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喵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都說AI眼鏡正迎來「iPhone時刻」,產業即將爆發。
但更加行業內的認知是:關鍵挑戰才剛剛開始。
為什麼?
因為用戶每天仍需充電2-3次,續航與常在線需求存在根本矛盾;因為國內廠商容易被Meta帶歪,走錯技術路線;更因為這個賽道不會像手機一樣被大廠統一天下。
在量子位最新舉辦的AI眼鏡沙龍上,來自小米、百度智能雲、李未可科技、影目科技的四位行業專家,一起給出了這樣新鮮獨到的業內見解。
除此之外,AI眼鏡何時能實現全民標配?為什麼未來不會再有APP?創業公司怎樣在大廠林立中突圍?異構雙芯如何破解功耗難題?
這些行業內外最關注的問題,在沙龍中也都有討論。
量子位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對分享內容及圓桌對話進行了編輯整理。希望能夠給你帶來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本次沙龍邀請的嘉賓分別是:
- 周文傑,小米Xiaomi Vela架構師
- 孔偉健,百度智能雲空間智能行業負責人
- 張建華,李未可科技合伙人、業務創新與商務負責人
- 楊龍昇,影目科技創始人、CEO
AI眼鏡產業鏈破局之路漸明
異構雙芯破解續航與常在線矛盾
小米Xiaomi Vela架構師周文傑深入分析了AI眼鏡行業當前面臨的核心技術挑戰。
他指出,行業目前遇到兩大瓶頸:高能耗問題和常在線能力不足。
從續航角度看,由於重量限制無法加入更大容量電池,行業平均電池容量僅在300毫安左右。在單SOC模式下,尤其是使用高通AR1等大核處理器時,續航問題更加突出。用戶每天需要充電2-3次,導致體驗感非常割裂。
從「Always-On」能力看,用戶期望AI眼鏡能做到即時響應、持續感知和無縫體驗,但續航限制使得真正的「常在線」能力無法實現。這兩個需求本身存在根本性矛盾。
針對這一行業痛點,小米Vela設計了異構雙芯融合系統。系統架構分為三層:Vela內核基於開源實時NuttX操作系統構建,增加了異構多核能力;服務與框架層封裝了6個子系統,集成端側AI推理框架;應用層支持native APP、快應用和跨端應用。
核心技術方案包括四個關鍵點:
- 任務卸載將圖像預處理、簡單語音指令等任務轉移到低功耗SOC;
- 持續監控實現24小時不間斷傳感器數據感知;
- 按需喚醒通過手勢、語音等在小核完成喚醒判斷;
- 無縫體驗通過大小核無縫切換降低延遲。
小米Vela的任務卸載技術覆蓋了AI眼鏡的主要功能模塊。在顯示方面,針對MicroLED單色屏和全彩屏,完全在小核支持圖標、導航等基礎顯示,不依賴第三方SDK。音頻方面,喚醒詞識別和音頻通路都在小核獨立運行。藍牙和WiFi的完整協議棧也已移植到小核,可在大核休眠情況下保持長連接服務。
技術優化效果顯著:顯示功耗節省90%,音頻功耗節省75%,藍牙功耗節省60%。底層RPC通信服務通過多種物理傳輸封裝,通信帶寬提升70%,支持主流OS和RTOS。
小米Vela的快應用框架專門優化了交互體驗,平均啟動時間400毫秒,單應用系統內存佔用僅450KB。框架支持一套源碼、一次開發、多屏適配,設備覆蓋量超過15億,開發者超過3萬,月活用戶超過7.5億。
2024年小米Vela全面擁抱開源,推出OpenVela面向全球開發者。目前已有60家廠商加入合作夥伴計劃,354家芯片平台完成適配。
未來APP或將不復存在
百度智能雲空間智能行業負責人孔偉健從產業趨勢角度分析了AI眼鏡的發展路徑。
他指出,當前AI眼鏡已具備iPhone4時刻的特徵,Ray-Ban Meta(Meta與雷朋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鏡)一代和二代截至今年Q1銷量約400多萬部,與歐克利聯名產品年底目標衝刺1000萬副。
