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玄戒O1芯片,是自主研發還是披着自主研發的樣子貨?
小米發佈會之後,關於玄戒O1的質疑聲不絕於耳。
小米發文說,所謂「向ARM定製芯片」是違背事實的無稽之談。
玄戒O1是小米玄戒團隊歷時四年多自主研發設計的三納米旗艦SoC(系統級晶片),其中基於ARM最新的CPU、GPU標準IP授權,但多核及訪存系統級設計、後端物理實現完全由玄戒團隊自主設計完成,並非網傳採用ARM提供的完整解決方案。
雷軍也轉發了這篇文章,全力背書玄戒O1。
這次風波,倒不是無中生有。
因為上周四小米發佈玄戒O1之後,ARM公司也發佈了一篇新聞稿,說小米玄戒O1是「Custom Silicon」,翻譯過來也就是定製芯片。
不過隨後ARM公司重發新聞稿,刪掉了關於定製芯片的說法。
很多不明就裡的網民認為,即便ARM刪掉了定製芯片的說法,小米玄戒O1依然是ARM公司的產品。
這種看法,是對芯片設計有巨大的誤解。
首先一點,凡是手機芯片,全球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繞過ARM的架構。
PC時代,英特爾和AMD是雙雄並立。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基於ARM架構的手機芯片,成為主流。
不管是專門的芯片手機廠商,高通、聯發科,還是手機廠商自研芯片三星、蘋果,都是基於ARM授權的架構。
即便是華為的海思麒麟芯片,依然是基於ARM架構。
不過使用ARM架構,也有兩種合作模式。
一種是ARM深度參與,提供整套集成方案,是一個交鑰匙的模式,相對簡單。
另一種是使用ARM授權的標準CPU和GPU核心模塊,自行完成多核架構、系統級設計和後端實現等關鍵環節,蘋果華為都是採用這種模式。
現在小米說自己使用的不是第一種模式,而是第二種模式,也就是比肩蘋果和華為,是充分的自主研發。
雷軍說,小米一直有芯片夢,要成為一家偉大的硬核科技公司,芯片是必須攀登的高峰,也是一場繞不過去的硬仗。
小米既然做芯片,那就犯不着再用ARM的深度定製,自己掌握核心技術不好嗎?
咱們當然不能聽雷軍的一面之辭。
4年時間,小米在玄戒項目投入135億,今年還要投入60億。
這個成本,說實話要遠遠高於定製芯片的價格,小米總不至於,是當冤大頭,花大價錢,買了一個樣子貨吧?
不過即便是自主研發,掌握了核心科技,小米玄戒的路子,也不好走。
越高端的晶片研發費用越高,成本越大,風險越高。
這需要巨大的手機銷量,攤薄研發成本。
這不是一代手機能夠解決的,甚至需要幾年迭代,逐漸實現盈虧平衡。
比如華為海思麒麟芯片,前幾代一直虧損,一直到2014年華為Mate7,才真正一炮走紅,實現了飛躍。
一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1330萬台,真正使用玄戒O1的小米15S Pro版,能賣上百萬太,已經是奇蹟。
高通和聯發科芯片銷量有幾億,即便小米一年賣出5000萬台,也難以支撐對芯片的需求,從投資效益較低看,這筆投資得不償失。
雷軍也承認,3nm芯片每一代大約需要投資10億美金左右,如果只賣100萬台,每台手機僅芯片的研發成本就超過了1000美金。
雷軍最好的預期是,搭載玄戒O1芯片的硬件,銷量破千萬,也就把研發成本攤薄了,每台硬件100美元。
自研芯片,就是要脫幾層皮。
即便一代成了,還要看後邊迭代,沒有三五代持續迭代,根本不算能在這個領域立足。
小米自己的前車之鑒,就是澎湃S2流片失敗,幾個億打了水漂,小米自研芯片陷入困境。
就算小米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自研芯片大獲成功,還會面臨跟華為一樣的困境。
小米量產3納米芯片,肯定會引起美國商務部的警覺。但美國是否會動手,還要看小米後續的研發,是不是會列入美國實體清單。
不管怎樣,小米玄戒是迎來了開門紅,中國自主芯片又多了一家,祝福小米,祝福中國芯片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