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部分寫工益的話題,學生吸煙,學生打遊戲,等等,有些人說寫的不好,對也好,錯也罷,不管人家怎麼說?怎麼看?我還是繼續做我的仗義,今天暫時不講那些事,就寫一個悲慘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前清時期,浙江諸暨城北外幾里地外,有一個山村叫做(天打燒),這麼難聽的村名,究其來歷,原來是與一個弱女子一生的不幸遭遇有關的。
那是一個寒冬的早晨,村口涼亭的稻草窩裡,僵卧着一具女人。有個四五歲的幼女在旁邊號哭,這女人大概是貧病交加受不住饑寒之苦,才死在這裡的。這情景人見人憐。村裡有位農家婦女路過這裡,見幼女哭得可憐,蹲下身去問道:你是哪裡人?她是你媽媽嗎?幼女說的是外鄉話,農家婦女聽不懂,見女孩子抖索着身子伸出一雙瘦瘦的小手,別把她抱在懷裡。小姑娘也緊緊地抱住她不放,再也不肯離開她。這位婦女就把小姑娘抱回了家裡。
這位婦女人稱阿高嫂,丈夫叫余阿高。夫妻倆三十開外年紀,有一個12歲的男孩,名叫來福,一家和睦相處,又能勤儉過日子,生活也可以。丈夫見妻子抱回一個骨瘦如柴的幼女,說:這樣可憐的人我們如不去救她,良心上說不過去,家裡人口不多,添口進來也會熱鬧些。於是,就給她取個名字叫惠珠。惠珠到這裡以後,吃得飽穿的暖,,身體恢復得很快。十五六十歲時已經長成一個可愛的姑娘了。惠珠16歲那年,養父余阿高病故,養母阿高嫂作主,讓來福和惠珠成了親。第二年,他們生下了個男孩叫余永成。
來福成親那年才24歲,小兩口恩恩愛愛,生活美滿。但好景不長,來福上樹拆柏時跌下來摔死了,那時惠珠才19歲。短短几年時間,一家連死了兩代男人,婆媳都成了寡婦。這突如其來的災禍,誰能承受得了?這時,一些人便指指戳戳,說她倆是掃帚星,前世作惡今世要報,誰碰上她們誰就要倒霉。於是,人們像避瘟神一樣地避開她們,就連六親九切見了,也會繞道而行。世態炎涼,算是讓婆媳倆嘗了個夠。
這山腳村均是獨戶人家,要隔半里路才有村落。阿高嫂家住的只是三間茅草屋,家裡沒有男人,惠珠又年輕貌美,鄰村的光棍漢如同野狗一般,半夜三更破門進來想占惠珠的便宜。欺侮的次數多了,婆婆含着眼淚對惠珠說:我的賢媳婦好女兒,我原來想救你,誰知反而害了你。這日子不能再過下去了,聽我的話,乖,你年紀還輕,不如及早改嫁,免受這口怨氣。惠珠也含淚說,婆婆是為我,但我從小被你救到家裡來,如親生女兒一樣養我長大,救命養育之恩一點還未報,這時候我怎可忍心離開你?兒子這麼小,我未盡撫養之責丟下他去改嫁,成了不孝不義之人了,別人不來怪我,自己良心也過不去。我情願和婆婆同甘共苦到老也不去改嫁。聽了惠珠的一席話,婆婆更感動了,她說:我的主意已定了,你必須改嫁,你是我的媳婦,也是我的女兒,我老了,苦就苦點無所謂,但你還年輕,以後的日子還長着,惠珠見婆婆這樣講,只好相出個變通辦法,她對婆婆說,既然這樣,我只得順從婆婆說了,也沒有盡到孝心來報答婆婆,也沒有盡到母親撫養兒子的責任,丟下這四歲的小孩要你來撫養,家裡生活肯定困難。這樣吧,將我賣了,用我的賣身錢來報答婆婆的恩德。婆婆一口就拒絕說:我怎可將你當財物來賣錢?這種缺德的事萬萬做不得!惠珠最後對婆婆說,今天我的決心已下,我的賣身錢,你如果不是親手接到,我是不會走的。