孔偉健將市場參與者分為三類:
- 第一類是做音頻耳機的廠商,將AI眼鏡定位為耳機的升級品或替代品;
- 第二類是整備型企業,將眼鏡定義為下一代全新終端,旨在取代手機;
- 第三類是營銷及渠道賦能企業,具備強大的消費端服務能力。
從技術和實用性角度,他認為主打語音攝像及輕交互的路線是未來2-3年內比較能打的方案,核心思路是先替代手機20%-30%的場景。
孔偉健強調,AI眼鏡的崛起不僅是設備形態變更,更是基礎設施和交互框架的變革。
從Web2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到Web3的AGI網絡時代,應用不再以具體APP形式存在,而是通過分佈式網絡由Agent自動獲取、總結並主動推送服務結果。
為此,百度智能雲構建了AI眼鏡雲腦智能化框架,將語音、文字、視覺能力全鏈路封裝閉環。僅需接入端側300多KB的SDK包體,就可適配Android、Linux等系統,讓終端具備耳、口、眼等能力。
在音頻優化方面,百度智能雲重點將音頻算法放在雲端而非端側,避免端側功耗過大和性能不佳問題。一個SDK全部接入包含降噪、增益、VAD和聲紋全鏈路封裝。基於這套框架,客戶端到端音頻延遲1.3秒,語音打斷0.8秒,端到端視覺處理2秒內。
百度智能雲對適配AI眼鏡的雲腦框架作出如下定義:
- 一個全球分佈式高可用算力基座;
- 三個服務,即音頻增強服務、多模態大模型服務、雲渲染流化服務;
- 四個交互形態,包括語音交互、視覺交互、數字助手交互和複雜任務交互。
孔偉健總結認為,好的AI眼鏡需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是一副好眼鏡,具備時尚性和定製性;其次是適應AGI邏輯的OS;第三是擁有強大的雲腦服務中樞。未來架構將是「輕終端強雲腦」的服務模式。
創業公司靠AI能力突圍
李未可科技合伙人、業務創新與商務負責人張建華坦誠分享了關於創業公司的生存思考。他直言公司首款產品「從先驅做成了先烈」——重達87克且功耗過大,整體銷量與公司的預期不符,儘管這款眼鏡在CES等國外展會上比較吸睛,也有不少同行購買。
他分析了主要原因:
- 首先是眼鏡太重,87克的重量導致戶外人群佩戴2-3小時就有壓力;
- 其次是功耗問題,兩年前AI眼鏡供應鏈還非常不成熟;
- 第三是4G模組功耗太大,開啟數據卡僅能使用40分鐘,加上拍照只能拍15-20分鐘。
經過技術沉澱,李未可轉向從音頻眼鏡切入市場。張建華認為,對消費者來說,音頻眼鏡在市場教育和AI理解方面是比較好的入手選擇。
對於創業公司如何在大廠林立中生存,張建華強調必須有自己獨到的地方。為此,李未可構建了ZeroAgent智能體系統,在用戶和多個Agent之間建立路由機制,同時構建用戶的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打造更懂用戶的智能體。
在技術實現上,公司要求團隊了解各家大模型的優劣勢,根據不同場景和用戶需求調用不同的後台大模型。比如以搜索功能為例,海外用戶和國內用戶、搜新聞還是搜天氣,每家模型的優劣勢都不一樣。
李未可已與國內外主流大模型廠商建立對接:國內包括百度、豆包、阿里通義,海外包括Google、微軟等。
在應用場景方面,李未可重點打造幾大核心功能:其翻譯功能支持100多種語言,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調用不同的後台大模型;記錄功能、個性化導遊功能,與國內地理位置數據公司合作一起構建Agent。
張建華表示,李未可與其他廠商最大的不同是有自己的WAKE-AI模型進行多步驟路由和篩選,其核心競爭優勢在於構建了真正為用戶服務的個性化可穿戴小模型。
虛擬名片開啟AI社交時代
影目科技創始人、CEO楊龍昇提出了更為前瞻的產業願景。
他強調,AI眼鏡不應該只停留在模型化的虛擬助手,而應該成為現實生活的延展。
據他所說,影目不為造智能硬件而出發,而是希望建造一個融合AI和AR能力的真實世界桃花源。他們認為AI和AR的最終形態不是超級應用,而是融入現實世界,從而打造新的生活方式。
