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聲音被誰「偷」走了?——AI聲音濫用現象調查→

2025年02月16日20:13:09 科技 1395

親耳聽到的就是真的嗎?未必。網絡平台上,AI聲音隨處可見。

從「張文宏醫生」推銷蛋白棒視頻「走紅」網絡,後被本人「打假」,到多位配音演員稱聲音被AI「偷走」,公開維權……「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和語音大模型應用的發展,AI合成聲音App大量出現,最快只需十幾秒便可「克隆」出來。與此同時,AI聲音濫用現象愈發突出,不時引發爭議。


你的聲音被誰「偷」走了?——AI聲音濫用現象調查→ - 天天要聞



AI聲音濫用不時發生


記者在某短視頻平台以「AI克隆聲音」為關鍵詞檢索發現,明星翻唱、新聞播報、吐槽點評等大量視頻涉及AI聲音,有些甚至出現不雅詞彙,不少視頻點贊和評論量過千。

而AI聲音濫用事件也不時發生,引發關注和討論。

在社交平台上,通過AI模仿惡搞各領域名人的音視頻不在少數。此前,短視頻平台湧現了大量AI模仿某知名企業家聲音吐槽堵車、調休、遊戲等熱門話題的視頻,個別視頻甚至還有髒話出現,一度登上熱搜。該企業家隨後發視頻回應稱:「相關事件的確讓自己挺困擾,也挺不舒服,希望大家都不要『玩』了。」

一些商家在短視頻平台帶貨時,通過AI模仿聲音技術將主播「變」為知名女明星、知名醫生,銷售服裝、保健品等相關產品,對消費者造成了嚴重誤導。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通過語音合成來模仿他的聲音進行直播帶貨,這樣的賬號「不止一個,且一直在變」,他多次向平台投訴但屢禁不絕。

胖東來創始人於東來的聲音也曾頻遭AI模仿,相關平台出現了大量與事實不符的合成視頻。胖東來商貿集團為此發佈聲明稱,多個賬號未經授權擅自利用AI技術手段生成於東來的聲音,加入誤導性文案,對公眾造成誤導和混淆。

記者了解到,有不法分子通過「AI換聲」仿冒一位老人的孫子,以「打人須賠償,否則要坐牢」為由,詐騙老人2萬元。類似的詐騙案件在全國已發生多起,有的詐騙金額達到上百萬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表示,在未經過授權、未進行標註的情況下,用他人聲音製作AI語音產品,尤其是「借用」公眾人物的聲音,很容易引起誤解,不僅會侵害個人信息安全,還可能擾亂網絡空間生態和秩序。




聲音是如何被「偷」走的?


AI如何生成以假亂真的聲音?受訪專家介紹,AI能夠「克隆」聲音,主要是依靠深度學習算法,即短時間內從採集的聲音樣本中提取關鍵特徵,包括頻率、音色、聲調、語速、情感等,將這些特徵記錄為數學模型,再通過算法合成。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實驗室工程師牛少東說,隨着算法越來越先進,在高性能設備和高精度模型的加持下,AI生成的語音內容從兩年前的「一眼假」升級到如今的「真假難辨」。

大四學生耿孝存最近經常在網絡音樂播放器中收聽幾首翻唱歌曲,他一直以為這些歌曲由某知名女歌手翻唱,後來才得知其實全部是AI合成的。「聲音逼真到我從來沒懷疑過。」耿孝存說。

AI聲音在最近一兩年時間內變得格外「流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說,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讓AI模擬聲音的門檻大幅降低。通過一些開源軟件和平台,沒有專業知識的普通用戶也能操作。

大量App能夠進行AI合成聲音,最快只需十幾秒。記者在應用商店搜索發現,相關App有數十款,下載量最高超千萬次。

記者聯繫了一款App的客服人員,對方表示,花198元就能解鎖付費會員,對着鏡頭說幾遍「12345」,AI就會根據聲音生成各類內容的出鏡口播視頻。記者操作後發現,通過這款軟件生成的名人聲音,基本可以以假亂真,且錄入名人聲音不需要提供任何授權證明。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AI模擬人聲在互聯網「流行」,有追逐流量和變現的目的。通過「克隆」名人聲音製作的惡搞、獵奇類視頻,在相關平台播放和點贊量均不低,有的甚至還被推上熱搜。發佈者也相應獲得流量曝光、粉絲增長、廣告收入等播放收益。

此外,「偷」人聲音也有不法利益驅動。國家金融監管總局2024年7月發佈的《關於防範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的風險提示》中提到,不法分子可能對明星、專家、執法人員等音視頻進行人工合成,假借其身份傳播虛假消息,從而實現詐騙目的。




多措並舉強化治理


用AI生成他人聲音,是否違法違規?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個人聲音中包含的聲紋信息具備可識別性,能以電子方式記錄,能關聯到唯一自然人,是生物識別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的敏感個人信息之一。

2024年4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宣判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明確認定在具備可識別性的前提下,自然人聲音權益的保護範圍可及於AI生成聲音。該法院法官認為,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使用或許可他人使用錄音製品中的聲音構成侵權。

近年來,有關主管部門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徵求意見稿)》《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一定程度上給AI技術使用劃定了紅線。

瀋陽等專家認為,關於人工智能應用產生的造謠侵權、刑事犯罪、道德倫理等問題,建議有關部門細化完善相關規則,通過典型案例、司法解釋等方式給予更為明確的規範指引,釐清法律法規邊界。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認為,需進一步強化人工智能倫理規制,超前部署人工智能風險研究,提前預判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

2024年12月,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發佈《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嚴格落實生成式人工智能內容審核要求,對在平台上使用、傳播的各類相關技術產品嚴格准入和監看,對AI生成內容做出顯著提示。

多位專家表示,各類社交網絡、短視頻平台要強化主動監管意識,及時發現、處理可能涉及侵權的AI生成作品;相關部門應繼續加大對利用AI技術進行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形成更加完善的常態化治理機制。

牛少東說,在AI時代,個人也要更加註意保護自己的生物特徵信息,增強法律意識,抵制他人侵權等行為。




來源:新華社

作者:邵魯文、溫競華

編輯:景晨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謝謝】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 天天要聞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2月9日,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同步發佈了控股股東「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的信息。長安汽車的控股股東是兵裝集團,而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是東風公司。隨即,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這兩家汽車央企將合併重組,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 天天要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電動車加強管理以後,要求機動車類型的車輛需要持證上路,但是老年人考駕照卻受阻,一方面有年齡的限制,另一方面偏遠山區考駕照不方便,所以在2025年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同時推出送考下鄉服務,還進一步的降低考駕照的費用,2025年起考摩托車駕照不難了。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 天天要聞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發佈會以技術切入,並全程圍繞安全展開。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率先登場,宣布2025年四季度將正式上市支持L3級智能駕駛的車型,他同時強調面向自動駕駛時代對智能駕駛技術、整車安全架構以及突發風險處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滿足更高的要求?馮興亞提到了「廣汽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 天天要聞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幾乎同一時間,積架路虎宣布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更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