不久,惠珠親自到諸暨城內托一個媒婆做媒,嫁到紹興乙鎮一個開店鋪的老王做填房。老王見惠珠這樣年輕貌美,願意出120兩的價格,寫了一張賣身契,婆媳兩人都蓋上了手指印。惠珠抱了一回兒子,收拾點換洗衣服,背了個小包袱,阿高嫂抱着孫子,將惠珠送到浦陽江邊碼頭。老王專程雇了一隻烏篷船來接惠珠。惠珠再看一眼自己的兒子,跪下給婆婆磕了個響頭,船便慢慢地離岸了。阿高嫂拿了這筆錢後,存在錢莊生利息,再依靠幾畝薄田和山地,央人耕作,祖孫倆相依為命,尚可度日。惠珠到了老王家,溫順待人,合家和睦,夫妻恩愛。婚後五年內會惠珠生了兩個男兒,老王一家已有6人過日子,日用開銷較大。老王為求發展,有一次帶了巨款去外地進貨,住旅店時被人偷得一點不剩。回家後心情非常不好,便去賭場消遣解愁。誰知這一賭就輸,越輸越想贏,越想贏,越輸。在賭場里混了半個多月,他又染上吸鴉片的癮,等到惠珠發覺時已不能自撥了。老王本來也算個有作為的人,一吸鴉片就萬事休了。店鋪虧空生意也做不成了,全家6口人生活陷入了困境。惠珠用盡全力也無法維持這個家,只得靠變賣田地房產過日子。這樣艱難的日子過了八九年,最後連親生子也被賣了抽大煙。在這窮途未路時,老王勸惠珠改嫁,惠珠先是不從,後來因倩務所迫,只好以80兩的身價,將自己賣給諸暨楓橋附近農民阿牛為妻。阿牛是個光棍漢,年紀和惠珠相仿,為人粗魯,肚量很窄。阿牛家裡沒有什麼田地,只有兩間平房,農民沒有田地就沒什麼出息。婚後幾年惠珠又生了一男一女。阿牛好吃懶做,賺來的錢入不敷出。平時,阿牛不體諒妻子,有時還動手打惠珠。惠珠很難受,多次爭吵後,兩人各帶一個小孩,分居自謀生計。惠珠託人到紹興柄鎮劉家做印佣鋁箔,吃住都在劉家那裡,一個月的工錢是一兩半銀子,惠珠那年還只有37歲,在劉家生活也不錯,不久她精神也好起來,面色也紅潤起來了。惠珠有了幾兩銀子,一個也不捨得花,她已有五年沒見到在乙鎮的兒子,也仍挂念着老王,不知他現在怎麼樣?她想去看看前夫一家安危的心愿向老劉說了,老劉欣然同意。她便做完她應做的事後,買了些食物,背了四歲的兒子,去了乙鎮。老王雖然已戒了鴉片,但已窮困潦倒,挑了擔子在街口做買賣。見惠珠還來看他,丟下大子和惠珠擁抱大哭。一會兒喊來兒子,母子又抱頭痛苦。鄰里街坊見了,無不之動容。
惠珠從阿牛家跑到老劉家,猶如從糠籮跳進了米籮。老劉待她寬厚,而且常有賞賜,惠珠心中感恩不盡,哪知老劉對惠珠好,後面另有文章,在一個深夜裡,惠珠被老劉強姦了。惠珠受到如此凌辱,想到去死,可又丟不下身邊帶着的兒子,死也死得不明不白,有誰來給她申冤呢?她是一個浮瓶似的弱女,投靠無門,棲身無依,只知道哭,一直哭到第二天早上,老劉的老婆推門進來,勸慰惠珠說:昨夜的事我已全知道了,請你原諒他一次,只要你的這次不聲張,顧全他的面子,日後我們必定不會虧待你。說完,賽五兩銀子給惠珠,惠珠堅決不收。老劉老婆又勸道:說實話,他內心確實喜歡你,說像你這樣有良心的人世界很少,前幾天他去過乙鎮,聽別人評論你,沒人不欽佩你,感念你的為人,而我只是三個兒女,現在沒有生育能力,如果你能夠給他生個兒子,使劉家不絕後,我劉家將永遠不會忘記你。老劉老婆的話,說的惠珠心也慢慢的軟了下來。後來,她就懷孕了,為了劉家生了一個男孩。劉家上下滿心歡喜,對惠珠也另眼相看了。每月,她都可以到乙鎮去探望老王並給她錢物。每次見到惠珠,老王總是很感動,表示痛改前非,重創舊業。