影目推出的INMO GO是市面上第一款真正具備AI能力的眼鏡,由翻譯、提詞和AI問答三個核心功能組成;INMO AIR3則是全球第一款1080p一體式的智能眼鏡,具備無需連接手機的獨立運行系統、空間巨幕體驗和多任務分屏系統。
楊龍昇分享了兩個他們在應用場景的創新探索:
第一個是虛擬名片系統實現AI社交。當兩個人在封閉區域都戴着眼鏡時,可以編輯自己的身份標籤,包括工作、個人喜好等信息,實現陌生人之間的智能社交匹配。
第二個場景是AI導覽打造「實體元宇宙」,在商業街和景區,用戶戴眼鏡可以獲取商品信息、衣服信息、店鋪評價等。這種體驗讓AI和AR能力真正融入現實生活,幫助用戶更好地與世界相處。
楊龍昇描繪的未來場景是:街上每個角落都有AI的NPC幫助規劃路線、介紹美食,朋友約飯時提供社交輔助,商場購物時可以虛擬試穿。
這種實體「阿爾法城」讓每件事都被AI和AR微妙而恰當地增強。
他總結道,影目不想做冰冷的科技公司,而是希望成為未來生活方式的建造者。如果上一代硬件重在連接世界,影目則更想讓用戶和世界相處得更好,打造可感知、可共存的現實增強體驗。
除了以上分享之外,量子位還和三位嘉賓進行了圓桌對話。
共同探討了關於AI眼鏡行業當下、未來的諸多挑戰與機遇。對話亮點包括:
- AI眼鏡用戶接受度比去年提升3-5倍
- 小米不會統一AI眼鏡天下
- 國內廠商不要被Meta帶歪
- 售價2000元以內才能進入大眾市場
- 內容開發者迎來最佳入局節點
……
具體內容如下~
圓桌實錄
AI眼鏡3年內全民標配
量子位:怎麼看目前第一批AI眼鏡收穫的市場反饋?
李未可科技張建華:基於我們了解的有限數據來看,首先AI眼鏡企業大家現在還都比較苦,言外之意還都沒有賺到錢,有一些還處在前期的融資階段。
第二,從銷售數據上來看,大家過得苦並不是壞事,只有從苦中才能熬出來。我們也堅持到第四年了,我們熬到不下牌桌。
今年實際上還是面臨比較好的趨勢,因為從今年DeepSeek之後,它實際上對市場做了一次教育,我們線上的銷售數據遠比我們線下渠道的銷售數據增長得要快得多。
對於真正有自己獨特之處的企業來說,再熬一熬,春天應該不遠了。
影目科技楊龍昇:相對前幾年,今年算是沒那麼苦的一年。
前幾年AI眼鏡還是科技或數碼愛好者在買,但從去年年底開始,用戶群體出現明顯變化,一些大眾用戶開始湧入進來了,大家對AI眼鏡的接受度至少比去年提升了3倍甚至5倍。
直觀反饋到影目科技的數據上,今年一季度GO2眼鏡的銷量同比去年翻了5倍。
從應用場景上來看,能感受到消費者對AI眼鏡的期待不只局限於拍照,影目科技現在在做的一些功能,像翻譯、AI智能提詞、AI問答等,已經讓一些大眾用戶開始願意買單了。
這是整個行業目前發生的一大變化,不過這只是開始,我認為AI眼鏡第一步就是從簡單的工具助手開始,第二步可能會延伸到娛樂場景,這些都是用戶想要去嘗試的方面。
AI眼鏡距離全民標配可能越來越近了,差不多三年內吧。
百度智能雲孔偉健:站在雲廠商的角度,其實我們是更加樂觀的。因為我們看到,AI眼鏡這個品類終於獨樹一幟地跑出了自己的定位,包括它的能力也在逐漸收斂和具象化。
我們前期投入框架,去定義了什麼叫做「輕終端強雲腦」,無論是考慮AI眼鏡的功耗、佩戴性,還是應用服務的豐富度,未來在AGI或Agent的網絡架構之內,它的內容一定是在雲端上跑的。
我們中國有這麼好的網絡基建和算力基建,我們不可能白白浪費,大家一定會應用起來。
我覺得中國市場比國外市場更加具備落地性,因為放眼全球,中國的數字基建仍然是最強的。這麼強的高密度內容交互、即時性的交互,海外並不見得比中國的基礎環境要好。
有一部分角度可能認為AI眼鏡的消費主力市場在海外,但中國目前是iPhone出貨量最大的地方,所以說消費單價不足以解釋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不如海外市場。
小米不會一統天下
量子位:怎麼看AI眼鏡行業當前所處階段?「百鏡大戰」開始了嗎?不同AI眼鏡的差異點體現在哪裡?
