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泰山」,意思是說安穩得如同泰山一樣,形容穩固,不可動搖。成語出自西漢枚乘的《上書諫吳王》,是枚乘對陰謀叛變的吳王劉濞的勸諫,其中有「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之語 。
西漢立國之初,漢太祖劉邦為了穩固統治,迫於形勢推行「郡國並行制」,即在朝廷直接統治的地區推行郡縣制,在其餘鞭長莫及之地實行分封制,最初分封異姓諸侯王七人,後因異姓諸侯王與朝廷離心離德,劉邦先後將其誅除,以「劉姓九王」取而代之。
劉邦駕崩之後,朝廷大權落入呂后手中,呂后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大肆打壓劉姓諸侯王,以致諸侯王與朝廷關係日趨緊張。此外,由於諸侯王擁有獨立的統治權、財權、軍權,隨着他們實力的與日俱增,對於朝廷的威脅越來越大。
呂后去世後,齊王劉襄便曾公然起兵想要奪權;漢文帝劉恆時,又發生了城陽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謀反案。由此可見當時朝廷與諸侯王的緊張關係。
漢景帝即位後,重用曾任太子家令的晁錯,後來更是任命晁錯為御史大夫。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漢景帝上《削藩策》,陳述諸侯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諸侯王旁郡。
漢宣帝雖然有心削弱諸侯,但又擔心諸侯勢力太大,貿然削藩會引發諸侯王的叛亂,晁錯則表示,「諸侯如果存心要造反,削藩他們要反,不削將來還是要反。現在謀反,禍患還小一些;等到將來他們實力更加雄厚了,到時再造反,禍患恐怕會更大。」
於是,漢景帝採納晁錯的建議,以楚王劉戊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淫亂為由,削去楚國東海郡;以趙王劉遂此前有罪為由,削去趙國河間郡;又以膠西王劉昂售賣爵位為由,削去其六個縣。
緊接着,漢宣帝將矛頭對準了吳王劉濞,下詔削奪吳王劉濞的鄣郡、會稽郡。吳王劉濞本就與漢宣帝有殺子之仇,眼見漢宣帝接連削藩,早就擔心有一天會落到自己頭上,於是積極聯絡各諸侯國陰謀叛亂。
枚乘,字叔,時任吳國郎中的他,在得知吳王劉濞陰謀叛亂後,便寫了《上書諫吳王》進行勸諫,為了勸說吳王劉濞聽取自己的意見,他說道,「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意思是說,如果能夠聽取忠臣的話,那麼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那比將雞蛋壘起來還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若是能夠儘快改變主意,這比翻手還要容易,地位也能比泰山還穩固。
不過,吳王劉濞根本沒有聽進去枚乘的勸諫,依舊加緊串聯謀反。枚乘自知跟着吳王劉濞沒有什麼好下場,遂果斷離開吳國,投奔了梁王劉武。
漢宣帝的削地詔書送達吳國後,吳王劉濞當即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以「懲辦奸臣晁錯,救護劉氏天下」為由起兵反叛。
見到叛軍聲勢浩大,漢景帝立即調兵鎮壓。然而,由於文景兩朝以來大肆打壓功勛集團,重用寒門士子。當此危難之際,功勛集團也趁機發難逼宮,要求誅殺晁錯,漢景帝原本不願妥協,奈何由於前線太過危急,最終只能無奈將晁錯腰斬,周亞夫等人這才領兵出征前往平叛。
當時,吳楚叛軍雖然勢大,但卻被梁王劉濞死死的攔在了梁國以東。於是,枚乘經梁王劉武同意後,又寫了一封《上書重諫吳王》,向吳王劉濞列舉了反叛難以成功的原因,勸說吳王劉濞罷兵。然而,事情到了這一步,吳王劉濞已經無法回頭,因而依舊沒有採納。
正如枚乘所料,吳王劉濞雖然勾結了大量諸侯王,但齊地叛軍和趙地叛軍皆被牢牢牽制,而吳楚聯軍又遲遲無法攻破梁國,始終難以西進。最終,在大將周亞夫率軍抵達前線後,吳楚聯軍大敗,這場叛亂僅僅持續了三個月,便迅速被撲滅。
「七國之亂」被平定後,枚乘因為在先後兩次上書勸諫吳王中表現出的遠見卓識而聲名遠播,漢景帝於是任命他為弘農郡都尉,但枚乘卻只喜歡做諸侯大國的上賓,而不喜入朝為官,於是稱病婉辭。
漢武帝早在做太子時,便聽說了枚乘的名氣,因此在即位之後,又於建元三年(前138年)派人以安車蒲輪去請枚乘入朝,結果枚乘還未抵京,便於途中病逝,享年七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