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資深影視從業者、AI IP《山海奇鏡》《無名特攻隊》導演、製作人陳坤在科普中國「科普共創 探索無界」——科普正能量創作者活動中帶來演講《「金箍棒」在手,效率翻筋斗——AI 技術賦能創作》,分享 AI 技術如何改變影視行業的創作模式和未來。
以下是陳坤的演講節選:
各位下午好!我是導演陳坤,在傳統影視行業摸爬滾打了 20 多年後,我現在完全變成了一個AI IP 創作者,同時也是一名 AI 影視創作技術的傳播者、科普者。
AI 技術如何改變影視創作?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2017 年,我參與了張藝謀導演的節目《跨界冰雪王》,並擔任執行總導演。當時,張導的電影《長城》正在首映,我有幸和張導一起看了首映。
在看完電影回錄製基地的路上,我問張導:「為什麼這個片子里的饕餮做得像蟲子一樣,為什麼不能把它做得更智能一些,像《山海經》里描述的那樣更有神韻?」張導的回答特別直接,說因為我的預算就只支持我做這麼多格的畫面,如果要讓它變得更智能,那需要更多的篇幅去講述它,也就需要更多的預算。
圖片來源於陳坤演講PPT
這正是傳統影視特效製作的一大痛點——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創意的發揮。
大家再來看看我們基於《山海經》做的 AI IP《山海奇鏡》的一個小片段:
別看它只有短短 5 秒,如果用傳統的影視流程來做這一小段特效的話,需要經過建模、貼材質、掛骨骼、驅動、渲染等一系列複雜流程,耗時好幾天。但現在我們通過文生圖、圖生視頻,可能 10 分鐘就拿到結果了。
AI 技術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試錯成本。過去,一個千萬級的項目可能需要投入 100 萬才能驗證創意,如今,幾萬元就能快速確定方向並投入製作。
更重要的是,AI 打破了傳統影視製作的線性工作流程。
在傳統影視製作中,工作流程是線性的:先寫劇本,再創作分鏡,接着搭建場景,然後拍攝,最後進行後期製作。每個環節必須依次完成,創意修改往往意味着推倒重來。
而 AI 技術則打破了這種限制,可能編劇在寫劇本的時候,美術就同時開始了場景的設計,導演在構思分鏡的時候,角色形象可能已經開始調整了,甚至後期特效也能在前期概念階段就開始嘗試。多個環節我們可以並行推進,創意也可以得到即時的呈現,修改再也不需要漫長的等待。
圖片來源於陳坤演講PPT
這意味着我們在開發 IP 時,可以同時探索多種內容形態,如遊戲、電影、電視劇、漫畫、短劇、小說等。我們不再需要按部就班地線性開發,而是可以並行探索、即時驗證、快速迭代。每個創意都能成長為一個宇宙,每個故事都能衍生出無數平行世界。
AI 技術在影視創作中的
現有能力與局限
目前 AI 技術的能力究竟如何?我想從三個方面分享我的體會。
1.AI 是「金箍棒」,而非「孫悟空」
AI 並非萬能,它更像是《西遊記》中的金箍棒,雖然能大能小、隨心所欲,但必須靠人來使用才能發揮價值。AI 的創作過程始終由人類主導,它只是幫助我們快速將創意落地的工具。
2.AI 是「法寶」,而非「劫難」
許多人擔心 AI 會帶來失業潮,但其實,AI 更像是幫助我們變得更強大的法寶。就像過去老師用蠟板油印試卷,如今已被 Word 和打印機取代,但老師並未消失。未來,AI 可能會像 Word 和 Excel 一樣普及,而被淘汰的可能是那些不會使用 AI 的人。
3.AI 是「現實」,而非「神話」
我的公司已經完全從傳統影視轉向 AI 影視製作,我經常跟小夥伴們分享的一句話是:每天都是取經路上最難的一天,因為明天的技術只會比今天好。
圖片來源於陳坤演講PPT
不過,AI 技術目前也仍然有很多局限。
例如,在科學紀實類影片中,AI 的「幻覺」問題尚未完全解決。越是專業、小眾的領域,AI 越容易「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普通人可能沒有辦法看出來。因此,AI 目前更適合玄幻題材,而非對物理真實要求較高的現實題材。
但技術是日新月異的,我們也在不斷嘗試突破。作為一個影視從業者,我也希望和大模型的研究者,包括各個領域的科普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起攜手共進。就像孫悟空再厲害,也需要八戒、沙僧的配合,需要唐僧的指引。在AI 時代,這種協作會變得更加重要。
策劃製作
作者丨陳坤 資深影視從業者、AI IP《山海奇鏡》《無名特攻隊》導演、製作人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