李未可科技張建華:從最早的電子相框,到平板電腦,再到智能盒子、智能電視、手機等,其實每一次新的技術演進都會經歷類似「百鏡大戰」的階段。
技術曲線就是在跨越鴻溝,我們覺得AI眼鏡已經不在溝的左邊了,而是已經在溝的右邊了。
換句話說,「百鏡大戰」階段是必須的,第一是教育市場,第二是培育認知,第三是技術和應用的成熟度、渠道、品牌等會經歷優勝劣汰的過程。「百鏡大戰」並不是新鮮的東西,在任何行業,尤其新技術來了之後,它會是必經的階段。
那麼我估計也就一年多的時間就不存在「百鏡大戰」這回事了,但是缺少這個階段的話,AI眼鏡行業肯定是起不來的。
差異化方面,也有特別多的規律和模式出現。有人說大模型就像回到了1995年的移動互聯網時期,其實AI眼鏡行業也一樣,比如大廠在構建自己的生態,它們一定是生態的玩法。
而對於toC的創業公司來說,差異化優勢可以來源兩方面:
- 第一是你的硬件在設計上要具有獨特性,能夠持續領先3~5個月;
- 第二是需要對大模型和軟硬結合的產品有更深的理解。李未可的做法是通過構建Agent,以此跟各個大廠進行交流合作。
影目科技楊龍昇:我覺得「百鏡大戰」會一直持續下去,智能眼鏡賽道可能存在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
有一個很簡單的數據(可以支撐),在座的所有人基本不會存在兩個人買了同一款眼鏡的情況。
相比於手機、手錶這些產品,眼鏡對個性化和差異化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會傾向於——智能眼鏡可能將來會更像眼鏡賽道的樣子,它會百家爭鳴,每個人有不同的差異化、個性化的點。
雖然小米很強大,但我不太覺得小米會統一天下。 因為每一家AI眼鏡肯定會找到自己專屬的用戶人群,每個人群對於鏡框、眼鏡的核心功能、常用的場景、價格段的需求全部不一樣。
它跟之前做手機完全不一樣,手機是相對同質化、越到最後越拼性價比的品類。而眼鏡是需要針對不同的差異化人群,去對差異化的功能和體驗、包括外觀進行深耕,它就有可能存活下來,所以一年以後我覺得它仍然是「百鏡大戰」的狀態。
李未可科技張建華:其實不矛盾,我主要表達的是在軟件層面(會統一),但從外觀上來說眼鏡絕對不是個標品。
像ODM(原始品牌製造商)對眼鏡的總結就是「小巧、輕便、酷」這5個字,我覺得非常到位。
我剛才說的是眼鏡的操作系統,甚至是一些標配的用戶體驗,比如說眼鏡的響應度、翻譯的準確度要達到什麼程度,它應該慢慢會通過「百鏡大戰」得到基本的benchmark。
但外觀絕對是千變萬化的,是因為眼鏡本身最頭部的也只是占1%到百分之幾的市場份額,無論是眼鏡渠道還是品牌。
影目科技楊龍昇:關於每一家AI眼鏡它面向的人群和差異化的點不一樣,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要追求極致性價比的話,那這個產品它從芯片傳感器、到支持的參數、功能的定位等方面,相對就會做一些妥協。
但如果你要追求的是面向時尚人群的話,我們可能會去拔高產品的外觀材質,然後會用一些更貴的貴金屬,在功能上會做一些更酷炫的東西;如果要主打年輕化,在內容上面我們也要做一些差異化,比如年輕人更喜歡一些偏向於《Pokémon GO》這種社交娛樂的內容,所以AI眼鏡沒辦法做成完全開放的生態體系。
追求不同的差異化,對應的投入方向是完全不一樣的——從上游的供應鏈、對於整個器件的選型,再到內容的開發、定價的策略等方面,其實全部都不一樣。
其中肯定也有共識的東西存在,比如眼鏡芯片可能至少需要滿足幾個核、拍照的分辨率至少要達到多少,這些是共識的。我認為眼鏡的非標會比手機的非標要多很多。
百度智能雲孔偉健:「百鏡大戰」在媒體角度是比較熱的點,真正的終端應該是千人千面的。
大模型在AI眼鏡中扮演什麼角色?
