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見到的鳥類也頗多,諸如喜鵲、山雀、白頭翁、斑鳩,不過最常見的鳥非麻雀莫屬了。
麻雀的窩多建於人類的房屋處,如屋檐、牆洞等,看準了麻雀從哪裡鑽進去,便知道那兒就是它的窩了。
有一次,興緻來了,竟想掏麻雀窩。小時候的我比較瘦,身手還不錯,搬一根三四米長的圓木頭,斜靠在牆邊,然後脫了鞋子,手心吐口吐沫,手腳並用,麻利地爬上了頂,一伸手,裏面暖暖的,便摸到了一窩小麻雀。
小麻雀有四個,都還沒有長出毛,一個個肉糰子,像紅棗般大,閉着眼睛,伸着脖子,啾啾地叫,渾身瑟瑟地抖。看着,心裏便不忍了,便把它們送回了窩裡。
不過,對老麻雀我可就沒如此的善心了。某一天,一隻老麻雀飛入我家堂屋中,見有人來,撲稜稜地亂撞,把玻璃窗子撞得咚咚地響。我舉起掃帚一壓,便把它抓住了。
抓住了,我可不是想吃它,我從來沒有吃野味的愛好。我只是好奇,想養着它。
把它放到籠子里,它先在籠子里亂飛亂撞,累了,便張大嘴喘着氣,瞪着黑黑的圓眼睛,驚恐地看着我。
後來,它強打着精神站起來了,但是腿還在禁不住地顫抖。我知道它是怕人的,趕快準備好清水、小米粒,還有逮來的幾隻螞蚱,放到裏面,然後就躲開了。
過了一會兒,再來看它,碟子翻了,裏面的水都灑了,米粒也灑滿了籠子底部,幾條小螞蚱還在。
它在抗議,以絕食在抗議。可惜,那時候的我不懂,以為它不餓。
第二天,這隻老麻雀死了。我還是不懂,它為什麼死了。
小麻雀
去年,我讀了一篇文章,名為《畫眉鳥》,寫了一隻小畫眉被「我」捕捉放在籠子里,之後,鳥媽媽飛來了,銜來毒莓毒死了小鳥。對此,著名的鳥類學家阿瑟威利做過精闢的解釋:「當一隻美洲畫眉鳥媽媽發現它的孩子被關進籠子後,就一定要喂小畫眉鳥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堅信它的孩子死了,總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此時,我才懂了,知道了老麻雀的選擇。
據養鳥者說,初養鳥者應選一些容易飼養的鳥類,如虎皮鸚鵡,白腰、黃雀、金翅、蠟嘴、黃鸝、珍珠鳥、燕雀、八哥等。
其中虎皮鸚鵡最好養,有籠有水有穀子就能活,而且只要給它吃的,它就很乖,不鬧,和人很親近。開心時還會唱歌。只不過它唱歌的聲音很難聽,又啞又粗,而且喜歡爭嗓子,聽到別的鳥叫,或者電動車的滴滴聲,它自然是聽不懂的,也不知對與錯的,但它總會跟着叫上兩嗓子。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一位蘇州的老同學發過來一個他自拍的視頻,他的小區出現了陽性,被管控了,但他很開心,以一副公鴨嗓子哼着歌:「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
手機鏡頭在地板上停了很久,我看到了他光腳穿着拖鞋,拖鞋邊是上面發的食品,有辣椒,有青菜,有胡蘿蔔,還有豬肉和火腿腸。
窗外飛過幾隻麻雀,嘰嘰喳喳地飛向了遠方。
小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