直接跟錢打交道。實際上,跟投資人互動最多的是信息。在投資活動中,投資人基於信息,做出各種各樣的判斷,其中的一小部分判斷,變成了投資決策。投資的金額只會影響收益或者損失的大小,但是影響投資成敗的,是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分析。「股神」沃倫·巴菲特曾說過:我的工作就是閱讀。《投資最重要的事》的作者霍華德·馬克斯則明確指出:投資者本質上只有兩種優勢——信息優勢或者分析優勢。

驅使筆者利用2020年的國慶假期寫這組文章的,是有感於市面上談論投資之「道」的文字太多,而研究投資之「術」的文字太少。對於投資來說,最重要的肯定是「道」,但是如果沒有「術」的支撐,「道」就會變成空中樓閣。筆者和所供職的投資機構是「價值投資」的擁躉,但是僅憑價值投資的原理和思想,是無法做好投資的。投資工作的性質,更像工匠的手藝活而不是科學家的理論研究。

上世紀60年代,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汽車企業反超美國汽車企業,靠的是「持續改進」。顛覆式創新總是很難,而漸進式改進卻可以持續進行。對於投資人來說,如何提高獲取信息的維度和質量,如何在紛繁複雜、相互矛盾的信息中做出恰當的理解,如何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判斷,都是可以不斷修鍊和精進的。

本組文章聚焦於早期投資的「術」——如何跟信息打好交道。在投資機構的項目投資流程中,盡調和判斷,是跟信息獲取、處理和判斷密切相關的。這組文章,主要討論早期投資的盡調和判斷。本篇先從盡調談起。

二、什麼是好的盡調?

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簡稱「盡調」或者「DD」)是投資機構投資流程中的重要環節。盡調主要包括業務盡調、財務盡調和法務盡調。對於早期投資來說,業務盡調的佔比非常高,因此本文主要講業務盡調。

盡調的目標是什麼,這是首先需要考慮清楚的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驗證前期獲得信息的真實性和全面性;為分析項目的投資價值、風險獲取和處理信息。

基於這個目標,一次好的盡職調查應該是由以下要素構成的:

好的盡調=問題意識+充分信息+科學思維+理性思考

1.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就是在盡調過程中,要反覆、慎重考慮的關於項目的核心問題。不同項目的核心問題是有較大差別的,有的是核實前期得到的關鍵信息、有的要驗證項目的投資價值是否成立、有的是要發現項目的潛在風險、有的是研究行業的競爭格局……

因為受限於各種因素,盡調很難面面俱到,因而必須是有側重點的。問題意識可以引導盡調的重點方向。從這個角度,盡調和判斷是密不可分的。缺乏問題意識的盡調,很可能是流於表面的,對於後期投資判斷的支撐是不足的。因此,項目人員在忙碌的盡調工作中,必須經常提醒自己要為哪些核心問題尋找答案;投資機構應該在盡調開始前要求項目人員梳理盡調核心問題,並在盡調完成後有針對性地進行回答。

2.充分信息

在盡調中,充分獲取信息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輕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盡調中獲取的信息總體上分為兩類:項目方配合提供的和投資機構自主獲取的。前者主要是關於企業本身的信息,後者主要是行業信息。獲取前一類信息,決定性因素是企業方的配合度和誠信度,後者則是投資方的行業積累。

【投資小筆記】早期投資的「術」(1)盡調淺談 - 天天要聞

早期項目投資有很多不利條件,但是一般而言,初創期企業的配合度和誠信度是比較好的,有利於投資機構的信息獲取。但是企業方仍然有可能由於融資的緊迫性,提供帶有誤導性的和片面性的信息。驗證企業方提供的信息,有兩個非常實用的辦法——多信源交叉驗證和長周期跟蹤。多信源交叉驗證是指將訪談信息與書面信息、不同訪談對象之間的信息進行交叉驗證,尤其是比較關鍵的信息,一定要有多個信息源。長周期跟蹤,則是對企業進行長時間的跟蹤和走訪,注意企業提供信息的時間先後的一貫性。但是,不管用什麼方法,前提是企業創始人是一個誠信正直的人。對於這一點,要多留心,多從細節觀察。一旦發現創始人的誠信度有問題,盡調就應該停止了。

在早期投資的信息獲取中,更為關鍵的是投資機構的行業積累。筆者所供職的投資機構內部對產業投資機構下過一個定義:自帶行業認知和資源的投資機構。可以說,早期投資機構必須是產業投資機構。行業積累是個慢功夫,短則數年,長則十數年,而且要投入巨大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極其考驗投資人的背景和耐心。如果要上升到整個投資機構,則要求這家機構必須是一家長期主義的機構。

3.科學思維

對於好的盡調來說,帶着問題意識獲取了大量有效信息,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對信息的處理。因為信息來源不同、質量參差不齊、既有信號又有噪音、互相之間缺少邏輯關係等原因,第一手的信息還只是「數據」,仍有待加工成可以支撐投資判斷的信息。為了加工好信息,投資人工具箱里需要有兩樣趁手的工具——科學思維和理性思考。

關於什麼是科學思維,科普作家汪潔整理了十五個要點:

(1) 能區分事實和觀點;

(2) 了解科學和技術的區別;