量子位:大模型的部署未來是雲端+終端相結合,還是完全終端離線運行?
李未可科技張建華:第一,短期內眼鏡和手機一定是並存的;第二,眼鏡和手機應該有分工。
最理想的當然是端側智能,用非常小的參數去部署模型在眼鏡端或手機端,這是一個方向。
根據我們的觀察,可以看到手機和眼鏡之間短期內很難出現誰替代誰的情況。
我們預判到手機可能會新增兩大功能,第一是端側智能的算力中心,即端側智能可以為眼鏡或其他可穿戴設備提供算力服務,它去跟雲端做更多交互,甚至本地運算,因為這裏面包含隱私問題。
第二功能是手機有可能替代移動電源,從而為眼鏡供電。因為像小米現在做雙系統、尤其是帶攝像頭的、帶顯示的眼鏡,對功耗要求特別高。
百度智能雲孔偉健:模型即服務這件事為什麼要拆解開、去賦能給眾多企業呢?
是在於模型即服務在垂直場景裏面,他沒有達到這個話本身的含義,它一定需要做垂直的定向化,包括在多組件、多系統之間,跨屏、跨交互情況下去做優化,它才能垂直打磨成AI眼鏡上的原生應用。
我們認為目前在垂直的固定性場景裏面,模型即服務這個模式是不成立的,它一定要拆分開,包括它的應用形態不會是以具象化的APP存在。
就跟移動手機剛出來的時候,你用手機去瀏覽外部頁面,操作體驗非常糟糕。直到後來第一界面的UI交互,才把手機上的應用,包括現在的很多服務和內容拋出來,然後大家享受這樣的服務之後,大家才決定去買一部手機,現在眼鏡的形態也是如此。
最後關於眼鏡這個形態如何去支撐這些內容,其實背後還是有我們的數字基建。
在一輪新變革當中,會發現雲端的服務從原先移動端退居幕後的角色,逐漸跟前端的設備做了深度融合——也就是說誰也不能離開誰,因為它所有的服務是跑在雲端的,實時生成推理給用戶的。
影目科技楊龍昇:整個模型的話它是分兩段的,眼鏡端會跑個小模型,雲端會跑個大模型。
眼鏡端更多去解決交互的問題,包括一些前端的多模態數據的清洗、意圖的理解、反饋觸發等。
光是小模型各家的做法都不一樣,因為你本身從外界拿到的數據就不一樣,有的可能更強調視頻流,有的可能簡單幾個圖片就夠了,這些對前端的多模態數據的要求全不一樣;針對大模型,更多是與內容創作相關的一些場景。
國內眼鏡廠商不要被Meta帶歪
量子位:AI眼鏡的爆款要素有哪些?
