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關注,帶您用不同的眼光,一針見血地看透社會財經本質!
華為,這個曾經被美國打壓到千瘡百孔的中國科技巨頭,如今卻成為了全球5G、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領導者,讓無數人刮目相看。
華為先是在8月29日發佈了新款手機Mat60,而後更是在9月25日的秋季發佈會上,展示了公司生產的多個芯片。
這種情況讓那些當初踩華為的競爭對手和反對者,現在卻陷入了各種困境和尷尬。
也讓人不禁感嘆:當初踩華為踩得有多狠,現在出醜就會出的有多不堪!
那麼,華為這波贏的到底有多厲害?那些曾經拉踩華為的公司又有多慘?
一、多款新品出爐,讓人大跌眼鏡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期待着9月25日的華為新品發佈會,現在謎底已經揭曉。
華為也確實給人們帶去了一個大驚喜!
這場發佈會上,華為帶來了全新的MatePadPro13.2英寸平板電腦。
除此之外,還帶來了包括非凡大師在內的多款新品。
更讓人驚喜的是,出了手機之外,華為在日常辦公領域也有所突破。
展現出來的新品,涵蓋了人們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因此,有不少朋友都認為,這是華為萬物互聯的進一步成就。
西外,讓我們來看看華為在5G領域的表現。
根據最新2023年9月份的數據,華為已經在全球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5G網絡,簽署了超過1000個5G商用合同,交付了超過50萬個5G基站。
而其最大的競爭對手愛立信和諾基亞,分別只有86個和63個5G商用合同23,交付的5G基站也遠遠落後於華為。
更重要的是,華為的5G技術和產品在性能、安全、成本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被業界公認為最先進和最可靠的。
而愛立信和諾基亞則頻繁遭到客戶投訴和退貨,甚至被一些國家和運營商取消合作或替換設備。
那麼,華為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
二、不斷的創新和投入
華為究竟是如何達成今天的成就的?
答案很簡單:持續創新和投入。
口說無憑,我們上真實數據。
根據歐盟委員會公布的2022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華為在2022年投入研發金額190億歐元(約合1386.05億元人民幣),名列第四,僅次於谷歌、臉書與微軟公司。
而愛立信和諾基亞分別只投入了38億歐元(約合276.3億元人民幣)和28億歐元(約合203.6億元人民幣),名列第18和第24。
可以說,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是其競爭對手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而這些投入都體現在了華為的技術創新上,比如華為推出了全球首款7納米5G芯片麒麟9809、全球首款集成基帶的5G芯片麒麟990 5G10、全球首款64T64R AAU(主動天線單元)等等。
華為的這些操作和取得的成就,可以說狠狠打了哪些嘲笑者的臉!
三、曾經的嘲笑被打臉
華為終於度過了最黑暗的幾年,王者歸來!
而當初踩華為的美國相關部門和一些西方國家,則因為自己的錯誤決策而付出了沉重代價。
美國相關部門自2019年以來對華為實施了多輪制裁和封鎖,試圖阻止華為進入美國市場,並遊說其盟友禁用或排斥華為的設備。
然而,這種做法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讓美國自己陷入了5G落後和孤立的境地。
老美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美國只有不到1%的人口覆蓋了5G網絡,而且大部分是低頻段的5G,速度和容量都遠不及華為等公司提供的中高頻段的5G。
而在全球範圍內,美國也沒有能夠說服多少國家和運營商放棄華為,反而讓自己的盟友和夥伴感到失望和不滿。
比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都沒有完全禁用華為的設備,而是採取了更加靈活和理性的態度,允許華為參與非核心部分的5G建設。
而一些原本聽從美國指示禁用華為的國家,比如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也因此遭受了5G建設的延誤和成本增加 。
除了5G領域,華為在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根據IDC的數據,華為在2022年全球雲基礎設施市場的份額達到了10.4%,位居第三,僅次於亞馬遜和微軟。
而在中國市場,華為則以19.3%的份額穩居第一。
在人工智能領域,華為推出了全球首款AI芯片昇騰910,其計算能力超過了英偉達和谷歌等競爭對手。
在物聯網領域,華為推出了鴻蒙操作系統,實現了跨終端的智能連接和協同,打造了一個開放的生態平台。
這些領域都是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華為已經搶佔了先機,展現了強大的競爭力。
當然,華為也並非沒有遇到困難和挑戰。
美國對華為的打壓並沒有停止,反而有可能進一步升級。
最近有消息稱,老美相關部門正在考慮切斷華為與其所有美國供應商的聯繫,禁止向華為供應任何產品。
如果這一禁令真的實施,對於華為來說無疑是又一次重大打擊。
此外,華為也面臨著來自其他競爭對手的壓力。
比如,在智能手機市場上,華為因為失去了谷歌服務和芯片供應而遭受了巨大損失,其市場份額從2020年第二季度的20%跌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10%。
而三星、小米、OPPO、VIVO等品牌則趁機搶佔了市場空缺。
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華為不會就此屈服或放棄。
歷史上,華為曾經多次面對困境和危機,並且都成功地化解和克服了。
比如,在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全球電信市場萎縮,許多電信設備廠商紛紛倒閉或裁員。
而華為則堅持不裁員,並且加大研發投入和海外拓展,終於在2004年超越了當時的行業領導者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
再比如,在2012年美國國會發佈了一份報告,指責華為構成了美國安全威脅,並敦促美國企業和相關部門不要使用華為的產品和服務。
而華為則通過公開透明的方式,向美國相關部門和公眾展示了自己的經營狀況和安全保障,並且積極拓展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最終在2018年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
這些例子都說明,華為是一個有着強大的抗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它不會被任何外部的打壓和困難所打倒,而是會不斷地尋求突破和進步。
小結
無論怎樣,我們有理由相信,華為在未來仍然會保持其在5G、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領先地位,並且會在其他領域開拓更多的新領域和新市場。
而那些當初踩華為的競爭對手和反對者,則可能會因為自己的錯誤決策而遺憾和後悔。
不得不說,當初踩華為踩得有多狠,現在出醜就會出的有多不堪!
希望未來的華為能夠更上一層樓,希望中國的科技產業能在世界科技產業中脫穎而出!
那麼,您對於華為狠狠打臉曾經的嘲諷者這件事,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留言分享。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觀看。
創作不易,但您的點贊和關注就是我持續創作的不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