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台灣省的芯片產業,一般都會想到台積電,甚至台積電被稱為台灣省的「護島神山」,可見台積電在台灣人眼中的地位,芯片製造技術和市場份額也都遙遙領先。
當然,台積電主要是台灣芯片產業的引領者,台灣省不只有台積電,另外還有一家代工企業進入全球前五,那就是聯電,但近兩年拼不過中芯國際,開始尋求新出路了。
聯電雖然成立時間比台積電還早,但跟台積電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量級,台積電崛起後一直和三星穩移居全球晶圓代工行業第一梯隊,並且還是拉開較大差距的全球第一。
聯電雖然在台灣省內排名第二,前些年還能排到全球第三位,但跟台積電的差距越來越大,不僅體現在芯片製造技術上,市場份額也不例外,如今更是被中芯國際超過。
導致聯電出現如今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初放棄10nm及以下先進制程研發。
聯電當年連世大半導體也比不上,台積電正在加速發展時,張汝京在中國台灣省創立了世大半導體,之後發展速度非常快,大有趕超台積電之勢,迅速引起張忠謀關注。
後來,張忠謀強行併購世大半導體,之後台灣省內再沒有跟台積電競爭的代工企業。
當時,張汝京之所以同意台積電併購世大半導體,是因為張忠謀答應他之後會去大陸建晶圓廠,但張忠謀根本沒有履行承諾,張汝京一氣之下獨自跑到了大陸建晶圓廠。
也正是因為張汝京的到來,我們才有了如今引以為傲的中芯國際。張汝京先生一方面是為遵從父親願望,另一方面是因為有強烈的愛國心,於是來大陸創立了中芯國際。
當時,張汝京面對的困難非常大,不僅缺資金、缺人才,西方又限制購買半導體製造設備,但這都沒有難倒這個「建廠狂人」,自己籌集資金,還帶來了一大批技術人才。
重點是,還通過個人關係,找美國教會做擔保,才買到製造設備,讓中芯國際起步。
之後,在張汝京的努力下,中芯國際進步非常快,大有排到全球第三的勢頭。因此也引起了張忠謀的注意,於是就起訴中芯國際,導致後來張汝京不得不離開了中芯國際。
再往後,中芯國際雖然起起伏伏,但依然在向前發展,後來迎來了梁孟松博士,中芯國際製程開始迅速前進。近幾年,雖然美方不斷擴大限制,但中芯也迎來了好機會。
通過大舉建廠,提升成熟製程產能,中芯國際迅速超過聯電、格芯,成為全球第三。
與此同時,聯電於2018年和格芯先後宣布放棄10nm以下先進制程研發。當然,這個決策在當時來講也算不上錯,畢竟研發先進制程耗費太多,主營成熟製程更合適。
但隨着形勢不斷變化,芯片製程不斷向微縮演進,現在來看僅從事成熟製程,恐怕就只能越來越落後了,並且效果已經開始顯現,一直排名全球第五的中芯都超過他們。
因為美方芯片限制,大陸加速發展成熟製程,聯電開始面臨更激烈的大陸同行競爭。
於是,近日日媒《日經亞洲》發佈消息,聯電正在評估進軍先進制程製造的可行性。
根據日媒信息,援引知情人士透露,聯電開始探索6nm先進制程工藝,因為智能電視和汽車,以及先進的Wi-Fi、射頻(RF)、藍牙、AI等芯片,都在採用6nm製程。
但對於聯電來講,最大的障礙就是龐大的資本支出,因為聯電今年的資本支出僅18億美元,所以聯電可能考慮跟英特爾合作,目前正合作12nm,接下來擴大到6nm。
對此,有外媒直接評價道,聯電已經錯過重要時機了!別說實現6nm不容易,即使跟英特爾合作實現了,恐怕從中分一杯羹也不容易,因為連三星代工都討不到機會了。
再說了,聯電還不想自己投資,想找英特爾合作,今年資本支出僅18億美元,如何能實現先進制程,難怪連中芯國際也拼不過,中芯國際今年資本支出都超7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