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關注 | 華為突圍

2022年09月11日23:24:22 科技 1904

面對封鎖打壓中國企業抗壓前行尋求突破

華為突圍

深度關注 | 華為突圍 - 天天要聞

圖為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的華為生產基地內,工作人員正在操作先進的生產設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時隔兩年,華為高端機型的代表Mate系列終於迎來了更新。

僅1%的極低電量也能打電話、在無信號情況下可以利用北斗衛星通信、首發抗摔玻璃讓手機不怕摔……近日,在超千萬人圍觀的華為Mate 50系列發佈會上,華為帶來了多項領先「黑科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成為極少數還在2022年發佈4G旗艦手機的廠商,但這絲毫不影響各界對於這款手機的關注。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越來越多地動用國家力量,採用各種非常規手段,遏制中國科技崛起,維護美國的技術霸權地位。華為受到的封鎖打壓,集中體現了中國企業在做大做強道路上不得不面對的風浪。美國遏制華為反映的國際競爭趨勢,反過來要求中國企業敢於善於運用國際規則進行鬥爭。面向未來,我們必須堅持主動作為和倒逼驅動相結合,全力做好科技創新這件關乎國運興衰的大事。

逆境之下砥礪前行,華為推出Mate 50吹響收復高端市場份額號角

華為是一家生產銷售電信設備的民營科技公司,華為手機是其三大核心業務之一,隸屬於華為消費者業務。

2003年,華為開始向手機通信領域拓展。早期,華為手機主要是為華為技術系統配套服務。2010年,華為收購美國資產的兩樁併購交易流產,電信業面臨行業天花板。作為一家B2B企業,華為決定轉型,向B2C領域進軍。不久,華為明確提出「雲-管-端」發展戰略。2014年,Mate7手機大賣,成為國產高端手機中的標誌性產品,由此奠定了華為手機中高端品牌的基礎。

賽迪智庫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高級諮詢師鍾新龍告訴記者,基於定價策略、商業營銷、產品側重、品牌形象等因素考慮,一線手機廠商在長期市場發展中會孵化出一個有一定區隔度的子品牌,通常更側重中低端手機市場線,母品牌則側重於高端旗艦路線,如小米的子品牌紅米、vivo的子品牌IQOOOPPO的子品牌realme

2013年12月,華為採用雙品牌策略:拆分出榮耀品牌,定位中低端市場。2014年6月,華為榮耀發佈全球首款八核4G Cat6手機榮耀6旗艦新品,受到關注。2017年,榮耀手機更是以4968萬台銷量和716億元銷售額,登頂中國互聯網手機品牌Top1。

經過多年發展,華為逐步成長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緊逼蘋果三星。2020年上半年,在600美元以上價位段的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華為以44.1%的份額略超蘋果。

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美國先後對華為實施多輪制裁,導致其在2020年9月15日後沒有高端芯片供應。缺芯危機下,華為手機業務收入下滑,被迫於2020年11月「斷臂求生」,賣掉榮耀。

「在芯片供應有限的情況下,華為只能採取斷臂自救的方式,把一部分業務打包出售。一般來講,大企業面臨相關嚴峻危機時,都會考慮拆分的做法。華為這次拆分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鍾新龍說。

出售後,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任何股份,線上的華為商城和線下的華為門店全面下架榮耀產品。新榮耀的供應鏈全面恢復,與包括高通微軟、三星、英特爾聯發科AMD等在內的榮耀過去的供應商,完成了新供應協議的簽署,全面恢複合作。

「在現行約束條件下,經過2年努力,華為交出了一張全新答卷。」鍾新龍說,企業的發展可能會受到一些外在因素影響,但這不代表它會止步不前。逆境之下,企業應當竭盡所能,力爭做到最好,而華為一直在砥礪前行。

鍾新龍認為,當下Mate 50的推出,只是吹響了收復高端市場份額的號角,華為要想重新搶回高端市場份額,還需更多實用創新和引領性科技突破。

美國的封鎖打壓給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帶來陣痛,但也在加速自主創新和國產替代進程

「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這是2021年10月29日華為軍團組建成立大會的主題。