(3) 知道什麼是信息源;

(4) 能大致判定信源可靠度;

(5) 能用統計眼光看現象;

(6) 能區分先後關係和因果關係;

(7) 能區分因果性和相關性;

(8) 懂得基本的邏輯規則;

(9) 知道什麼是類比,什麼是邏輯推演;

(10) 了解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概念;

(11) 了解科學共同體是怎麼回事;

(12) 能區分哲學思辨和科學思考;

(13) 能明白經驗不等於規律;

(14) 知道大樣本雙盲對照實驗的含義;

(15) 能判斷一個觀點是否具備可證偽性。

這十五個要點,盡調中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到。比如科學共同體的概念,有助於我們思考創業公司所選擇的技術路線將來是否會成為主流的問題——相比於分析技術路線本身的優缺點,更有效的方式是去看行業大公司選擇的方向。

客觀地講,科學思維是反直覺的,因此人總是難免犯這方面的錯誤。但是相比於後文要講的反人性的理性思考,掌握科學思維還是相對容易的。投資人應該注意時常對自己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同時注意保持嚴謹謙遜的態度。從筆者的經驗看,盡調中因為缺乏科學思維而最常導致的錯誤,就是對來自於企業的信息缺少甄別。對於企業方提供的信息,必須始終用懷疑的眼光——是否帶有較強的主觀性?提供的是事實還是觀點?邏輯上嚴密嗎?有紮實的事實依據嗎?目前的發展趨勢可以線性外推嗎?

這篇先到這,下一篇重點討論下盡調中最難做到的一點——理性思考。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探秘vivo影像之美,與X系列技術溝通會共同見證卓越藍圖 - 天天要聞

探秘vivo影像之美,與X系列技術溝通會共同見證卓越藍圖

前段時間的vivo X系列新品發佈讓我們記憶深刻,而剛剛結束結束的「影像新藍圖X系列技術溝通會」也十分精彩,這次溝通會不僅告訴了大家vivo在影像領域的最新成果,也讓粉絲們對vivo影像背後的故事有更多了解,在vivo影像的發展歷程中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方面,vivo通過自主研發,不斷提升自身的影像技術實力,另一方面,vivo...
華為再次亮劍,鴻蒙系統亮點多多 - 天天要聞

華為再次亮劍,鴻蒙系統亮點多多

5月15日,華為夏季全場景新品發佈會簡直是一場視覺與科技的盛宴,看得我熱血沸騰!不得不說,華為這次真的是大招頻出,新品多到讓人眼花繚亂!先說說那個華為MatePad 11.5 」 S吧,一亮相就讓人眼前一亮!它的設計簡約而不失時尚,屏幕清晰得讓人彷彿置身其中。
【新機】升級了個寂寞?藍廠新機發佈 - 天天要聞

【新機】升級了個寂寞?藍廠新機發佈

昨天晚上藍廠發佈了新機iQOO Neo9s Pro,機子採用了6.78英寸1.5K 8T LTPO直面屏,支持144Hz刷新率。搭載天璣9300+,前置1600萬像素,後置IMX920主攝+5000萬超廣角。電池容量5160mAh,支持120W快充。新增白色版本,用上了白色玻璃後蓋,顏值確實提升了不少。不過還是塑料中框+短焦指紋。12+256GB 2699元
AI Agent在哪些行業領域會產生影響? - 天天要聞

AI Agent在哪些行業領域會產生影響?

在如今飛速前進的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AI)技術的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角落。在這一浪潮中,Agent AI智能體以其卓越的能力脫穎而出,它通過模擬人類智能行為,能夠勝任一系列複雜任務,並在多個領域展現出了其無法替代的價值。
續航王者vivo Y200系列掀起購機狂潮,618購機可享多重福利優惠 - 天天要聞

續航王者vivo Y200系列掀起購機狂潮,618購機可享多重福利優惠

智能手機的選擇五花八門,但有一條賽道被vivo獨佔,那就是長續航。剛剛發佈的vivo Y200系列憑藉其超長的續航能力和輕薄的設計,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用戶的關注和好評,徹底改變了行業續航的基準線。如今Y200系列新品已正式開啟預售及首銷,期間購機可享多重福利優惠。
【現場】人工關節集采續約開標:企業代表「不緊張」,多家報價壓線進 - 天天要聞

【現場】人工關節集采續約開標:企業代表「不緊張」,多家報價壓線進

界面新聞記者 | 唐卓雅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5月21日,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採購協議期滿接續採購(下稱「人工關節續采」)在天津東麗湖恆大酒店國際會議中心開標。此次續標的產品範圍與2021年的首輪集采相同,包括髖關節(陶瓷-陶瓷類、陶瓷-聚乙烯類和合金-聚乙烯類)和膝關節,採購周期由兩年延長為三年,採購需求量為...
產品經理談一談:水果店應該怎麼開 - 天天要聞

產品經理談一談:水果店應該怎麼開

這幾年,不少人都計划著整個副業,或者以後被畢業了去做什麼。有準備擺攤的,有準備開咖啡店開書店的,也有人準備開水果店的。只是工作這麼久了,相關的經驗能否平移過去?如果用產品思維來看,我們做一個店面,需要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