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韭菜財經v

在數字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交織的時代浪潮中,萬物新生集團(愛回收)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子產品回收及以舊換新平台,憑藉對循環經濟的深刻洞察迅速崛起。
成立十餘年,公司以「讓閑置不用,都物盡其用」為使命,構建起覆蓋回收、檢測、再銷售、環保處置的完整產業鏈,成為資本市場和環保領域的雙重焦點。
然而,在高速擴張與模式創新的光環下,用戶信任危機、盈利壓力與行業競爭等挑戰亦如影隨形。
創新者的突圍:萬物新生的核心競爭力
在全球循環經濟浪潮中,萬物新生以「變廢為寶」的商業模式站上風口。通過整合回收、分揀、再銷售的產業鏈閉環,這家企業不僅重構了電子消費品的生命周期,更以技術驅動和ESG實踐樹立行業標杆。然而,創新者的光環背後,是商業邏輯與社會價值的複雜博弈。本節將剖析其如何以模式、技術、責任「三駕馬車」開疆拓土,在紅海市場中撕開一道差異化的生存裂縫,同時為後續的隱患埋下伏筆。
1. 模式創新:全產業鏈閉環構建護城河
萬物新生通過「愛回收」(C2B回收)與「拍機堂」(B2B交易平台)、「拍拍」(B2C零售)三大業務板塊,形成從回收到二次流通的完整生態閉環。這一模式突破傳統回收行業「小散亂」的痛點:前端以2600餘家線下門店和京東等電商平台入口獲取流量,中台依託自動化分揀與智能質檢系統提升效率,後端通過拍賣機制實現殘值最大化。2023年數據顯示,公司年處理電子產品超5000萬台,單日質檢產能突破8萬台,規模效應顯著。
2. 技術驅動:AI質檢重塑行業標準
針對二手電子產品非標化難題,萬物新生自主研發「拍機俠」自動化檢測系統,通過200餘項檢測指標與AI圖像識別技術,將質檢時長從40分鐘壓縮至2分鐘,準確率達98%以上。這套系統不僅降低人工成本,更通過數據積累形成動態定價模型,使回收報價透明度提升30%,成為吸引用戶的核心賣點。技術壁壘的構建,讓公司在與閑魚、轉轉等綜合平台的競爭中佔據差異化優勢。
3. ESG實踐:撬動商業價值與社會責任槓桿
據測算,每台手機循環再利用可減少約82公斤碳排放。萬物新生通過規模化運營,累計減少碳排放超400萬噸,相當於種植2200萬棵樹木。這種環保敘事不僅獲得政府政策支持,更與蘋果、華為等品牌商的以舊換新計劃深度綁定,形成B端合作壁壘。2023年,公司聯合頭部廠商推出「碳積分」體系,用戶可通過回收行為兌換消費權益,推動環保意識向消費行為的轉化。
光環下的裂痕:商業模式痛點浮出水面
高速擴張的敘事往往掩蓋暗流涌動的危機。當萬物新生以「環保先鋒」的形象收割資本與政策紅利時,用戶投訴激增、盈利疲軟與數據風險等問題正悄然侵蝕其根基。二手經濟的非標屬性與人性博弈,註定這是一場信任與效率的持久戰。
1. 信任危機:質檢流程的「黑箱」爭議
儘管標榜技術透明化,但黑貓投訴平台顯示,近三年針對萬物新生的投訴量超1.2萬條,其中60%涉及「壓價」「惡意損壞檢測」。用戶普遍反映:郵寄回收的手機在平台檢測後出現「神秘劃痕」或「隱性故障」,導致估價驟降80%以上。儘管公司推出「保價服務」和全程錄像功能,但檢測過程仍由單方主導,消費者難以有效舉證。這種「裁判員兼運動員」的角色衝突,持續消耗品牌信譽。
2. 盈利困局:規模擴張與成本控制的悖論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萬物新生營收同比增長35%,但凈利潤率僅為2.1%,遠低于海外同行The RealReal的8.7%。重資產模式下的成本壓力凸顯:線下門店租金占運營成本25%,自動化分揀中心單座投資超5000萬元,疊加持續攀升的營銷費用(占營收比15%),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為提升毛利率,平台被迫提高服務費率,導致部分商戶流向閑魚等低傭金平台。
3. 數據隱憂:隱私安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電子產品回收涉及用戶通訊錄、支付信息等敏感數據。儘管萬物新生宣稱採用國際認證的數據清除技術,但2022年仍有媒體曝光其合作商戶違規恢復手機數據並轉賣的案例。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積累的海量設備流通數據(包括用戶換機頻率、機型偏好等)存在被用於大數據殺熟或過度商業化的風險。在《個人信息保護法》實施背景下,數據合規成本可能成為新的增長掣肘。
破局之道:從規模競賽到價值深挖
當行業從野蠻生長步入精耕細作,萬物新生的轉型已迫在眉睫。單純的流量爭奪難以為繼,唯有重塑信任體系、挖掘增量市場、延伸服務鏈條,方能在競爭中突圍。
1. 信任重建:引入第三方監管機制
針對質檢爭議,可借鑒日本AUCNet的第三方認證模式,邀請行業協會、消費者組織參與檢測標準制定,同時開放用戶遠程視頻監檢通道。在數據清除環節,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擦除過程可追溯,並定期接受第三方審計。信任機制的完善將直接提升用戶留存率——研究表明,信任度每提高10%,復購率可增加18%。
2. 服務下沉:挖掘低線城市增量市場
當前萬物新生門店主要布局一二線城市,而拼多多旗下「快團團」已通過社區團購模式滲透至縣城市場。公司可藉助京東的物流體系,在低線城市設立區域分揀中心,通過「上門回收+即時抵扣」組合拳搶佔增量。同時針對老年群體推出語音導購、家庭隱私清除指導等適老化服務,拓寬用戶基本盤。
3. 價值鏈延伸:從回收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與手機廠商合作開發「硬件訂閱服務」,用戶按月付費使用設備,到期後可選擇更換新機或買斷所有權。這種模式不僅能穩定回收貨源,還可通過保險、維修等增值服務提升ARPU值。此外,布局動力電池、光伏組件等新興回收領域,可打開千億級的新市場空間。
未來展望:在循環經濟的浪潮中校準航向
政策東風與資本熱錢的加持下,中國二手經濟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突破3萬億元。但萬物新生面臨的不僅是商業競爭,更是對行業生態位定義的爭奪。當「可持續」從營銷話術變為生存剛需,企業需在規模擴張與合規成本、短期利潤與長期價值之間找到新平衡。
萬物新生的困境折射出整個二手經濟行業的集體焦慮:如何在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規模擴張與精細化運營之間找到平衡點。隨着歐盟《電池法案》要求2030年廢舊電池回收率達70%,中國「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2025年再生資源利用規模達5億噸,政策紅利將持續釋放。但企業若不能解決內生性矛盾,可能陷入「大而不強」的陷阱。
對萬物新生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打敗競爭對手,而是重構行業價值標準——當「循環」不再只是生意,而是滲透到生產、消費、回收每一個環節的基礎設施時,企業方能從交易平台進化為生態組織者。這條路註定漫長,但正如其創始人陳雪峰所言:「我們不是在撿破爛,而是在搭建通向可持續未來的軌道。」或許,只有跨越眼前的荊棘,才能抵達真正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