當地時間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佈消息,計劃升級對華為的管制措施,國外公司只要用美國技術、軟件、設備等給華為生產芯片也將受到管制,必須先得到美國批准。一年前,美國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華為深圳總部,有一幅寓意深刻的圖。畫面中央,一架彈痕累累的戰鬥機在空中奮力翱翔,下方印着一行大字:「沒有傷痕纍纍,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

在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看來,美國打壓下的華為,就像這架返航的飛機,「一邊飛一邊修,爭取能夠飛回來」。因為預先做了準備,他篤定,這架飛機的發動機和油箱還是好的。

「多年前,還是雲淡風輕的季節,公司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2019年5月17日凌晨兩點多,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在給員工們的公開信中寫道:「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

華為被逼到牆角,「備胎」一夜轉「正」。何庭波說,今後的路,不會再有另一個十年來打造「備胎」然後再換胎了,緩衝區已經消失,每一個新產品一出生,將必須同步「科技自立」的方案。

從1991年成立ASIC設計中心,到2004年成立海思,再到2012年規劃自有操作系統「鴻蒙」,華為一直在打造自己的「諾亞方舟」,保障供應鏈安全。最近十年,超8000億元研究資金里,相當一部分被投入到「備胎」技術。「備胎」一詞也因此被賦予全新含義,指關鍵時刻能替代外部供應、保障正常運行的自主技術。

長期以來,華為的服務器芯片業務被英特爾等西方廠家壟斷。斷供後,華為迅速開始大量生產自研的鯤鵬芯片補位,保障了華為雲等業務發展。

「美國的封鎖打壓雖然給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帶來陣痛,我國自主創新看起來道阻且長,但前途是光明的,封鎖打壓只會加速自主創新和國產替代進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建麗分析,如果一直有國外產品可用,不到迫不得已,企業一般不會主動去做國產替代。美國要搞斷供脫鉤,國內廠商勢必會頂上來,芯片廠商和設備廠商就有了發展機會。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的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是關起門來搞突破。縱觀人類科學史,開放交流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鍵路徑,製造科技割裂只會阻礙全球科技進步。」劉建麗說。

跨國供應鏈的運轉管理已不再是純粹商業問題,企業做大做強後須在實戰中學習如何更好參與新形勢下的國際競爭

「美國遏制華為5G,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崛起對美國制定國際規則主導權的衝擊。」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撰文稱,近年來,中國與美國在技術上的差距呈現縮小趨勢,在個別領域甚至超過美國。這難免使美國擔心中國在技術創新上超過美國,因為中國創新能力超過美國則意味着中國綜合國力將超越美國。

「一些中國企業之所以成為美國當局針對的目標,恰恰是因為它自身發展得足夠快、足夠好。這是中國在發展之後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企業做大做強後須在實戰中學習如何更好參與新形勢下的國際競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告訴記者。

面對美國發動的對華「技術戰」,要敢於善於運用國際規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2020年8月28日,商務部、科技部調整發佈《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新增23項限制出口的技術條目,特別是針對美國欲收購TikTok的事件限制了部分信息技術的出口。202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公布實施,圍繞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長臂管轄等,充實應對挑戰、防範風險的法律「工具箱」。

「在大國戰略競爭日益激化的年代裏,跨國供應鏈的運轉和管理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商業問題,而是一個重大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問題。賣方在供應端掌握着生產型權力,買方在需求端掌握着消費型權力。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供應端上游的相關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渴望,來對沖美國的賣方權力。」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巍說。

最近,美國政府提議組成「芯片四方聯盟」,以抑制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發展。但韓國政府對此心存疑慮,認為美國的建議不能完全接受。因為韓國企業在中國大陸設有關鍵設施,且中國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市場。

李巍分析,儘管美國在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的供需兩端均對華為施加了巨大壓力,但隨着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所掌握的技術反制能力和市場反制能力日益強大,特別是中國成長為一個巨大的買方,美國商界利益必將因為美國發動的「技術戰」而蒙受巨大損失,他們會向美國當局施加壓力,以避免政府的一意孤行對整個供應鏈體系產生災難性的破壞作用。

