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記刺耳的警鐘。
曾風靡一時的美國 ai 陪伴機械人公司embodied正式關停旗下公司主打的兒童情感機械人 moxie最近迎來了最後的告別。
身後創始人paolo pirjanian博士深耕機械人領域多年,曾經對產品的完美性有着如喬布斯和馬斯克一樣的執着。moxie誕生之際,創始團隊曾將它描述為 「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機械人朋友」。
破產之前,embodied曾在一級市場有過一段高光時期,投資方囊括了英特爾旗下風投intel capital、豐田的 ai ventures、亞馬遜的 alexa 基金、索尼創新基金和 vulcan capital等。但最後資金告罄,投資人在看不到商業前景後徹底放棄了它。如此一幕,令人沉思。
創業十年,倒在行業盛宴時
公司視頻里,一個小女孩哭着和她的機械人朋友告別。
女孩對面是一款專門為兒童設計的機械人,它的身體呈藍綠色,面部是會模仿常規表情的屏幕,底盤像一個不倒翁,兩隻手臂還會興奮地拍打。這個機械人叫moxie,具備人臉識別、語音交互等功能,可以像朋友一樣和孩子對話、做一些互動遊戲。
它的締造者是一家2016年成立的機械人明星創業公司embodied。
embodied的創始人經歷頗為坎坷。還在15歲時,paolo pirjanian就以難民身份來到丹麥,最終自己一路讀到博士畢業,移居美國。博士期間,pirjanian研究的方向正是「多機械人系統協作」,這也為他的未來埋下伏筆。
2001年,pirjanian進入一家美國初創公司任首席科學家,並主導開發全球首個商用視覺導航系統。10多年後,所在公司被掃地機械人巨頭irobot收購,pirjanian隨之加入,後成為irobot的首席技術官。
pirjanian發現,兒童早期社交情感學習對成長至關重要,但傳統教育工具難以個性化滿足需求。於是創業念頭開始產生。2014年,pirjanian帶着領團隊做各類跨界研究,發現5-8歲孩子更易對具備表情反饋的機械人產生信任感,這項研究後來被寫進新公司的商業計劃書,成為moxie機械人「情感交互」功能的理論基礎。
直到2016年,pirjanian決定離職創業,embodied誕生。
成立之初,embodied就是一個成熟的團隊,成員大多來自頭部企業,並有着各個領域的深厚經驗,公司也在成立不到半年就已經有了一個正在運行的機械人原型。2020年,王牌產品moxie正式誕生並投入市場。
這款機械人最初是為自閉症兒童設計,此後逐漸以5-8歲的普通孩童作為主要用戶,首次進入市場時,預售價格高達1500美元,並且在購買第一年後每月還有60美元的訂閱費。
儘管當時就已經有不少業內人士和媒體質疑過是否有人願意買單,但moxie發佈之初,仍然因為獨特的設計和技術創新引起了不小轟動,還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20年最佳發明之一」。
然而好景不長,moxie發佈不到5年,最終以告別收場。
「我們遺憾地宣布,embodied, inc.將立即停止所有運營……所有moxie機械人服務將在幾天內停止運行。此後,設備將保留基礎離線功能,但云端服務將不可用。我們理解此舉帶來的困擾,但因財務限制無法處理退款,深表歉意……」
moxie正式宣布關停,正值全球機械人的產業浪潮席捲之時。
估值20億,何以隕落?
