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各個科技行業對於「芯片」的關注度持續高漲,尤其是近幾年市場普遍面臨芯片短缺等問題,以三星、英特爾、台積電為首的三大供應商面對此情此景不斷加價,然而這一僵局卻在22年迎刃而解,並且還出現了半導體市場供過於求的兩級反轉。
據The Korea Economic Daily Global Edition報道:全球最大的內存製造商三星電子,將其下半年的芯片銷售前景與 4 月份的預測相比下調了 32%,與此同時韓國統計局也公布了一組數據稱8 月份半導體產量同比下降 1.7%。再一次說明,全球各地的芯片製造商都在為經濟放緩做準備。
由此可見,全球半導體行業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芯片銷售停滯現象,而國產芯片市場的局勢卻與之相反。根據統計分析,在過去的四個季度里,全球芯片行業公司增長速度最快的20家中,有19家來自內地,國產芯片發展速度可見一斑。
當然,內地芯片的強勢崛起離不開每個科技企業以及科研人員的支持,例如中芯國際、TCL、小米、華為等各個領域的企業。值得一提的是,國產手機在小米公司「死磕技術」的精神感染下,也逐漸加入自研芯片、技術的陣營,為國產科技產品爭一口氣。
繼華為麒麟之後,小米澎湃在國產芯片的賽道上也開始大展拳腳,作為一名「年輕」的科技公司,小米團隊所展現出的實力並不一般,首發亮相的澎湃S1芯片一經上市就帶給行業不少驚喜,這款研發成本近百億的SoC芯片,透過這顆小小的芯片彷彿看到了小米「死磕硬核科技」的決心,同時也象徵著國產芯片一點一點在進步。
當然,澎湃S1只是小米向自研芯片走得第一步,為優化升級智能手機整體的性能,小米澎湃再接再厲先後面世了澎湃C1影像芯片、澎湃P1快充芯片、澎湃C1電池管理芯片,把技術細分到每一個領域,以此強化智能手機各方面的實用性。
如今,小米澎湃已形成四芯矩陣,期望在未來的5年里小米會不斷豐富羽翼,繼續堅持以技術為本的鐵律。除了小米,我國還有很多的科技企業也都在為此做出努力,相信眾人拾柴火焰高,國產芯片將會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