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斷供,就招致了其國內的諸多反對。美國企業高通作為華為的核心供應商之一,之前便不斷遊說美國政府,呼籲其取消對華為出售芯片的限制。據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研究,長期來看,若美國完全禁止向華為等中國客戶出售芯片,這種完全脫鉤將使美國芯片廠商的收入減少37%,並使得其所佔全球市場份額降低18%,對美國的全球半導體領導地位產生顯著不利影響。

劉建麗分析,美國對高通等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實施限制,意味着這些企業競爭力的受損,這恰恰為中國企業進入相關供應鏈體系、發展壯大自己提供了機會。這種情形已在不少領域顯現端倪。

外部環境越複雜,越能激發中華兒女團結一心、攻堅克難的鬥志

新中國科技進步史就是一部自立自強的奮鬥史。70多年來,面對封鎖打壓,我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自主創新、自立自強的方針,不斷突破遏制圍堵,兩彈一星、載人航天、預警機等很多重大成果都是被倒逼出來的。曾擔任中央科學小組組長的聶榮臻在回顧中國科技發展經驗時指出:「第一條就是自力更生,我們這個自力更生的方針,應當說是逼出來的,是一件大好事。」

「面對外部技術封鎖和打壓,中國人發展科技事業的信心與意志從未動搖。外部環境越複雜,越能激發中華兒女團結一心、攻堅克難的鬥志。」劉建麗說。

盾構機,應用於地鐵、鐵路、水利等基建和能源領域,被譽為「工程機械之王」。19世紀40年代,盾構工法及其掘進裝備在西方誕生,隨後在德國、法國、美國及日本等國不斷發展成熟。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也曾嘗試自主研製掘進裝備,但受限於基礎工業薄弱、人才隊伍缺乏等因素,國產化工作長期停滯。80年代末,隨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大規模啟動地鐵建設,國外掘進裝備及隧道施工技術不斷湧入我國,受制於人的問題愈發凸顯。

「盾構機代表了一個國家高端裝備技術水平,處於地下工程產業鏈核心地位。」鐵建重工掘進機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張帥坤告訴記者,鐵建重工通過持續自主創新,用十餘年時間打破國外壟斷,成為了全球行業領跑者。目前,以鐵建重工為代表的國產品牌盾構機已佔據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盾構機從外國人的「印鈔機」變成了中國人的「爭氣機」。

五軸數控機床,我國建設工業強國的重要工具,被稱作「大國重器」。

「光洋集團對我國高端數控機床產業的主要貢獻,可以概括為『自主可控,替代進口』。」大連光洋科技集團董事長於德海介紹,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只配套國產數控系統五軸聯動數控機床製造企業,光洋集團掌握了從高端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到機床關鍵部件的自主知識產權和生產製造能力,可以自主地、不受限制地設計、製造、銷售各類高端五軸機床及其關鍵部件產品。

「我們就是在封鎖打壓中一點一點熬出來的。」回顧企業自主創新曆程,于德海說,20年前,他們需要購買兩台數控機床,而國內企業沒有能力生產,只得選擇購買某發達國家的進口產品。沒想到對方賣機床的前提是,必須接受一個附加條款:進口機床的安裝地點、使用用途、加工對象均由其限定,任何變更都得經其批准,一旦我們自行移動機床,它就會自動鎖死,淪為廢鐵。正是這段「屈辱」經歷,逼出了創新突圍之路。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科技強國夢想是大勢所趨,任何打壓都無法阻擋中國科技發展進步的步伐。」劉建麗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經濟實力不斷躍升帶來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利於新技術快速迭代的巨大市場容量,規模與質量不斷提升的人才隊伍,市場主體不斷增強的研發能力,無不為我們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堅實基礎。

突破封鎖、自主創新,從習慣性的追隨轉向開拓性的引領,實現更多的「從0到1」,我們一定會朝着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目標不斷邁進。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機器狗Go1存在後門安全漏洞,宇樹科技回應;OpenAI重大變化!任命了一位新CEO,奧特曼讓出部分職權丨AI周報 - 天天要聞