李未可科技張建華:Meta的眼鏡第二代銷量較好,如果細細去探究它的銷售渠道,會發現它們大部分是在線下售賣,主要在戴墨鏡比較多的區域。
我想表達的核心觀點是,國內的AI眼鏡廠商不要輕易被Meta帶歪了。
從去年李未可做音頻之後,就開始對2025年進行規劃,之前我們有兩次立項都被斃掉了,到第三次的時候才發現這裏面有特別多的Know-How(專業技能),絕不是Meta能賣好就代表我們能賣好。例如第一視角的拍攝這個應用場景,第一是看成像質量;第二是攝像頭不帶調焦功能,那麼攝像頭所處的位置會影響第一視角拍出來的效果。
另外,深圳有一家只做一兩百萬像素的AI眼鏡,它主打多模態,而不側重於拍照,這是另外一條路。這條路對於創業者來說,或許是開闢了一個新玩法,因為跟大廠專門去競爭像AR1這種平台的話,從性價比來說,我們未必有競爭優勢。
所以大家最好從軟件上一些非常細的功能去找,可能大廠沒有那麼多精力做很多的feature,我們去花一些精力做比如像翻譯、記錄,也許就能形成競爭優勢。
影目科技楊龍昇:我覺得下一個爆款應該是影目今年底要發的INMO GO3。
AI眼鏡在很多的場景點其實已經逐步被大眾用戶接受了,拍照肯定是第一步。我們驗證出來的像翻譯、提詞,這些目前已經成為消費者願意去買單的一些場景。
GO3會成為爆款級的產品,因為它延續着「AI的第一層應用」這個邏輯,我們在這基礎上又增加了更多的生活服務助手,比如你可以拿AI眼鏡去點外賣、打滴滴。
再往後順推兩年或者三年,在這個時間維度,我相信AI也會進展到下一個階段。
當你做完了生活助手以後,可能接下來就是一些偏娛樂、偏社交的內容,這塊我們從今年開始去嘗試。
我相信通過1~2年的時間,可以實現——你走到街上,戴着AI眼鏡就可以跟陌生人社交;走到每個店鋪的話,眼鏡上會顯示店鋪的評價標籤,然後在買衣服的時候會有全景的比價。
2000元以內才能進入大眾市場
量子位:什麼樣的價位,有利於締造爆款AI眼鏡?
百度智能雲孔偉健:我認為什麼價位都可以成立,小到兩三百,然後包括現在的均價1000~1800之間這個價位,可能再有海外主打機型的3000~5000、5000~1萬都有可能。
第一個原因就在於,大家可能還是從國內去看海外,或者是國內看國內的消費情況,源於這個消費品在用戶和消費者心中是不是有個錨定的價值點,它到底是不是能解決我一部分的需求。
第二是用戶的消費本身也分層,所以不止是百鏡大戰,可能會有幾百個品牌共生存在,每個品牌去切不同的場景和服務,在教育、商務、日常生活不同領域配不同的眼鏡。
中國的眼鏡消費數量每年基本上也達到了2.8億副替代率的規模,所以這個存量也在。
我認為消費價格的區間浮動會非常大,沒有任何一個價位的眼鏡是沒有市場的。
影目科技楊龍昇:從當前眼鏡市場的數據來看,可能平均價在六七百元以下,是一個可以成為爆款(即進入到大眾市場)的價格帶。
出貨量第二大的可能是1299~1399元這個價格帶,是普通老百姓相對比較能接受的;
出貨量第三大的可能是1799~1999元這個價格帶。所以智能眼鏡走入到大眾市場,2000元以內肯定是必須的。
李未可科技張建華:當我們說價格時,一定要說它對應的品類是什麼形態。
音頻眼鏡基本上就是幾百塊錢;帶攝像頭的眼鏡就是1000~1500元,當然大廠有利潤率的要求可能要更貴一些;再往上就是2000元以上了。
我們依舊認為幾百塊錢應該是用戶能比較好切入體驗、性價比較好的產品類型。AI音頻眼鏡在走量方面應該會比帶攝像頭的眼鏡要多至少一個數量級。
是不是在小米發佈之後,這個攝像頭的眼鏡會有了大概的標杆?基礎軟件功能是什麼,它的硬件配置怎麼樣,大概的價位怎麼樣,它可能會成為大家心裏的標杆。
內容開發者迎來最佳入局節點
量子位:AI眼鏡正在帶來哪些產業新機遇?