至於破產原因,embodied在公告中給出了答覆。
「儘管我們竭盡全力尋求其他資金,但仍然未能完成一輪關鍵融資。領投方在最後階段退出,導致公司失去繼續運營的可能性。」
在此之前embodied曾拿下過多輪融資,包括2019年前後獲得由英特爾旗下基金intel capital領投,亞馬遜alexa fund、索尼創新基金跟投的2000萬美元a輪融資;2021年初完成4000萬美元b輪融資,估值一度推高至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億)。
此後,embodied團隊也擴展一倍,但據離職員工向當地媒體透露,硬件成本居高不下,單台moxie生產成本超800美元。直到一年後,moxie銷量未達預期,訂閱內容更新頻率從「每周」降至「每月」,用戶續費率暴跌。
2023年,pirjanian和團隊試圖尋求收購,據悉潛在買家包括谷歌與樂高。這個估值不到此前風光時期的一半,但最後還是因為技術整合成本過高而談判破裂。彼時,moxie已經進入市場3年,embodied仍未盈利。
儘管公司將破產歸因為融資沒能及時到賬而導致運維困難,但進一步來看,更直接的原因還是始終無法實現健康的商業模式。
以embodied的主打產品moxie為例,這款機械人單機成本超500美元、售價高達800美元(約5800元人民幣),導致普通家庭無法承擔,復購率還不足5%。相比之下,同期熱銷的編程教育機械人定價僅200美元左右。
過高的成本是團隊過於理想化的極致追求,忽視了教育市場的真實需求。從moxie的產品設計來看,技術團隊期待做出一個"完美的情感機械人",例如動態表情系統就配備了6個微型伺服電機,過多增加了硬件成本。同時創始人paolo pirjanian拒絕簡化產品功能,不僅導致成本過高,還忽視了快速迭代原則,耗費18個月追求"完美版moxie"。
這樣極致的產品和技術追求似乎與喬布斯對蘋果、馬斯克對特斯拉的要求如出一轍,他們正是因此而成功。但是,相比手機與電動車,embodied切入的賽道相對細分,並不足以支撐這種追求。
moxie聚焦於5-10歲高收入家庭兒童,這一群體不僅在美國佔比較低,且還有同期成熟產品衝擊,陪伴機械人的需求也沒有足夠的迫切性;甚至後續投入市場後,兒童隱私合規成本都難以被覆蓋。這些都是無法迴避的硬傷。
或許,長期無法看到商業化希望徹底耗盡了投資人的耐心,最終決定放棄這個明星項目。
這時embodied在融資過程中的戰略誤判暴露了出來。因moxie前期技術優勢足夠吸引人,公司估值明顯過高,迫使後續融資必須維持增長神話,管理層不得不選擇冒險擴張。這也導致公司花掉大量資金開拓歐洲市場,但這個市場對教育機械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豐滿,最終走向懸崖。
一記警鐘 機械人等待洗牌潮
有人說,embodied的失敗是學術思維主導產品和商業化的具體體現,換句話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技術派理想坍塌的故事。
我們把視野拉回國內。今年春晚,宇樹科技機械人的一段秧歌舞表演將具身智能賽道徹底推向高潮。此後一段時間裏,國內具身智能項目融資風暴,估值隨之飆升。有數據顯示2025年前兩個月,中國具身智能機械人投融資交易達成27起,規模44.5億元,已經接近2024全年。
直到不久前,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一句「批量退出人形機械人公司」暴論,引發極大爭議。
不可否認,商業化問題幾乎是所有具身智能和機械人行業繞不過去的坎。其實在embodied之前,大洋彼岸的美國就已經有過不少失敗教訓:明星公司anki、家庭機械人公司jibo等都在一陣爆火後迅速隕落。
同時,賽道過於火熱,估值虛高,其實不少一級市場投資人都已經提醒警惕泡沫化。這也是任何一個極具想像力的賽道都會面臨的情況。
有人向左,有人向右。
目前來看,更多人選擇了長期主義「人形機械人是一個長期有潛力的賽道,需要投資人相信行業的未來,一同陪跑,才能看到更大的價值。」
正如經緯創投創始合伙人張穎那一句:「時間拉長,人形機械人賽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其實稍早之前,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就提醒過,當下行業面臨的挑戰,主要在於投資人對短期成果的急切期待與技術實現落地所需的較長周期之間存在衝突。大家往往過度關注技術短期內的變革,卻低估了其長遠發展潛力。具身智能行業需要點耐心,需要有長期投資意願的資金注入,以助力行業穩健前行。
於是我們看到,具身智能機械人融資依然繼續星海圖接連完成a2、a3輪系列融資,總融資額超3億元;千尋智能宣布完成5.28億元人民幣pre-a輪融資;智元機械人完成騰訊領投的新一輪融資;它石智航(tars)已完成1.2億美元天使輪融資……
歷史經驗表明,每一項前沿科技都需要不斷試錯、不斷淘汰,最終才迎來曙光。這期間,勢必會有如embodied這樣開局不錯卻草草收場的先行玩家,最後也一定會誕生出偉大的公司。
失敗者與成功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同樣重要,至於能否押中後者,才正是真正的考驗。當浪潮退卻,才能看清誰是被衝上岸的珍珠,誰是隨波逐流的浮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