惠珠在劉家,等兒子哺乳期滿,嬰兒第一聲會叫她媽時,便決定要回家。劉家再三挽留說:阿牛是這樣一個不講理的人,你回去有什麼好結果?就當個劉家的人吧,惠珠含淚說:我命薄,不是享福的人。已經嫁了三次,都沒有一個好解決,我嫁人嫁怕了,如今你劉家如此興旺發達,如果日後家運不好 ,衰落下去,你們不來責怪別人也會說我,是我的命薄害了你們。自己命苦不能再去連累別人。我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任憑阿牛怎樣對待我,我死也只好死在他家了,今生我決定不再改嫁。說罷淚如泉湧。老劉夫婦知道惠珠的歸心已決,挽留不住,便算清了僱傭賬,給母子_些衣服和食物,又另給了30兩銀子,雇了只烏篷船送惠珠母子到諸暨楓橋。
惠珠回到阿牛家,將所有的銀子全交給了他。阿牛接過銀子,若無其事,一點表情也沒有。惠珠已知道他的為人,便悶在肚裏不多說。啊牛對惠珠在紹興乙鎮和丙鎮兩家的事,早已了解得一清二楚。他對惠珠早有了安排,勾結媒人,將惠珠以60兩身價賣掉。在一個黑夜裡,田家闖進四個漢子,他們不分說明把惠珠嘴巴塞住並扒光衣服,連人帶被用繩索捆住,然後扛起塞進一個大豬籠里,四人輪流抬着抬到山腳村一個20多歲的莊稼漢余永成家裡。光棍漢余永成在夢中被人喊醒,開出門來見是遠房表叔已給他買回一個媳婦來了,連忙招待他們。表叔他們一走,他就急急去解開被繩捆住的棉被。一看,棉被內捆的是一個一絲不掛赤條條的女人,永成取出她嘴裏塞的棉花,將她抱到床上……
第二天天亮,惠珠從昏昏沉沉中醒來,睜開眼睛。天哪,這家裡的傢具陳設,門口擺的那個大搗臼,四周的一切環境,無不記憶猶新。這不是自己的老家嗎?是自己和余來福結婚的第一個家呀!那麼,這個青年男子又是誰呢?惠珠一把拉過余永成,端詳了半天,脫口說道:你叫余永成對嗎?永成點了點頭,說:是的,我父親老早過世,母親十幾年前改嫁了,我是靠奶奶撫養長大的,後來老人家也去世了,我孤身一人,便托遠房表叔……惠珠一聽,只覺天旋地轉,即刻暈了過去。余永成又掐人中呼喊,半晌『惠珠才悠悠醒轉,她大哭道:老天呀,你是不是在懲罰我?讓我在這個時候見到我的親生兒子……
余永成呆住了。這為花錢買來的老婆竟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他怎麼也不敢相信。當他聽了母親這20年的經過的訴說後,一下子跪在惠珠跟前:媽,你吃盡了苦啊!如今,我們母子終於團聚了,我定好好孝敬你,不再讓你受苦……從此,永成外出打工,掙錢給母親用,母子倆相依為命。可真不幸,惠珠終因積勞成疾,得了重病。永成日夜恭候母親的床邊,一邊煎湯喂葯,一一邊請名醫來醫治。惠珠在床上病了三個多月,這天,她把永成叫到床邊道:我嫁了三次人,孩子生一處丟一處,只你一人在身邊,我很想念這些在外面的子女。這些地址我還記得,你拿紙筆來記下,按照地址趕快去把他們,包括乙鎮老王前妻所生的子女,統統都接來。在我有生之前都來見上一面,我死了也瞑目了。永成聽罷,立即去辦。王,田,劉三家的人,得此消息都非常激動,他們這幾個人這幾年要打聽惠珠的下落,如今惠珠有消息,便各備禮物帶着子女陸續來了。
三天後,王家帶了兒媳孫子共十二人,劉家帶了兒媳共四人楓橋田家也來了兒媳孫子孫女共七人,前來看望,阿牛無顏相見不敢來。各方來客來山腳村鬧熱了三四天,惠珠心裏很高興,在床前握着子女們的手,肚子里有說不完的話。這次大聚之後,一天早上,惠珠閉上了雙眼,含笑去世了。
喪事結束後,永城送走了客人,自己則遠走他鄉創業去了。後來,這裡媽媽的發展成一個村落,就名為(天打燒),給後人留下這麼一個催人落淚的故事。故事到此結束!
謝謝關注!
作者:趙金安技師工作室
拒絕搬家。
盜版追責