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順應「互聯網+航運」發展模式的技術創新,滿足物流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新需求,引導相關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今天(2月28日)上午,上海海事法院舉辦「跨境物流電商平台糾紛與海事司法服務保障」專題研討會,發佈《上海海事法院關於物流電商平台糾紛案件審理指南》(以下簡稱《審理指南》)。來自物流電商企業、相關行業協會、海事仲裁機構、知名高校專家及律協相關專業委員會資深律師,以及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海事法院相關負責人和法官代表參加。

《審理指南》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海上貨運代理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法規,在對多家物流電商企業走訪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形成,旨在為審判人員處理物流電商糾紛案件提供審查要點、審理思路以及責任歸屬的指引和提示。

▴ 點擊查看大圖 ▴
重點聚焦
新業態下國際物流運輸
近年來,跨境電商新業態不斷發展,貨運代理作為跨境電商的配套產業,其數字化轉型相伴而生,運營規則日新月異,在物流運輸領域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當前,貨運代理行業物流電商平台糾紛案件愈發頻繁地出現在當下海事審判實踐之中。傳統的國際貿易貨運代理已經開始向跨境電商全程物流轉型,出現了「海外倉」「門到門」「FBA頭程」等物流服務。上海海事法院在處理跨境物流電商糾紛過程中發現,當下面臨著案由確定、事實查明、法律適用等多方面困境。
《審理指南》緊扣物流電商企業普遍關注的新問題,對跨境運輸貨物報關價格與清關價格不一致下的貨損認定、境外目的港提貨等事項,提供一定指引,並結合管轄、保全、區塊鏈證據應用等要素,進行充實和完善,促進相關案件的適法統一。
走訪調研
深入了解行業一線動態
為緊跟貨運平台化供應鏈化大趨勢,回應海事司法護航物流行業數字化轉型新需求的工作要求,上海海事法院廣泛了解、深入研究了貨代行業電商化趨勢相關問題,做好前瞻性準備。
上海海事法院先後走訪上海、浙江等地物流電商企業,結合行業現狀,就物流電商平台的經營模式、發展方向、合規風險、司法需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與研討。在前期系列調研工作的紮實基礎上,《審理指南》積極探索適應航運發展的新業態,應對新挑戰,提出新業態下國際物流運輸的審判思路,以期為審判人員提供指引和借鑒。

定分止爭
明確劃分不同主體責任
物流電商平台究竟屬於服務供應商,還是貨運代理?在多起跨境物流電商平台糾紛中,上海海事法院發現平台主體的身份識別,成為了案件審理的關鍵點。
此次發佈的《審理指南》對此類關鍵點予以了解答。
➤ 一是對物流電商平台主體的精細劃分。將物流運輸服務和電商平台深入融合,對物流電商平台的主體進行進一步細劃,明確物流電商經營者、物流電商平台經營者、平台內經營者等不同主體的概念、所承擔的職能以及相互間的關係。
➤ 二是對物流電商經營者的身份識別。根據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約定以及實際履行行為對物流電商經營者的身份進行識別,以此作為最終責任認定和歸屬的前提。
➤ 三是以身份識別決定最終的責任歸屬。物流電商平台經營者根據其在履行物流運輸協議中的不同身份,分別承擔貨運代理人、承運人、平台居間服務提供者的責任。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暢所欲言,立足各自的行業實踐,結合自己的工作領域,針對涉物流電商平台糾紛的理論基礎、實務難點、應對措施等方面,展開了熱烈討論,對上海海事法院完善涉物流電商平台糾紛案件審理機制、發揮海事司法服務職能、構建良好航運法治環境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來源丨上海海事法院
文字:計茹涵、姜聖芃
攝影:周晨佳
▴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上海高院」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