機器狗Go1存在後門安全漏洞,宇樹科技回應;OpenAI重大變化!任命了一位新CEO,奧特曼讓出部分職權丨AI周報

全球AI產業周報為你精選過去一周(5.3-5.9)最值得關注的AI新聞和國內外熱門AI投融資事件,幫助大家及時了解全球AI市場動向。本周AI熱點資訊國內大事宇樹科技回應機器狗Go1存在後門漏洞記者了解到,針對此前一些博主聲稱「宇樹科技的Go1機器狗存在後門漏洞」的情況,宇樹科技公布了調查結果。宇樹科技表示,黑客非法獲取了...
2025一季度算力領域增長最快的10家公司 - 天天要聞

2025一季度算力領域增長最快的10家公司

近日,據2025年5月相關消息,一季度算力增長較快的公司有縱橫通信、邁信林、鴻博股份、恆潤股份、康盛股份、歌華有線、全志科技、協創數據、青雲科技-U、潤建股份等。
「轉人工」咋就這麼難? - 天天要聞

「轉人工」咋就這麼難?

真正的智能化,應該是技術與人性化服務的有機結合,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以人為本」的初衷。客服的核心是「服務」,而非「應付」。「您好,有什麼可以幫您?」「轉人工服務。」「人工座席繁忙,請稍後再撥……」轉人工,轉人工,轉人工……你是否也常被智能客
劉強東繼外賣後又入局的士,註冊新商標 - 天天要聞

劉強東繼外賣後又入局的士,註冊新商標

5月6日,天眼查財產線索信息顯示,京東集團旗下子公司北京京東叄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申請註冊多枚「Joyrobotaxi」商標,國際分類涵蓋運輸工具、科學儀器、運輸貯藏等核心領域,當前商標狀態均為等待實質審查。這一動作被業界普遍解讀為,
周單品銷量榜變天,小米、華為真長國人志氣 - 天天要聞

周單品銷量榜變天,小米、華為真長國人志氣

雖然現在蘋果在國內的銷量排名第六,但論單品銷量誰也不是iPhone 16系列的對手。每次周單品暢銷榜發佈,排名前三的機型都被iPhone 16系列霸佔。面對這種情況真是讓人無可奈何。但是W18周這種情況沒有再出來,我們先來看一下榜單再給大家
蘋果宣布降價!最高便宜超1440元 - 天天要聞

蘋果宣布降價!最高便宜超1440元

《科創板日報》5月10日訊,蘋果向渠道商下發了調價通知,這也是蘋果首次在周六宣布調價。蘋果iPhone 16 Pro Max 所有容量版本降價160美元,(摺合人民幣1313.06元);而 iPhone 16 Pro的128GB版本降價176美元,(摺合人民幣1445.27元),其他版本同樣降價160美元。今年的「6·18」活動將於5月13日開始,因此有渠道
2024年A股年報披露上市粵企韌性凸顯,研發投入成增長新引擎 - 天天要聞

2024年A股年報披露上市粵企韌性凸顯,研發投入成增長新引擎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日前落下帷幕,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A股上市公司營收與凈利潤增速小幅回落,但盈利面有所優化:74.55%的公司實現盈利,63.78%的公司凈利潤同比正增長,盈利企業數量與利潤增長比例均較上年提升。這一表現折射出中國經濟的韌性——企業通過降本增效、技術創新等方式改善盈利情況。作為上市公...
日本松下集團宣布將全球裁員1萬人;蘋果首款摺疊屏iPhone關鍵部件已送樣|Do早報 - 天天要聞

日本松下集團宣布將全球裁員1萬人;蘋果首款摺疊屏iPhone關鍵部件已送樣|Do早報

【供應鏈公司:蘋果首款摺疊屏iPhone關鍵部件已送樣】有媒體從供應鏈公司人士處獲悉,蘋果給供應商提供的出貨目標指引為2026年下半年推出首款摺疊屏手機,是一款「大摺疊屏iPhone」。該供應鏈公司是蘋果手機的多個零部件供應商。該供應鏈公司表示,希望進入摺疊屏iPhone的關鍵部件供應商名單,近期相關部件已送樣測試;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