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各大電商的「雙11」大促使郵政快遞業迎來了一輪持續到2023年春節的業務旺季。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快遞將更加「綠色」。
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近年來,綠色快遞、綠色交通、綠色消費等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了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加快形成。
探索建立綠色快遞包裝體系
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管愛光在日前國家郵政局召開的發佈會上介紹說,今年以來,國家郵政局加快推進快遞包裝減量化、標準化、循環化,大力實施「9917」工程,取得積極進展。到2025年年底,全國範圍郵政快遞網點將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
建立綠色快遞包裝體系,法律法規先行。截至2022年9月底,我國已出台與綠色理念相適應的快遞包裝相關法律2部、行政法規1部、規章2部、國家與行業標準15項,政策性文件15項。各省(區、市)郵政管理局持續推動地方政府落實郵政業污染防治屬地責任,當前,各地出台針對郵政快遞業生態環保的支持性政策達百餘項。
從去年開始,國家郵政局聯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啟動了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探索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模式。推動解決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成本高、回收調撥運營難、個人消費者意願不高、包裝與物流狀態數據鏈接不暢、產品標準化低等問題。
管愛光介紹說,截至9月底,全行業採購使用符合標準的包裝材料和規範包裝操作兩個比例均達到90%,累計投放可循環快遞箱(盒)978萬個,在郵政快遞營業攬投網點布設回收裝置12.2萬個,回收復用瓦楞紙箱6.4億個,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綠色快遞在悄悄「生根發芽」
敲開客戶的門,京東快遞的快遞員李巍麻利地從冷鏈箱取出快遞。冷鏈運輸的貨物送貨上門後,包裝箱被快遞員帶回去循環利用。從2015年京東循環冷鏈箱投入使用以來,這種低碳環保的運輸模式已經持續了7年。僅2021年共計使用循環保溫箱6,000餘萬次,可減少消耗一次性泡沫箱6,000萬個,減少一次性冰袋約6萬噸,減少乾冰約3萬噸。

按照國家郵政局「9792」工程要求,京東物流採用「循環中轉袋+RFID」方案,推廣使用循環中轉袋。目前,循環中轉袋平均使用率已經達到100%,每年可節約一次性編織袋使用1.4億次,可減少消耗一次性塑料編織袋7,000萬個以上。
過去五年,京東物流攜手上下游合作夥伴推行原發包裝的環保包裝模式,上萬個商品SKU實現了出廠原包裝的直發,已帶動行業減少一次性包裝100億個,相當於減少砍伐約2000萬棵樹木。
通過上萬次運輸測試,京東將封箱膠帶進行「瘦身」,每年可減少使用膠帶5億米以上,氣柱袋厚度降低35%,充氣袋厚度降低25%,纏繞膜厚度降低50%,每年減少使用聚乙烯PE約2萬噸。
和京東一樣,順豐快遞也推出了「零碳未來」計劃,建立綠色低碳環保的快遞物流運輸體系。順豐深圳公共事務總監陳軍告訴記者,順豐構建了標準的碳管理體系,並上線了數智碳管理平台-豐和可持續發展平台。目前該平台已獲第三方權威機構SGS認證。
自2018年起,順豐自主研發並推出碳中和產品豐多寶(π-box)循環包裝箱,並於2021年7月1日起試點豐多寶(π-box)投放運營。截至2021年12月底已投放豐多寶(π-box)72萬個,實現280萬次的循環使用。2022年,預計豐多寶(π-box)循環包裝箱保有量將超過220萬。
「2021年,順豐完成『豐景計劃』2.0升級,啟動對膠袋、膠紙、貼紙、封條等八大類物料的減量化、標準化、場景化創新開發。」陳軍說,推行綠色包裝使順豐每年減少原紙使用約3.4萬噸,減少塑料使用約6,200噸。2021年,通過綠色包裝總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7.9萬噸。
湖北中通武漢轉運中心全面推行帆布袋,半年時間共計使用近220萬條。與傳統的一次性編織袋相比,該帆布袋結實耐用,可重複使用4—6個月,使用率是傳統編織袋的100倍以上。
今年「雙11」,不少快遞企業還推出了快遞包裝綠色治理的具體措施。從11月1日到11月20日,全國13萬家菜鳥驛站再次啟動「快遞包裝換蛋」活動,消費者可以用快遞包裝換取雞蛋等。德邦快遞繼續推進電子面單、循環纖袋、循環圍板箱、小型聚丙烯中空箱等綠色包裝材料,進一步加大包裝瘦身和包裝循環使用的行動力度。
綠色包裝治理仍需繼續推動
不僅是企業在努力探索,一些城市還將綠色快遞納入「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中。廣東省梅州市日前印發了《梅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快遞綠色包裝使用率被納入「無廢城市」試點指標體系。
9月底,黑龍江省印發了《關於切實做好「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哈爾濱將重點做好可循環快遞包裝推廣應用、行業塑料污染治理、快遞包裝回收等;哈爾濱、大慶、伊春市郵政管理局將推動綠色網點(分撥中心)建設、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等行業任務落地落實落細。
不久前,郵政快遞業綠色發展相關內容也被納入昆明市「無廢城市」創建重點任務。
「經過全系統全行業的共同努力,行業綠色發展意識逐漸增強,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管愛光提到,截至9月底,全行業採購使用符合標準的包裝材料和規範包裝操作兩個比例均達到90%,累計投放可循環快遞箱(盒)978萬個,在郵政快遞營業攬投網點布設回收裝置12.2萬個,回收復用瓦楞紙箱6.4億個。
管愛光坦言,與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工作尚有差距,在系統性、協同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一是覆蓋全鏈條的法律標準體系尚未建立,二是齊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三是信息化監管手段比較滯後,需要久久為功、持續推進。」
「當前,快遞包裝垃圾存在回收率低、企業回收動力不足、過度包裝、可循環快遞箱使用不普及以及社區居民回收意識薄弱等現狀。」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現代物流管理專業負責人、副教授劉如意建議,為了促進快遞包裝的綠色化發展,一是需要主管部門明確責任主體、實施必要財政手段;二是需要行業、企業和末端消費者達成共識,杜絕過度包裝;三是通過示範點建設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可循環快遞箱社會化體系;四是要多加宣傳、增加補貼、布點社區快遞包裝垃圾投放點,以及建立快遞包裝垃圾分類標準。
公眾對綠色快遞的理解也需要進一步提升。重慶社科院國際經貿與物流研究所所長馬曉燕也曾表示,公眾對綠色快遞發展認知不夠全面。「很多人認為綠色快遞就是要把精力集中於推動快遞包裝綠色化,對於在幹線運輸、處理中心等環節如何實現節能減排,缺乏系統認知;另一方面,更多地把環保責任壓在快遞企業身上,對於各相關方如電商企業、廣大用戶如何發揮作用,缺乏明確認知。」
據介紹,下一步,國家郵政局將推動修訂《快遞暫行條例》等相關法規,增加快遞包裝綠色治理等相關內容。(中環報記者文雯)
原標題:「雙11」大促在即,今年的快遞,會更加綠色嗎?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