李未可科技張建華:大家不要輕易做AI眼鏡。因為這裏面有非常多的坑,如果大家想做一個幾百塊錢、帶個幾百萬像素攝像頭AI眼鏡走白牌市場的話,你就盡量出海,不要在國內卷,因為實在是太慘烈了。
第二,如果你真的想做一個品牌的話,確實有非常多的坑,要慎重。
我們入坑比較早,我們覺得還是有很多的Know-How,我們get到了,我們還想在牌桌上熬到更加大爆發的時候,我們認為AI眼鏡的前景還是非常好。
至於說其他的機會,我覺得大模型的機會很多了。
其實你看淘寶上面有很多的特別便宜的板子,就幾十塊錢這種開發板,其實都類似的。
我覺得大家可以先體會一下大模型和開發的硬件軟硬結合之後,你至少要跑個應用出來體驗一下,而不是天天用ChatGPT、Claude去做問答,這個沒有意思。
有過這樣的體驗之後,其實機會還是蠻多的,不要圍繞在純toC的領域,也可以想一想toB垂類的場景,也許是個新天地。
影目科技楊龍昇:對於內容開發者來說今年是最好的入局節點,包括硬件廠商、傳統互聯網廠商、雲平台廠商,其實都在往這個方向提供很多的扶持。
從影目科技來講,今年我們也大概撥了5000萬元的資金,專門孵化「AI+AR原生內容」這一塊,在Air3或者在其他產品上面去開發。
今年正好是我們AI應用場景的第一階段的井噴期,有很多跟生活助手相關的場景大家可以開始去做。
像百度也好,或者其他大廠更多還是基於底層做一些大模型、生態層,然後再做一些生態系統架構,再往上的話做一些像智能體,或者是一些更垂類的應用,今年是非常好的入局時間點。
百度智能雲孔偉健:關於空間智能這個賽道,簡短解釋一下,其實就是提供二維、三維、四維裏面的內容與服務機制。
這個賽道裏面有在國內服務海外的多模態的公司,都是我們百度在這個賽道內的客戶。
舉幾個例子,比如說視頻生成、圖片生成、3D模型生成……它們都有一個特性,即主打即時、實時定製生產出內容。
影目科技楊總剛才站在眼鏡的角度,雖然公司可能是偏硬件,但是整體聽下來還是偏向於場景的構思,是以內容生態為主。
但是現階段,除了圍繞內容生態,再往下降一級其實正處於技術工具的比較大的開發期,這就跟2013年我第一次來到中關村創業大街一樣,那個時候滿地都是做O2O,包括基於微信公眾號基建的內容,所以你看內容就已經從紙媒、大的媒資平台、公關類型的公司,變成了這種隨時可獲得的微信推送形式。
再收斂到眼鏡上,我們今天的整個會議一下午用了三個小時,之後的內容形式就會簡短成一段話,我們今天4個人探討的東西最終凝結成一個核心觀點或兩個觀點,直接鋪設給一個卡片,也就是字少事大。
內容創業,或者說內容與服務,在打散式的工具和基建過程當中會有非常多的機會。
比如說我們現在把自己的搜索打包成了MCP(模型上下文協議),就相當於把我們整個閉源的流量生態給打破了,把能力開放出去了;
另外,現在我們的騎行或者地圖服務也被打包成了MCP服務,所以這裏面會圍繞着新的工具矩陣、數字基建的矩陣,目前已經跑在重構「以誰為鏈主」的地位了。
但從我的角度來看,現在不存在鏈主,每個人都有機會,這個機會就是你可以做自己的獨立Agent,你可以把自己獨立Agent的Know-How,比如說把數學老師的Agent外包出去,變成人力服務的機制。用戶就可以享有這種服務,享受一次就得花多少錢。
所以之後是去中心化的階段,剛才我一直在講Web3的從組織的導組織再到服務,以及技術的導組織已經是在路上了,而且很多海外團體已經做出了很高的收入,他們僅憑藉一個很小的工具/接口,所以這個東西還是看誰構建得快。
目前國內在AI應用構建上反應還是比較慢,但是海外的服務生態、變現能力非常明顯。
跟前一段的移動互聯網不一樣的點就在於,之前是補貼給用戶我就賺錢,但現在是我只要提供服務我就賺錢。相比之下,它的路徑更短、能效更高,需要的組織人數也更少。
因為這些工具的便利性,現在是非常大的槓桿期。
關於量子位智庫沙龍
量子位智庫主題活動,圍繞AI和前沿科技相關的最新進展和熱門話題,邀請一線行業專家,系統性分享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